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
七冲门:饮食物自进入人体至排出体外,要通过七道关隘,以利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这七道关隘,《难经》称之为“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中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在特殊情况下,即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许多假象,这些假象是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的,因而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
子盗母气:又称子病犯母,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如心肝血虚,心肝火旺。
天癸: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具有促进性腺发育而至成熟的生理效应。
元阴、元阳:肾阴和肾阳,又称元阴和元阳,真阴和真阳,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系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即阴阳的互根互用。
少火、壮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的情况下,本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之生理作用,中医学称之为“少火”。但在病理情况下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中医学又称为“气有余便是火”。《内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是生理之火;壮火是病理之气。(少火与壮火,相当于六气与六淫之关系)。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郁遏卫阳,称为“伤寒”。气门:在中医学中把汗孔称为“气门”。
水火既济:在理论上认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而称为“心肾相交”,也即是“水火既济”。
气化: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气机:气的运动。
五志:七情分属于五脏,以怒喜思悲恐为代表,就叫“五志”。气海: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
五材:五行最初称作“五材”。“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
反治:是顺以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从治”。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正常情况下称“六气”。
六淫:六气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三焦气化: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作“三焦气化”。
母子关系:即五行的相生关系。
华盖:由于肺位最高,故称“华盖”。
血府:脉有阻遏血液逸出的功能,故有“血府”之称。
“血气者,人之神”:是指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后天之本: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而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它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
阳气: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阴血: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脏腑组织及精神情志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阴血”。
阴阳格拒: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因而壅遏于内,将另一方排斥格拒于外,迫使阴阳之间不相维系,从而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泪盈眶假寒等复杂的病理现象。
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医学:①指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②指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③指人的精神意识。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说明了肺的呼吸要保持一定的深度,有赖于肾的纳气作用。肺为娇脏: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藏”。
思出于心,而脾应之:思,虽为脾之志,但亦与心主神明有关。
相乘、相侮:相乘是相克太过为病;相侮是相克的反向而致病。
离合出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虚里:“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临床上常常以虚里处(相当于心尖博动部位)的博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
精:狭义:生殖之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和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物质。
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血:基本上是指血液。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发布于 2025-02-25 13:28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