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那个向毛主席敬酒的女青年,后来怎么样了
1951年9月30日晚,中南海怀仁堂。
庆祝新中国成立两周年宴会(国庆招待会)正在隆重举行,出席招待会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千二百多人。
宴会上,人头攒动,觥筹交错,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依次到各个桌上敬酒,与各界人士亲切交谈,气氛十分热烈。
当毛主席走到其中一桌时,桌上一位留着短发的女青年见到毛主席,赶紧站了起来,她没等毛主席举杯说话,就将自己手中的酒杯主动伸了过去,笑着说:“主席,我向您敬个酒!”
啪!郝建秀和毛主席的酒杯碰在了一起,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咔嚓!一旁的记者赶紧摁下快门,记录了一个宝贵的历史瞬间。
这位主动向毛主席敬酒的女青年叫什么名字?她为什么能出现在国庆招待会上,主动向毛主席敬酒?她有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又有什么样的人生轨迹?本篇文章带你一起回顾全国劳动模范、纺织女工优秀代表郝建秀的传奇人生,领略一代伟人对劳动模范的关爱之情。
1951年,郝建秀向毛主席敬酒
出身贫寒早当家,13岁成纺织工人
1935年11月的一天,郝建秀出生在青岛市沧口区一个贫寒人家。
郝建秀的家庭十分贫困,母亲没有工作,父亲是个干苦力的劳工,靠着给人家赶马车赚点钱勉强养家糊口。郝建秀是家里的老大,以后的十几年里,父母又陆续给她添了8个弟弟妹妹。一个小家庭多达11名成员,有10个不会赚钱,家庭困难可想而知。
小时候的郝建秀和一家人住在一处简陋的棚子里,夏不遮雨,冬不御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上学读书了。直到11岁那年,郝建秀才开始上学,但在勉强念了一年书之后,12岁的郝建秀被迫辍学回家,和许多穷孩子一样,靠捡煤核、挖野菜、赶小海来贴补家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对父母而言,这个12岁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作为家中的老大,郝建秀应该工作了,她要和父母一道努力,撑起这个极度贫困的家庭,养活9个孩子,但靠捡煤核的可怜收入,对这个大家庭而言完全是杯水车薪。
1949年9月,郝建秀迎来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一年,青岛国棉六厂面向社会招工,年仅13岁的郝建秀和自己的姑姑一起,手牵手去报了名,被分配到细纱车间甲班7组,成了国棉六厂年龄最小的工人。在那个时代,一个穷苦家的孩子能当上国有工厂工人,简直就像做梦一样,得感谢列祖列宗保佑。
在国棉厂工作的第一个月,郝建秀拿到了人生第一份工资——71.5元(旧币),这些钱郝建秀一分不留,全部交给父母用来补贴家用——这原本就是她放弃上学、早早参加工作的初衷。
这个时候,郝建秀和她的家人、工友都不会想到,这个全厂年龄最小的纺织女工将会成为全国纺织行业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成为全国纺织工人最大的骄傲。
郝建秀在纺织车间工作
自创“郝建秀工作法”,在全国获得推广
郝建秀在国棉六厂的主要工作是给棉线接线头,岗位称挡车工。
这个活看似轻巧,实际上是一项要求很高、很累人的技巧活,一旦接不好棉线就会变得疙疙瘩瘩,成为一团皮辊花,也叫白花,无法用于纺纱线,只能被清理出来当边角料处理掉。
当时国棉厂对车间,车间对岗位都有严格考核,皮辊花出得越多,意味纱线产量越低,一旦清出来的皮辊花重量超过规定标准,就会受到批评,甚至扣发工资奖金。
一开始,由于年龄小,郝建秀迟迟找不到干活技巧,连续因为白花超标受到班长批评。有一次回家路上,郝建秀哭了起来,哭完之后对姑姑说:“我不想拖集体后腿,一定要把技术搞上去。”
郝建秀虽然年龄小,学历低,但她很聪明很灵活,善于动脑筋,天生有一股不服输的倔脾气,她跟让自己遭批评的“白花”较上了劲,日日夜夜想的都是如何减少白花,上班时虚心请教老工人,下班后也不休息,在本子上涂涂画画,用树枝模拟练习,一度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2年的不懈试验,郝建秀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纺车的全部性能和操作技巧,她出的白花越来越少,每天工作10小时,仅出白花5、6两,有时甚至仅出2两,成为全厂出白花最少的工人,还不到别人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许多工人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甚至有个别工友怀疑她耍心眼,偷偷把白花藏起来,但郝建秀很快用自己的实际成绩打消了别人的怀疑,她摸索出了一套多纺纱、多织布的高产、优质 、低耗的工作方法,在全厂创造了7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的纪录,而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为1.5%,郝建秀发明的这个工作法仅为全国的六分之一!
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郝建秀
国棉六厂领导及时将郝建秀的成果向上级进行了汇报,很快引起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的重视,专门派出技术专家总结郝建秀的工作方法。1951年6月,专家组来到国棉六厂,对郝建秀的全部操作过程进行了现场观察、测定、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细纱工作法。
1951年10月,纺织工业部正式发布《关于普遍开展郝建秀工作法的指示》,在全国纺织企业进行普遍推广,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央部委首次在全国推广以普通工人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技术,“郝建秀工作法”从此名扬天下,至今仍为纺织行业津津乐道。
根据可靠测算,“郝建秀工作法”每年可以增产棉纱4.4万件,以每人每年用布3丈计算,可以供400万人一年用布的棉纱,极大提高了棉纺织业的产能,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
由于郝建秀的横空出世,国棉六厂一下子出了名,当时国棉六厂几乎每天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取经团”,现场学习观摩“郝建秀工作法”。当时,全国拥有近30万纺织工人,郝建秀在一夜之间出了名,变成全国纺织工人的偶像,并在当年被授予“全国工业劳动模范”称号。
这一年,郝建秀只有16岁。郝建秀出名以后,国棉六厂领导问她“有什么需要”,天真朴实的郝建秀毫不犹豫地说:“我要一辆马车给俺爹!”
郝建秀及其郝建秀工作法
受毛主席接见,向毛主席敬酒
1951年9月,郝建秀收到了一个终身难忘的好消息,她被告知将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受邀到北京参加国庆两周年观礼,与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一起观看国庆庆祝活动.
郝建秀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激动地一夜没睡着,幻想着国庆观礼的场面。
1951年9月29日,郝建秀一行抵达北京。
9月30日晚,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国庆招待会,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一千二百多人出席招待会,郝建秀也在其中,和其他劳动模范代表坐在一桌。
宴会上,周总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通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光辉成就,在场人们无不感到由衷振奋,怀仁堂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十分热烈。
席间,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依次到各个桌上敬酒,与各界人士亲切交谈。
当毛主席朝劳动模范代表桌前走过来时,聪明的郝建秀立即站了起来,她没等毛主席举杯说话,就将自己手中的酒杯主动伸了过去,笑着说:“主席,我向您敬个酒!”
1951年,郝建秀代表全国纺织工人向毛主席敬酒
啪!郝建秀和毛主席的酒杯碰在了一起,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
咔嚓!一旁的记者赶紧摁下快门,一个宝贵的历史瞬间就此定格。
毛主席笑着对郝建秀说:“我认识你,你就是那个16岁的小姑娘郝建秀,你可是纺织业的大明星,了不起,了不起!”
郝建秀不好意思地笑了,“感谢毛主席!”
毛主席点点头,勉励郝建秀说:“好好学习,和大家一起干!”
“嗯,我一定好好干!”郝建秀激动地使劲点头。
10月1日,第二届国庆节庆祝典礼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郝建秀和其他劳动模范代表一起,受邀登上观礼台,再次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
对郝建秀而言,这两天的经历是梦幻的、深刻的,也是她永久不会忘记的。
郝建秀与女工友们在一起
被毛主席表扬,工作日新日高
10月3日,毛主席委托中央办公厅向青岛国棉六厂发去表扬信,对郝建秀及其发明的郝建秀工作法提出表扬:“由于积极工作和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
毛主席的表扬极大激励了国棉六厂全体干部职工,以及所有青年团员。10月5日,青岛团市委发出通报,号召“全市青年团员向郝建秀同志学习看齐”,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向郝建秀学习的热潮,同年10月13日,团中央授予郝建秀“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参加国庆观礼后,郝建秀还列席了毛主席亲自主持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再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会上,郝建秀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请毛主席和周总理为她签了名,这也成为郝建秀最珍贵的宝贝。
毛主席一向欣赏年轻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对年轻的郝建秀更是十分欣赏。
1952年“五一”前夕,郝建秀带头向全国棉纺织企业生产班组发出挑战,号召“为国家增产节约、增加财富",得到全国各地纺织企业457个班组响应,由此掀起了一个遍及全国纺织行业的“爱国增产节约活动”,带动产生了一个覆盖全国各行各业的“红五月”劳动竞赛活动高潮,为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郝建秀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
郝建秀被授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1953年6月,郝建秀给伟大领袖毛主席写信,代表“郝建秀小组”汇报了小组开展“红五月”劳动竞赛的情况。毛主席看后十分高兴,亲嘱中央办公厅给“郝建秀小组”回信,勉励小组“进一步团结起来,努力学习,加强劳动纪律,提高生产质量,为争取更高的生产纪录而奋斗。”
此后,郝建秀还多次给毛主席写信汇报“郝建秀工作法”的推广成果情况,每次都得到毛主席复信,勉励她和“郝建秀小组”多继续努力,虚心学习,“为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成品质量再立新功。”
1958年3月,中央工作会议在四川成都举行。
会上,毛主席提出要重视青年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他一口气讲了29个古今中外青年才俊的事迹,讲到了14岁参加隋末农民起义的“白袍小将”罗成,讲到了赤壁之战大败曹操的周瑜、诸葛亮,讲到了30来岁便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和李政道……最后讲到了16岁就发明“棉纺细纱挡车工先进工作法”的全国劳动模范郝建秀。
青年人中为什么容易出现这些“天才”?毛主席给出了答案:
“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命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
1951年10月,全国工业劳模郝建秀(左三)为大家签名。
仕途一帆风顺,官至副国级
毛主席对郝建秀的教诲和勉励不时回响在她耳畔,激励着她不断努力前进。
1954年,为了学习知识,圆当初的读书梦想,郝建秀被组织选派到到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学习。就在这一年,郝建秀被选举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这一年的郝建秀才只有18岁,刚刚达到参加选举和被选举的年龄条件,是所有全国人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创造了一个空前绝后的历史记录,这一纪录至今也没有被打破。
郝建秀深知,自己今天的一切都来之不易,都要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在人大附中速成中学学习期间,郝建秀学习特别努力,因为学习期间碰巧赶上参加会议,为了不影响学习,郝建秀每次去开会前总是请老师先把功课给她讲一遍,然后她带着课本去开会,在会前和会议期间的休息时间看书,晚上更是抓紧时间学习,从来不去看文艺演出。
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选举了国家领导人,通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年龄最小的人大代表、147名女代表之一,郝建秀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郝建秀在学习文化课程
会议上,毛主席致开幕词,并被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郝建秀十分高兴,不停地为毛主席的讲话热烈鼓掌,等开完会才发现自己的两只手掌都拍肿了。
16岁的全国劳动模范、18岁的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毛主席接见和复信……这个时候的郝建秀虽然还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却已经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前途不可限量。
周总理对郝建秀的成长进步也倾注了很多心血。
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周总理多次亲自关心郝建秀在人大附中速成中学的学习情况,勉励郝建秀克服困难,好好学习。
每当得知郝建秀取得学业进步的时候,周总理都会热情地鼓励郝建秀。后来,“延安五老”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首任校长吴玉章告诉郝建秀,周总理特别关心她的学习,曾专门叮嘱自己说“小郝的文化基础薄,要好好帮助她学习。”这让郝建秀十分感动。
1958年,郝建秀从中学毕业后,又考进了华东纺织工学院,成为新中国纺织行业第一代大学生。在北京开会时,周总理得知郝建秀成了一名大学生非常高兴,亲切地问:
“你学习得怎样了,有没有困难,怕困难吗?”
郝建秀充满信心地回答周总理说:“总理,我现在不怕了!”
周总理亲切接见郝建秀并为其签名
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下,郝建秀走上了事业发展的快车道:
1954年5月,郝建秀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至1958年,郝建秀在中国人民大学速成中学学习;
1958年至1962年,郝建秀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纺织工程系棉织专业学习;
1962年至1965年,郝建秀任青岛国棉六厂工程师室技术员;
从1965年开始,郝建秀先后担任青岛国棉八厂副厂长、革委会主任,青岛市革委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市总工会主任,山东省总工会副主任、省妇联主任、省委常委,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全国妇联副主席,纺织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务;
1982年,郝建秀任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后来又先后担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正部长级);
2003年3月,郝建秀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官至副国级。
从13岁的纺织女工,到副国级领导。郝建秀拥有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传奇人生。
郝建秀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靠她的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刻苦奉献,另一方面也是毛主席、周总理对她的关心爱护,帮助她不断成长。
毛泽东主席
如今的郝建秀已是85岁的耄耋老人了,每当有人提起她的成长经历,尤其是毛主席对她的关心教诲,郝建秀眼中总是闪现出幸福的光芒,而她掀起的纺织业革新潮以及刻苦学习、拼搏进取的精神也在指引和激励着更多女性不忘初心、团结奋进,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并向郝建秀为代表的劳动模范致敬!
发布于 2025-01-22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