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莫忘足三里,灵活配穴有奇效!
足三里,中医术语,位于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系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灵枢●九针十 二原》记载“所人为合”,学经络公众号提示本穴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人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所以祖国医学认为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四总穴》中概为“肚腹三里留”,有人总结为“百病莫忘足三里”,但随配伍操作的不同而主治有别,现简述于后。
针至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至心下,二寸至咽喉,如刺整三寸,颠顶血下行”。意思是说,若针刺足三里五分深,其治疗作用在胫部;刺一寸治疗作用至腹部,刺一寸半则治疗作用在咽喉部,如果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质量气血上逆诸证,使颠顶之血逆下行。这一点在配穴和治疗作用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
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取穴方法: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荥。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
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以水润之。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
取穴方法:足背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
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取穴方法: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注意: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不宜自行针灸。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取穴方法:位于足背,第1、第2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
发布于 2023-04-24 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