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个千年古方,吸走体内的陈年湿浊,特别适合湿气重的人!
有道友反映,中秋国庆小长假过后,身体总感觉各种不舒服,比如口干舌燥、牙龈腫、还冒痘,胃里鼓鼓的,排便也不顺畅。
像我身边好几个同事也说,过完节,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及时被脾胃运化,反而在体内慢慢堆积,形成湿浊、久之化为火气,加上湿性黏滞,时间久了就像胶水一样,把体内的废水凝结成一团,堵在进补的通道上,形成痰湿,所以越补越“堵”,身体感觉特别困重,各种不自在。
一般来说,痰湿重的人有以下特征:
1. 体形面色: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四肢浮肿,按之凹陷,面部皮肤油脂较多,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面少血色。头发易油,且少光泽,有头屑。
2. 舌头:舌体胖大,苔滑腻,舌边有齿痕。
3. 口和四肢:口中粘腻,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汗出后皮肤多凉,头身重困,四肢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易生湿疹。
4. 身体感受:人易疲倦乏力,好倦缩,手足冰凉,胸闷痰多,精神欠佳,肠胃不适。
5. 喜好:懒动、嗜睡、身重如裹,喜食肥甘甜黏。
6. 大小便:大便次数多,不成形,黏马桶。小便清长,常见尿频。
7. 脉象:脉多无力、濡滑。
8. 常见病症:肥胖,眩晕,咳嗽多痰,湿疹,易长结节、囊肿、脂肪瘤、肿瘤物质,血压、血脂高。
也不是说以上全占才是痰湿体质,一般达到两项以上就说明体内有痰湿了。
而此时,很多人开始贴秋膘了,要知道秋气内收,虽补了,但身体不通的人,痰湿垃圾往里收,把病邪关在屋里,无疑是闭门留寇,补的反倒是更多的痰湿垃圾,让身体更不通畅。
痰湿并不容易清除,这是因为很多湿气重的朋友,脾胃功能也已经很弱了,湿困脾胃,通过吃的方法,脾胃吸收转化药效的能力有限,这时候不如换个思路,用药汤来泡脚。
泡脚的话,用什么方子好?有一个流行千年的经典古方——“温胆汤”,想必很多中医爱好者们,都有听说过。
温胆汤是古今中医常用代表方剂之一。温胆汤治痰湿,却叫“温胆”,这是为何呢?
早在一千多年前,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有记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这一版温胆汤,是没有茯苓的,主治胆寒胆虚。
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称:“虚则寒”,这里说的胆寒,有胆虚的含义。胆属少阳,以阳气为用,若胆阳不足,阳气无力调控胆汁藏泄,则胆汁淤积,则凝为痰。
因此温胆汤的核心靶点:一为虚,二为痰。
“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或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不难看出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坐立不安、自汗、四肢浮肿等症皆为温胆汤所主。
后来到了宋代,有个医家叫陈无择,他对孙思邈温胆汤的方子进行改良,把大剂量的生姜,改成四小片,然后加了茯苓进去,增强健脾利湿之力,这就是现代常用的“温胆汤”版本。
这是一首以脾胃为中心的经典祛痰名方,不但可以解决身体湿气重的问题,还能梳理人体肝胆脾胃的气机,无论是普通痰湿、还是湿热、寒湿、气郁的人都适合。
温胆汤泡脚,几乎把湿气的所有情况都考虑到了:
针对寒湿,可以“燥湿”:寒湿的朋友,本身是湿+寒的状态,很需要“燥”的过程,在驱散体内寒气的同时,还可以将湿气慢慢蒸发掉。
针对湿热,可以“利水”:湿热的朋友,本身需要清热,所以通过利水,把热气、湿气变成小便排泄出体外。
针对痰湿,可以“化痰”:痰是湿气的升级版,是比较黏腻的成型状态,就像冰块,需要将痰饮慢慢地“化开”,才能更好地调理。
罗大伦博士也多次推荐,痰湿之人可以用温胆汤来泡脚。
温胆汤流传至今还在调治:咳嗽、痰多、湿疹、脚气、失眠、痛经、脱发等等各种乱七八糟的病症。温胆汤的神奇,只有亲身体验后才懂!
方子虽然只有寥寥几味药,但搭配巧妙,使得它们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并且还能互补。
半夏“除湿化痰涎,大和脾胃”(《雷公炮制药性解》),“下冲逆而除咳嗽,降浊阴而止呕吐,排决水饮”(《长沙药解》)。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块冰要融化,可以撒一些盐,半夏就是这个作用,能把黏在体内的陈年老痰慢慢消散掉。
枳实擅长破气,“逐停水,破结实,消胀满”(《本草经集注》)。有痰湿的人,体内是淤堵的状态,气机没有办法正常流动,稍微吃点东西,很容易上火。
枳实就像战场上冲在前方的士兵,冲开脾胃淤堵的气机,开出一条道路,茯苓是渗湿的,“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长沙药解》)。渗,就是往下走,能把体内的湿和不好的水液,转化为尿液给排泄出去。
竹茹性微凉,能“清热化痰”(《中药学》)。
半夏有燥湿的作用,偏温性,竹茹刚好可以平衡药性,让方子变得平和,搭配茯苓帮助热和湿从小便排出去。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中药学》),和枳实搭配,把调理气机的作用提高一个等级;生姜《药性类明》亦说:“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生姜就是温煦我们的脾胃、让脾胃变得更强健的。
甘草“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雷公炮制药性解》)。甘草又称“和事佬”,可以调和各个药材的性味。
综合全方,半夏、陈皮偏温(痰饮是水湿而凝聚,属于阴邪,非温不化),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以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
体内有痰或湿气重,用温胆汤这一个泡脚方,基本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