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论修炼大道,依此而有成者不在少数!


1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曾自号白云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生于公元647年,卒于公元735年,享年89岁。


司马承祯系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与其师祖陶弘景在丹道发展史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司马承祯晚年隐居天台山,一方面潜心修真,躬行实践达到了较高境界;一方面穷研道书,消化吸收,结合自身体验写出《坐忘论》、《修真秘要》、《天隐子》、《道体论》等经典著作,为丰富道家修真体系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也为后人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修真之路。

观司马承祯之修真理论,层次分明又精简圆融,有三戒、五渐、七阶、五时、七候之说。

三戒:一曰简缘(外缘);二曰无欲(内想);三曰静心(正定)。简缘者,择要去烦也,无欲者,断贪求也,静心者,止游浪也。


五渐:一斋戒,是指“澡身虚心”。二安处,指“深居静坐”。

司马承祯对于丹道修炼场所——“地”的要求颇有特色,值得今人借鉴,他说:“吾所居实,四边皆窗户,遇风则闭,以合其内,风息则开。吾所居坐,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以合其内映;太暗则卷帘,以通外曜;内以安心,外宜安目,心目皆安,测身安矣”。

三存想,何谓存想?即“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闭目即见自己之目,收心即见自己之心,心与目皆不离我身,不伤我神,则存想之渐也”。

四坐忘,“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渐至“彼我两忘”(即物我双逮)之境。

五神解,司马承祯指出:“一斋戒谓之信解;二安处谓之闭解;三存想谓之慧解;四坐忘谓之定解,信闭慧定,四渐通神,谓之神解”。功夫至此,修道者已经体认玄妙莫测之阴阳变化,终臻无为无不为之高级境界。

2

恩师张义尚先生谓之“从阴入阳,阴极阳生,命自来归”。张师之评语片言扼要,一语中的,揭示了其理法本质和内秘。

七阶指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直观、素定、得道。何谓得道?其在《得道篇》中说:“神与道合,谓之得道”。


并进一步阐明:“同于道者,道亦得之”。从而回答了一个众说纷纭的修真疑难。

阅其著作,像这样寥寥数语即直述真诠之句甚多,学者如能细心咀嚼必有大益,又如尸解现象,人营疑之感之,不知所以。


司马承祯解释说:“虚无之道,力有深浅,深则兼被于形,浅则唯及于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觉,而身不免谢,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初得少慧,悦而多辨,神气泄露,无灵润身光,遂至早终,道故难备,经云尸解,此之谓也。”

五时七候,指丹道修炼者之心身随着修为的不断提高,所经历的五个阶段和七种变化。


所谓心有五时,一曰动多静少;二曰动静相伴;三曰静多动少;四曰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曰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时,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清爽;三填补天伤,还原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3


司马承植非常重视五时七候,视为修道有得之真实效验,他批评那些虽修道日久却未获心身之五时七候效验的人说:“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移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谓然,可谓谬矣!”

其具体修法,《坐忘枢翼》曰:“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辨之行,外事都绝,无以于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着,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面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风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也”。

古哲云:“形神虽日难两全,了命未能先了性。”观其言行走的正是此路,乃先性后命,自阴入阳,阴极阳生,尽性立命之途,仍性命双修,然后可知道有深力,徐易形神,终可臻形神俱妙之最高境界,且清虚质朴,道法自然,平易近人,殊少流弊,堪称正轨。

古代修真雅士,依此而有成者当不在少数,我辈中人若夙缘深厚,绝利一源,勤而行之,久必入大妙。

发布于 2023-10-15 10:16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