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是找回本心的过程,这个过程,我将其称为“招魂”!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我十八九岁的时候,不是生活在贫穷的乡下,而是生活在喧嚣的大城市,我会怎么选择?假如我不是出生在农民家庭,而是出生在富有的家庭,父母都是当官、做生意的,我会怎么选择?假如我最初不是清贫的小学老师,而是进入了一个热闹的、充满诱惑的环境,我又会怎么选择?假如我还没有证得心灵的自主,就接触了诸多的繁华和精彩,我还能像最初那样,守住宁静和质朴,脚踏实地地走到今天吗?不好说。现在,我觉得我的定力已经很好了,但时不时仍有诸多诱惑扑面而来,稍加不注意,就会被裹挟而去。
我也时常发现,很多人在大城市里待久了,或是跟一些精明的城市人——尤其是成功人士——聊天,就会自然而然地谈到关于成功、财富、事业的话题。这时,人们往往就会产生强烈的目的心和功利心,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于是他们就给自己找出无数借口,让自己失去平衡、失去理性、追逐所谓的梦想、追逐所谓的成功。最后,他们往往会迷失自己,失去方向。
这就是典型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老子非常了不起,他说出了如何在城市里保持出离心,如何在城市里守住质朴的大道。他虽然没有说出出离二字,却很好地说出了如何出离。
很多人对这一章的解读也都很好,包括朱元璋。朱元璋很有意思,他批注《道德经》批注得很好,但他自己的有些行为却很糟糕。他没有按照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他的统治中有很多血腥的东西。尤其是杀掉开国功臣这种做法,体现了他内心的残忍。他是个欲望极重的皇帝。在对贪官的处罚方面,他也用了非常极端的酷刑——剥皮揎草。他设了专门的剥皮场,在剥下的人皮中填满稻草和石灰,立在继任官员公堂上的桌座旁边,以示警戒。据说,他在任三十一年,发动了六次大肃杀,杀死了十多万贪官。他还处死了对他忠心耿耿的一些大臣,看来批注《道德经》并没有改变朱元章的残忍。
汉文帝、汉景帝和窦太后治国时,用的都是黄老之术,国泰民安,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是爱老百姓的。他们都是典型的用老子思想改变中国的例子。
一位朋友对我说,有些作家的作品虽然很优秀、很感人,但读完也就完了,雪漠作品却不是这样。你读完雪漠作品,会发现自己的生命改变了,价值观变了,待人处事的方式也变了。心一变、命也就变了。这个朋友还说,这就是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区别。艺术家感动人,思想家可以改变人。
老子就能改变人,他改变了无数的人。仅仅是这一章,就不知道改变了多少人的生命轨迹,改善了多少人的生命质量。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
我上高中的时候,最喜欢背的就是《道德经》和《庄子》。我十八九岁时最着力的,也是《道德经》和《庄子》。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直到今天还记得,它直接改变了我后来的生命程序,让我远离了一些喧嚣。
很多朋友问我,如果想读传统文化经典,应该先从哪里入手?我告诉他们,最好从《道德经》入手。他们问我,读不懂怎么办?我说,读不懂也不要紧,仍然最该读它,因为,你只有登上山顶,才能窥得万相。读了《道德经》,你眼中的世界就不一样了,很多事你就会清楚明了。当然,虽说《道德经》可以改变人的生命,但要是只读不照着做,它的改变也很有限。朱元璋就是一个例子。
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生命,不是由经典决定的,而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如何决定?选择。“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实际上,修行是找回本心的过程。这个过程,我将其称为“招魂”。每天给自己一点点时间,跟着心走,看看它想干什么,然后把它们一个个招回来,直到将所有贪心、嗔心、痴心、妄心悉数招回后,就会进入一种清净状态。随时保持这种状态,魂魄就不会轻易“离体”,外邪则不易入侵。所谓外邪,就是勾引本心的外物,抗拒勾引,慢慢地就能对这些外物视而不见了。
发布于 2022-06-1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