《黄帝内经》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阳气”对机体的重要性!但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可能一直在耗损着自身阳气,导致疾病缠身。那么,我们..
1常言道:肝不好,未老先倒,这话还真不是唬人的。中医常常把肝比作人体的大将军,这位将军的任务就是率领“军队”保家卫国,甭管是内忧,还是外患,都在将军的管辖范围内。将军一旦倒下了,那后果是不是不堪设想,..
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本文概述肝的生理病理,肝所属的经脉,体表组织及络属脏腑,肝与它脏的关系。一、肝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精气,即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微物质。它们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
《阴符经》有一句话,叫“食其时,百骸理”。仅仅六个字,就将饮食讲的很清楚了,大道至简啊。这六个字可以理解为:食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令、本身具有的东西,绝对是最好的。一切遥远的山珍海味,都没有这个本地的‘..
中医养生为什么首选灵芝,长期吃灵芝的五大好处灵芝作为上千味中草药中惟一能入五经的上品草药,是人类健康三大瑰宝中,最有利平衡人体各种指标的第一食材。中药学经典《本草纲目》对灵芝的记述给予极高的评价:灵芝..
1著名的中医大家倪海厦曾说过,如果能用中药治好感冒,那么治好癌症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有过其他的中医大家说过,有时候治好一个癌症并不比治好其它的一些常见病麻烦多少。那么这样的说法与当今的主流医学西医对..
望、闻、问、切四诊无论哪个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作为中医,既要善于望,又要善于..
长期以来,人们持有这样的观念:急病找西医,中医是慢郎中,与急救根本沾不上边。其实,这是对中医急救最大的误解。如果我们身边的人突发急病或遭遇意外,按常规叫120,等医生到来时可能已是回天乏术。如果我们掌握一点中医..
1人体的正常水液,除血液便是津液。“津”清而稀,善流动,如汗液、眼泪、唾液,涕液等,有滋润作用。"液"浊而稠厚,流动性较小,如脑脊液、胃液、关节液,有濡养作用。两者合在一起,不仅能化生血液,还能调节阴阳..
1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不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圆圈呢?在这个圆圈里,脾胃一阴一阳,就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它们来转。话说这人体里面,五脏六腑是上下分布的..
“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越老越吃香”,“中医专治慢性病、专门搞调理”,“中医治病不用方而只用药”,普通大众或许会这样认为,但中医人可不这么想。一、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要有临床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中医要有..
1中医的理论多来自于自然界和人类实践,取相比类,是最常用的手法。火为阳,水为阴。什么是虚呢?就是弱的意思。阳虚就是火弱,阴虚就是水弱。那在人体里,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呢?或者什么是火,什么是水呢?人..
一、仁现在都说医者仁心,仁心是什么?仁字,可以会意,左边是人,右边是二,告诉我们,做人不能只想到自己一个,还应该存有他人,兼顾他人。所以古人说,“仁者,兼爱,故从二”。仁的表现是什么?“上下相亲谓之仁..
一、首先,来了解湿是什么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
有些人总觉寒冷,即便在春夏季节,用手触摸腰腿臀部的皮肤,也不温热,触摸双脚更是如此。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症状,就是小腿常年发胀,用手一摸,凉、软、麻......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这样的小腿还有碍美观。出现这种情..
一、十个女人,九个上热下寒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上半身热,下半身凉;上半身是火焰,下半身是冰山;上半身动不动就上火,长痘痘、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还流鼻血;下半身则冷如冰窖,手脚冰凉,大便不成形,便溏尿频..
由于人体脾的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或水液在体内的循环、排泄过程中遇到障碍,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润人体,反而会在体内形成异常的积聚,成为一种病理物质,这种异常积聚的水液,中医就将它称为“痰饮”。其中秽浊、黏滞、..
一、承浆,治疗效果消肿止痛承浆有消肿止痛、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改善脸部神经麻痹、牙龈肿痛、口腔溃烂,也可治疗中风昏迷、休克,也有消除颜面浮肿,美化曲线的功效。按摩方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
朱丹溪治疗痰证,笔者在《朱丹溪学术考论》一书中,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丹溪治学虽以滋阴为主,但“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亦为其临证论治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尤以治痰的理论和经验较丰富,可多见于《金匮钩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