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出“体内恶寒”的一个中成药,可助消灭万恶之源!
寒气乃万病之源,万恶之源,所以在民间都习惯的称之为恶寒,那么,该如何消除这个万恶之源呢?
今天将介绍一款广受欢迎的中成药,古人对它的评价很高,说它“能治一切沉寒痼冷。”是寒冬脾胃的保护神!
它是谁呢?附子理中丸。
早在汉代,汉代大医张仲景也有一方叫理中丸,理中丸温中散寒,中指的是中焦脾胃,专门散脾胃之寒。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寒,全身皆冷,我们知道人体之所以温暖,是因为有血的存在,失血过多的人身体会发冷,我们看电视剧受伤要死的人都会说,我好冷你抱抱我。
在宋代,有本医书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载,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附子理中丸就收录其中。
不过,宋人在理中丸的基础上做了些调整,把附子加进去了,这样,它就从理中丸变成了附子理中丸。
我们今天见到的附子理中丸在它的功能主治一栏里虽然写的是温中健脾,但实际上它的作用范围还要更广。
附子理中丸组成: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附子,“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弊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通之”。
《本草备要》记载“附子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能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腆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三阴伤寒”。
在古代,古人用的一般是野生附子,我们现在用的附子大多是人工种植的,什么时候种呢?冬至前后。冬至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你看附子,阴冷的环境里它可以生长,天寒地冻,其他植物都凋零了,它也能生长,说明什么?
说明附子体内蓄积的能量是非常足的,足以对抗严寒,附子去到体内以后把自身的能量释放出来,那么,古人就说附子可以温阳,吃了以后能让人感到温暖,这种感觉就像太阳照在身上一样。
干姜辛热,擅长温脾胃,散脾胃之寒,温脾第一药。
寒有凝滞收引的特点,寒邪去到体内以后,首先会把气给“冻”住,然后是血,为什么受寒了以后会胃痛胃胀,气血像冰块一样聚在一起了,不流通了,不通则痛,干姜以把寒气散出去,它有一股外散的力量,强大而且持久,一味干姜,让脾胃温暖如春。
附子和干姜相配,这两个都是威猛刚强的男人,他们联手把脾胃中土的寒气,甚至肾中的寒气,一并驱赶出去。阳光进来,冰雪消融,大地回春,一片生机勃勃。
炙甘草,调和脾胃,让药力持续发挥。如果把人体比作是火炉,炉火快要熄灭了,附子干姜投一把火进去,火苗嗖就窜了出来。那么甘草紧随其后,再添点柴。点了火,又添了柴,这火就能一直烧一直烧,就能把热气一直留在体内,直到把寒气彻底驱散。
白术,健脾第一药,相当于给土壤排水湿。太潮湿的土里也很难长出好庄稼,同理,脾脏很讨厌水湿的环境,它在水湿太重的环境里就没法工作,所以,健脾的第二个重要任务是除湿。
白术是燥湿健脾第一药,放在这里用来排出脾胃寒湿,改善脾土环境。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党参和人参的功效近似,只是药力更为缓和些,更善于补脾肺之气。
党参、白术这两味药主要是健脾益气,确保这个火炉能正常运转的。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文载: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那么,哪些人群适合使用它呢?如果有以下这些症状都在附子理中丸的治疗范围内。
脾胃主四肢,脾胃有寒,手脚末端就容易冰凉,有的人怕冷,一年到头手脚冰凉,有的人腹泻,拉清水一样的便便,有的人总是腰酸,感觉后腰那里好像有漏洞一样,冷风一个劲儿地往里吹。
有的人口水很多,口水清清冷冷。有的人吃点生冷的水果就要拉肚子。有的人呕吐,吐的大多也是清水。有的人尿频,一喝水就想上厕所。有的人便秘,这叫寒性便秘,该寒性便秘不是上火引起的。有的人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跑厕所。
有的女孩子痛经。脾胃虚会痛,这种叫虚痛,是那种连绵不绝的痛,加上脾胃有寒,寒凝也会导致痛,这种痛是喜温喜按的痛,痛起来的时候用个热水袋捂一下就会缓解,喝杯生姜红糖水也会缓解。
最后,大家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
一是附子理中丸吃了上火怎么办?下面几个方法可解决:
1. 可以用淡盐水或者冷水送服。
2. 可以泡脚引火下行,或者敲,灸足三里,艾灸涌泉,都是很好的办法。吃药期间,吃一些清淡的饮食。
二是吃多久,答案很简单,知道体内虚寒的症状消除,或者感觉肚腹中焦这里暖暖的,这就意味着寒邪在一点点散去,身体在一点点暖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