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丹田众说纷纭,气沉丹田究竟是何种感受?
气沉丹田是一种意念引导下并配合意识想象力而形成的一种个人感受,在客观上没有可供考察的实物标准。
这是因为:
1. 沉入丹田的气不是由口鼻呼吸而进入体内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气(指空气)。现代解剖学的知识告诉我们,肺主呼吸,吸入空气经支气管进入肺泡,在血液作用下,进行氧气的过滤和交换,经用后呼出二氧化碳,这时所讲的空气只能吸人肺中,肺是封闭的脏器,不能四处露气,气更不能透过横膈进入丹田。
2. 那么进入丹田的气是什么气呢?按道家功法理论来讲,体内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卫气、营气”四大类,这四种气,都不是自然界所存在的物质的气,不可将其与口鼻呼吸之气混为一谈,它是生命活力和脏器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功能之气。
正如《类经》所言“气在天者,受之以鼻……气在水谷者,入之以口”,“气者,人体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故此气在胃为“胃气”(胃功能),在肾为“肾气”(肾功能),在表为卫气(保卫体表,抗御外邪的功能)、在中焦则为营气(五脏六腑营养全身的功能)等等,它与人体的的健康与否息息相关,所以《素问》中讲“百病皆生于气”,“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存之处也”。
这种气不是空气之气,它可以充盈全身,当然也可以充盈丹田。这种气就是修炼内丹所讲的内气,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气沉丹田的气。
3. 气沉丹田纯粹是一种个人感受和体验。气沉丹田之气虽不是口鼻呼吸之气,但与口鼻呼吸之气相互依附、互变互通、密不可分。
《灵枢邪客篇》说“气宗于胸,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也就是说,人通过呼吸而获得生命活力,生命活力又启动各脏器功能,使二者得到统一。
所以要做到气沉丹田必须从调形、调息入手,也就是要用意念导引呼吸,使口鼻呼吸之气似乎有徐徐进入脐内的感觉。
而实质上是呼吸在人的意识的丰富的想象力的配合下,使横膈下沉将意想中的生命活力和脏器功能的活力集聚于丹田处,成为人体生命驱动力之源泉,天长日久,内力充盈自会体壮力强,使抗御疾病的力量大大增强,起到祛病延年的作用。
这种在意念引导下,通过调节呼吸而产生的吸入之气沉入丹田的意念感受就是气沉丹田。
“经过长期锻炼便可感到:吸气时空气向下行的同时,有一股轻灵之气向上行至胃部,呼气时这股气下落到丹田。”这便是所谓的以后天之气带先天之气,以后天之气养先天之气”、“从丹功看便是先天之气渐渐落于丹田,丹田之气渐渐充盈”。此论对初学者至为重要。
由于整个气沉丹田的过程都是在意念想象引导之下“凝神入气穴”的感觉,正如祖师张三丰所言“止心于脐下,故曰凝神”、“凝神者,收清之心而入其人者也。”
使“神入于气穴,与之相守而不离也。”由此可以看出,要气沉丹田必须“凝神入穴”。
要“凝神入穴”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曰调形,二曰调息。
调形,就是调整身形,使体内气路通畅,造成内气易于下沉而不上浮的身体态势。
调息,就是“存心于息”,用意念引导呼吸,感受想象气沉丹田的种种微妙,微微妙妙的自身体验。
调整呼吸必须形体放松,情绪安宁,从自然柔和均匀的呼吸入手,经顺呼吸、逆呼吸达到深长绵细的“潜呼吸”阶段,正如《庄子道遥游》所讲“至人之息以踵”。这种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豫悦”的息相是最理想的境界。
“呼吸绵绵,沉人丹田”,可以养神养气,祛病延年,使健康者更加健康,还可以更大限度的挖掘人体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使从艺者技艺更加精湛。
笔者曾听一歌唱演员讲,她由于动手术后元气大伤,唱歌时胸闷气短,声音飘忽不定,自练丹功后,自觉中气日益充足,唱歌时底气十足,发声悠长,穿透力强,更加悦耳动听,其主要原因是她能以丹田之气发声演唱,当然效果大不相同了。
“气沉丹田”可使身形稳健,“腹内松静气腾然”,在散手、技击上也是至关重要的。
气沉丹田纯系个人感受,无法提出可以验证的客观标准。
要做到气沉丹田必须依照调形、调息的要求去做,循序渐进,功到自成,不可强求,欲速则不达。
丹田之说纷纷纭纭,莫衷一是,本文只是一家之言,还望广大乐于此道者各抒己见,以广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