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的故乡会是马贵吗?

杨筠松的故乡会是马贵吗?

——兼再探高州北部三镇历史上的归属

2013年12月27日《茂名晚报》“老茂名”专栏发表了一篇《唐代堪舆国师杨筠松传奇》的文章,文章记述了在高州马贵镇朗练村发现了供奉杨筠松的庙宇,以及当地流传的有关他的传说;在距离朗练村10公里外的马贵另一地方,相传“杨救贫(杨筠松)”和父母家人曾在凤凰山上的坑坪居住过,山上有杨救贫的坟墓。

我看到此篇文章,感到十分惊喜,因为我一直对祖籍“窦州”的中国形派的风水祖师杨筠松十分关注,但另一方面也十分错愕,怎么现在杨筠松的家乡又来到了高州呢?高州北部三镇马贵、古丁、深镇在历史上归属窦州管辖吗?它们是在1958年11月,信宜县与茂名县合并为高州县,1961年4月分县,恢复信宜县建制,与此同时,将信宜县的古丁公社(今古丁、马贵、深镇3个镇)划归原茂名县(今高州市)。

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何晓昕、英国UMIST大学哲学博士罗隽所著《中国风水史》的一书中研究认为,杨筠松是一个伪托的人物,主要原因是杨筠松不见于正史记载,只见于野史和风水师的口头传承。我认为这个观点过于武断,不能“正史记载就是真的,正史不载就是假的”,况且中国历代史料毁失严重。

高州北部三镇马贵、古丁、深镇的是建国后设立的镇名,但看来源于古代的地名,很显然它们都是古越地名,“马”、“古”都是古越语“村”的意思,深镇原名深圳,“圳”为古越语“水沟”的意思。表明这里虽然是山区,以前也是俚僚的一个聚居地。

我在研究高州狼兵的历史时,曾经注意到,高州北部三镇在行政上有过特殊的军事管辖历史。据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103卷“广东下·猺獞”记载:

(茂名)背招猺共十三山,抚猺三名,亦兼领之,约兵一百四十一名。宁坑山,兵七名;苏坑山,兵十一名;石脚山,兵六名;张村山,兵十一名;石栗山,兵四名;那蓬山,兵八名;曹连山,兵十五名;以上抚猺一名。龙湾山,兵十二名;马例山,兵五名;大凌山,兵七名;马匮山,俱兵十二名;周坑湴峒山,兵二十名;以上抚猺一名。玄石峒三角湾地界山,兵十五名,抚猺一名。

以上茂名县背招猺山的地名大部分是在今日高州北部三镇,光绪《高州府志》引用旧府志、《阮通志》等资料,也记载了信宜猺山有“马櫃、大陵”等处在今日高州马贵镇的地名,大概是清朝乾隆二十二年之后的记载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有关旧信宜县猺山并无此地名记载。

据1993年出版的《信宜县志》记载,在明朝,三镇行政区域大部分时间属于信宜管辖:

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将全县大部分面积的信丰、从善、感化、定康、镇南等5个都划给新建置的西宁县。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将信丰、从善、感化、定康等4个都划归信宜县。

此5个都就是所谓的信宜新图,在今日的信宜白石、大成、钱排、合水、新宝、平塘、思贺、贵子、旺沙、朱砂、安莪、洪冠、茶山、怀乡等镇、池洞镇部分,高州马贵、古丁、深镇等镇。因为瑶族的动乱,当时此5都划给西宁(今郁南县),成为了一块远离西宁县的“飞地”。所以我在《狼兵在阳春、信宜飞地军事管辖中的存在》一文中认为,由于飞地的存在,茂名县狼兵成为管辖这块飞地的军事力量,这也是当时为了管辖猺民事务而采取的特殊行政措施。

高州北部三镇在明、清、民国等时期大部分时间属于信宜,但涉及到历史记载的“杨筠松,窦州人”,我们又必须厘清,高州北部三镇在唐朝末年,是否属于窦州管辖呢,这是证明今天马贵杨筠松遗迹是否为真实的其中一个证据。

据1993年《信宜县志》记载:

贞观八年(634年),南扶州改名窦州,辖怀德、信义、潭峨、特亮4县,属容州都督府。唐天宝元年(742年),窦州改为怀德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废怀德郡,复名窦州,辖县没有变动。五代南汉,仍唐制。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怀德、潭峨、特亮等3县,其地并入信义县,属窦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避宋太宗赵光义讳,信义县改名信宜县,属窦州。

不过窦州管辖的地方不大,主要都是今天信宜地域:

窦州,古地名,位于现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唐朝建置,据说,川长石贯岸,秋冬潦尽,水石下窦出,曰罗窦洞,《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四·广东五”志云:县南一里有罗窦洞,唐以此名州。辖地包括现在广东信宜全市,广东高州市的马贵、古丁、深镇以及广东罗定市的蕾滨、新乐、都门、扶合、加益一带,广西的北流市大伦镇、白马镇一带。(见百度百科)

《信宜县志》记载马贵、古丁、深镇归属于窦州管辖,概无疑义。这也能从良德县并入旧电白县后的行政管辖区域不包括北部三镇所能看到。同时,信宜也只是窦州的一个属县而已,所以把杨筠松完全归诸信宜地人,并非全部正确。

但是,我又疑虑,唐朝良德管辖的地域是否也含有马贵、古丁、深镇三地呢?《茂名市地名志》记载:

良德县。南朝陈末以务德县改称。治所在今高州县东北,辖今高州县东北部。……北宋开宝五年省入电白县。

这个叙述比较笼统,包括了北部三镇。又有资料记载:

梁在信宜东北置泷州梁德郡,今高州市东北属此郡。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在今高州东北境内析置务德郡,县治今高州市东岸镇东,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务德郡置良德县,时隶泷州(大业三年607年废泷州置永熙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划归高州。

良德县的产生,似乎与冼夫人的势力扩张有关,把泷州陈氏的势力范围划分一小部分给冯氏。至于它的管辖范围,史料记载缺失。郑显国在《碧海浮山》一书中认为良德县辖“今高州的古丁、深镇、大潮、东岸、大井南、曹江、谢鸡、新垌、根子及今电白的霞洞”,这是臆想的。因为唐朝电白县治在今高州长坡镇旧城,良德县大概只有长坡以北狭小的部分地区,如果深镇、古丁、马贵当时属于窦州,那么只有今日东岸、平山、潭头、大井等地。这并不奇怪,当时为了安抚土著酋领,像今日信宜唐朝时就含有怀德、信义、潭峨、特亮四县之多。

剩下一个问题,杨筠松是否真是马贵人?

陈冬青在田野调查中发现高州根子镇伯桥村委会大福田村众仙宫也奉祀有杨筠松,但显然这儿不可能是杨筠松的故乡。因此有庙宇奉祀,未必就是故乡,根子、马贵两地相同之处都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而杨公神明的滥觞,却是在江西赣南的客家人地区,因此是否由客家人传承过来的呢?可以猜测。再者由马贵有杨筠松的传说,来证明其故乡,我觉得证据不够充分,因为传说分原生和衍生的。因此希望能挖掘更充分的资料。

2013年12月28日完成

《茂名晚报》2013年12月27日“老茂名”专栏

《唐代堪舆国师杨筠松传奇》

杨筠松(834——900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后人也称为“杨救贫”。唐代广东窦州人(古时窦州包括现在信宜全市、高州市的马贵镇、古丁镇、深镇镇)。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系当朝国师,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因黄巢起义,归隐山林,并将官廷中所学之风水术带至民间,帮助他人,被尊称为赣南堪舆学开山祖师。著《疑龙经》、《撼龙经》、《黑龙经》等。

■传说杨救贫之墓在凤凰山上

在中国古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曹景正先生的热心倡议下,11月2日,高州市杨筠松文化研究会牵头组团前往江西赣州,学习当地在传承客家文化、杨筠松(杨救贫、杨公)文化的先进经验,特别学习如何把杨公文化有机融入建筑设计、旅游规划等。杨筠松在赣州的时间长达25年。如今,杨筠松曾定居的江西三僚村吸引了中外游客,成为旅游胜地。杨筠松为何被尊为赣南堪舆学开山祖师?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近日走进高州马贵镇凤凰山等地,寻找杨筠松仙踪。

风光旖旎的杨救贫故地

在马贵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先来到马贵石门。石门位于马贵镇南3公里的朗练村,风光旖旎,其中有历史悠久的古庙刘三殿,里面供奉着杨筠松像。听说我们来了解杨筠松的事迹,村民们纷纷说起了世代相传的“杨救贫故事。”朗练村77岁的村民岑伯说,杨救贫在他们那里生活过,其事迹在他们当地世代相传,这个古庙已近千年,几经修葺,杨筠松为当地百姓堪定宅址,为村民排忧解难,受当地老百姓爱戴,所以他们世世代代都供奉杨救贫。

离开石门,记者又来到离石门10多公里的凤凰山。据世代相传,杨救贫和父母家人曾在凤凰山上的坑坪居住过,山上有杨救贫的坟墓。爬上陡峭奇秀云雾缭绕的凤凰山,只见山腰处有一方很平整的草地,前方视野开阔,后面和两边群山拥抱。58岁的村民郑崇茂说,这就是坑坪,杨筠松和家人居住过的地方。郑崇茂是信宜钱排人,与马贵相邻,经常到凤凰山上的地母庙祈祷,所以对凤凰山上世代相传的典故了如指掌。他带记者在山上寻找到杨筠松的坟墓,他说:“杨氏后人都搬迁走了,年代久远,很少见杨氏后人来拜祭。”据悉,杨筠松在江西去世,马贵凤凰山的杨筠松墓可能是其衣冠冢。

一代国师将风水术带至民间

江西三僚曾氏族谱记载了杨救贫的详细传略:“杨公仙师祖籍广东窦州府,父名淑贤,剩三子,长曰筠翌,次曰筠殡,三曰筠松。杨公仙师名筠松,字益,号救贫,生于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时。幼习诗书,一览无遗,十七岁登科及第。”

据了解,当时的风水师丘延翰在南方寻地时,见到了杨筠松,发现他悟性高,且对风水学有兴趣,便收杨筠松为弟子。杨筠松因得唐僖宗李儇爱慕,封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

杨筠松四十多岁时,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蔓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杨筠松看到唐朝无望,志欲归隐山林。他在黄巢军队进攻长安时,趁乱走出皇家,并将所学之风水术带至民间。

为闻名世界的赣州古城营造基础

杨筠松从长安走出,先入昆仑山步龙,后又来到当时的虔州(江西赣州)。风水师曾文辿就是在虔州有幸认识了杨筠松,成为杨筠松的第一个高足。

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世代定居下来。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子孙可以世代为官,于是告诉杨筠松。三僚村位于江西省兴国县东南64公里的梅窖镇境内,是现在兴国、宁都、于都三县的交界处。杨筠松来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杨筠松和他的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如今称为“三僚”)。

“世界风水在中国,中国风水在赣州,赣州风水在三僚”。自杨筠松和弟子定居三僚后,这个小村先后出了27位堪舆国师。在明代,兴国三僚村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他们因有勘定明十三陵、故宫紫禁城、长城等建筑杰作,被后人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杨筠松应虔州刺史卢光稠之邀,堪舆、规划、设计、布局扩城方案,献出了毕生精力,为赣州被誉为“宋城博物馆”奠定了理念和营造基础。

杨筠松在制定扩建虔州城方案时,规划了一座土城墙,长约4500米左右,上面建有城垛、炮楼等军事设施,整个城池开有五大城门。在军事防御、抗洪等方面,在当时已经是相当先进了。后来宋代赣州扩建墙城,就是按照杨筠松设计、规划而奠定的基础上扩建的。清顺治年间,荷兰总督派遣使臣首次访华,使团管事约翰纺峄舴蛟凇逗墒钩醴弥泄恰芬皇橹兴?赣州是“中国最有名的城市之一”,“该城的城墙高大坚固,用砖头砌成,所有炮眼有盖子,盖子上面画着凶恶的兽头,绕城墙走约需两个小时,站在城墙向北望去,可看见来往数不清的船只。”

虔州古城区内,有堪称城市建筑史上奇迹的地下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福寿沟,“作水窗十二间,视水消长而启闭之,水患顿息”,杨筠松布局宋代营建的排洪工程,今天仍在发挥防洪御灾作用。

一代国师去世于药口坝

据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出版的《宁都县志.杨筠松传》载:“尝为卢光稠卜地,到雩都寒浚峡,疾将劳薨,遗命其徒曾文辿葬之于药口坝,至今呼为杨公坝。”卢王即刺史卢光稠,在卢府数日,杨筠松病而辞归,卢王派专人专船护送。船到雩都寒浚峡药口坝,杨病危,嘱护高徒曾文辿等将其葬于此。

但有另一个版本说杨筠松系被卢光稠陷害而死。卢光稠请杨筠松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筠松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还有天子地否?杨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于是在酒里下毒。杨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而亡。这个历史掌故,不但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载入了赣州府志。

策划:柯丽云文:茂名晚报记者车杰蓉图:茂名晚报记者黎雄

杨公魂归故里活动在马贵举行

发表日期:2014-1-16信息来源:高州市人民政府公众网新闻中心

1月13日,由高州市杨筠松文化研究会和东莞市华达实业有限公司主办的唐朝国师杨筠松(号救贫,世人尊称杨公)魂归故里活动在马贵镇凤凰山举行。来自社会各界的人士和家乡人民一起,深切缅怀季杨公的辉煌成就和崇高品德。该活动的顺利举行是粤赣两地寻亲结对,传承杨公文化的结果,也实现了杨公生前愿望,落叶归根。

据史料载:“杨筠松,窦州人。僖宗朝掌灵台地理事,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以地理术传曾文辿、刘江东,世称救贫仙人是也。卒于虔,葬雩都药口。”综合考究得知,杨筠松号救贫,世人尊称杨公,高州是杨筠松的祖居地和第一故里。由于高州是杨筠松的祖居地和第一故里,而赣州是杨筠松第二故里和长眠归宿地。2013年11月2日至5日,我市组团前往江西州赣寻亲取经,学习当地在传承杨公文化上的先进经验。一致达成共同把杨公文化做大做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共识。

综合相关资料与传说,杨公生前曾回马贵凤凰山生活过一段时间,并表示死后要葬在凤凰山的愿望。为此,高州市杨筠松文化研究会和东莞市华达实业有限公司经过精心的筹备,举行这一活动,实现杨公遗愿。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哲学硕士生导师、易经研究专家杨维増教授,中国古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曹景正先生等参加了活动。作为杨公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代表,他们对该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认为杨筠松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划大师,为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让杨公魂归故里非常有意义。

发布于 2024-02-11 08:44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