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好的活法:守住智慧、守住人品、守住自我!

世间一切智者,总是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真正智慧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全能,而是懂得隐藏自己的短处,善用自己的长处。

不会强撑自己并不专长的事情,却能够最大限度发挥出自己的专业,假以时日,必有作为。

守住自己的长处,日益增进,守职守制,守心守则,讲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智慧。

守住自己的智慧,日积月累,守住心态,守住思想,讲究的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谋略。

故,成大事者,从来都能够掌握住“守”的力量。

一、守住智慧

《菜根谭》里所言:“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为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

说的就是真正具备大智慧的人,都懂得大智若愚,守得住秘密,守得住目标和方向。

成大事者,都懂得装傻充愣。

做到聪明不难,难的是保持糊涂。

因为真正的聪明的人,都懂得装傻,因为他们知道跟自己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哪怕自己说干喉咙,对方也依然会固守己见、不为所动。

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愚笨的人,总是乐此不疲地改变别人。

聪明的人,最喜欢改变的从来只有自己。

因为只有改变自己,才是成功率更高的,也才具备更高的效率。

与其呕心沥血去改变一个根本无法改变的人,不如放下,将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马云说过:“将来机器人一定比人类聪明,但人类一定比机器人更智慧。

因为聪明是能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而智慧是能看见却当作没有看见。”

人与人之间的眼界、格局上的区别就在于这里:能否守住智慧。

每个人都能够在这生活经历当中,逐步地找到自己的智慧,或是感悟一些深刻的道理。

只不过,有的人却会在追名逐利之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初衷,丢掉了原则和底线,最后沦为失败。

一个人失败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哪怕失败再多次,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守住来之不易的智慧,时刻“保养”好这些智慧,推陈出新,升级认知,便能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洪流吞噬。

二、守住人品

人类老是高估了自己所没有的东西之价值。

这也是大部分的人,在现实生活里过得并不幸福的原因。

幸福并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东西,而在于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

换个角度来看,一个人之所以失败、痛苦的原因,就在于太过高估自己。

凡事都觉得自己对了,所以一直错过了美好的事物。

有没有想过,越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纪,发现自己早已被时代抛弃了。

揪着自己仅有的经验,甚至是幸运地收集到一些感悟,就觉得自己出类拔萃了,索性就停止了成长。

一个人的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墨水,有多大本事,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只有喜欢自恃厉害,人品差的人,才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而这些人,非但很容易被自我欺骗,也会被他人客套虚伪的赞美所迷惑。

将自己推得越高,越容易在跌落的时候,摔得更惨。

与其尽在一些毫无意义的虚荣、面子里耗费心思,不如彻底打造属于自己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人品。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充分的信心,甚至以为自己必将失败无疑。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信任的话,那谈何别人会轻易地信任你呢?

正如如果连自己的人品得不到保证的话,又如何摆脱身边人对你日复一日的疏远和排斥?

所以,保持自信心,不断调整心态,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品经得起考验,并且深受别人信赖的人,才能够逐步地赢得别人的喜欢。

换句话说,只有自己认可了自己的能力,认准了自己的人品,并且敢于坚守自己的初衷和信念,才能真正焕发出强大的魅力。

一个富有强大的人格魅力和受人敬畏的人品,才能让生活过得充实且富有生命力。

三、守住自我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当一个人失败的时候,不应该将因素归咎在其他事物上,而是应该立马反躬自省。

因为就算是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了自己无法得到好的发挥,但也应将责任放在自己的肩膀上。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损失降到最低,然后再通过积极的执行力来达成目标。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反省等同于某种程度上守住自我好的一面,摒除迂腐陈旧的另一面。

如同身体里不断地输入新鲜的血液,更换不同的思想和精神食粮,才能真正逐步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陷入人生至暗时刻,许多人不但无法守住自我,反而变得迷失了自我,从而容易滋生一些偏离正途的想法,误入歧途。

其实,当我们内心足够平静、缓慢、平和,就具备了细水长流的力量。

然后,我们就可以逐步变得踏实、冷静。

人呢,只有不断地自我建设,推陈出新,具备着自律精神,才能从现实里逐步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让感觉和思想先稳定下来,找到生命里那一束微弱的光线。

孙思邈历览前代医籍,以方书浩博,简册繁重,难于寻检。他根据自己在医药学上的研究和实践,删繁就简,编为《千金方》,“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之济,德踰于此”。(《千金要方序》)是书简易实用,可以救急,故曰《备急千金要方》。这部书包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卫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对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所以把妇人方、少儿方列于全书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经验总结起来,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为《千金要方》的补充,书中收载了当时所用药物八百余种,对其中二百多种药物的采集、炮制等不仅作了详细的记述,并且补充了许多治疗方法。孙思邈认为食物对养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别列出《食治》一门,详细介绍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疗病的作用。并注重饮食卫生,如主张“食欲数而少”(《千金要方•养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陈腐的东西,食毕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数百步”(《摄养枕中方》),等等。他认为作医生的应当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食治》)他说:“药、食两攻,则病勿逃矣。”(《千金翼方•养性》)还主张把药物与针灸结合起来治病,所谓“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针灸》),这是医学上提倡综合治疗法的先声。当然还应指出这些书里还夹杂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这正是作为道教徒的孙思邈的宗教世界观的局限性。

明正统《道藏》中所收医药类书籍自《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难经》以及上述之《肘后方》、《千金方》等约二十部,但还有一些道教医籍如张三丰《仙传方》、赵宜真《济急仙方》、邵真人《青囊杂纂》、臞仙《寿域神方》等都未收入。总之,道教是重视医药的,虽然其出发点是为了宗教上的求仙长生,但其内容包含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应该引起重视,加以发掘整理。

一、道教与医药

道教为了达到成仙长生的目的,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寿。所以,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重要方术之一,凡是学道求仙的人必须懂得医药,医药成为有知识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课。道教徒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死。《抱朴子•对俗篇》说:“知上药之延命,故服其药以求仙。”中品药可以养生延年,下品药才用来治病。上药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药,葛洪说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云:“九转之丹,服之一日得仙。”还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这种金丹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历史上许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药,不仅没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诗上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历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诸帝,如宪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药中毒死的。①五代时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冲等炼金石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临死时给他的儿子齐王李璟说:“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视以为戒。”(《南唐书•烈祖本纪》)自宋以后炼外丹服食术求仙之风才日渐衰微。隋唐以前由于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药,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长生不死的“上药”,这种“上药”事实上是没有的,上药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寻可以延年益寿、治病养生的中、下药。为了服食,必须懂得医药,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都是著名的医药学家。

《神农本草经》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这部书里就带有明显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一百二十种,久服可以轻身益气,不老延年。中品药百二十种,可以抗御疾病,补虚弱。下品药百二十五种,可以除寒热邪气,破积聚。葛洪引《神农四经》说:“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遨游上下,使役万灵,体生羽毛,行厨立至。……中药养性(生),下药除病”。(《抱朴子•仙药》)可见上药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这些药物大都出战国秦汉时方士所传,其中对好些药物都说:“不老神仙”,“长生不老”就是证明。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四类书同列于方技略,正说明古代迷信与科学是互相杂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药物中列于首位的就是历代方士奉为仙丹妙药的丹砂。葛洪说:“仙药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药》)“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炼丹中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丹砂(HgS)加热离解出水银,水银和硫黄反应,加热升华,又生成丹砂。道士们不理解其中的化学反应,把它看得很神秘,视为仙丹,结果许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时珍批判道:“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锻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纲目》卷九水银条)

发布于 2022-06-20 08:34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