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炼指迷:炼气的三种境界是三种不同的“炁”!
我们刚开始修道,练的这个“气”叫什么气呢?这个气叫卫气,中医叫浮阳气,又叫意念气,因为我们后天的意念可以指挥它,这是我们现在可以练的气。
为什么叫卫气呢?因为它是保卫我们人体的。它也叫皮毛气,因为它走人体的表皮,所以可以表现在人的体表之外,科学界又叫它“人体辉光”。现在香港、台湾地区和日本、美国都能买到专照人体辉光的机器,假如你身体四周围由淡蓝色,慢慢地进入深蓝色了,表明你在逐渐入静了;如果是粉红色,表明你在恋爱了。这种光有多少种呢?资料里说有六十多种,想杀人的人、很生气的人都会有不同的颜色。这种气是半先天的,一部分自饮食得来,一部分靠父母遗传而来,它也是我们劳动出力的那个“力气”的来源。
这个气,我们现在可以练。这个气也叫“水谷精微”,半先天的。为什么?因为它源于我们吃东西、喝水,也源于父母的遗传。这个卫气不走人体血管走组织液,所以会在皮肤的真皮层流动;还走肌肉,所以它是我们劳动的力气的来源。卫气在体表走真皮层,在体内走肌肉(肌肉在中医里叫“腠理之间”)。
卫气有一大特点,就是它能被人的意念指挥,能够“意到气到”,刚开始我们的“意”还只能是后天的思维用意,谈不上是什么“神意”,所以初步练气时的这个气,就只是卫气。
练卫气的诀窍是身体要放松,再放松(至虚极,守静笃),在放松中要想身体是张开的,一点点张开(不用力),头、颈、腰、下肢都一点点长了,两肩、身体都宽了,好像面包一样发起来了,里面有空间,内气才能在身体内流动,慢慢它自己要紧(肌肉若一),像一个整体橡皮人似的,你松它紧,气在其中,勿忘,勿助。哪里不通,给它一点动作,如晃动、转动、摆动,这时要屏息闭气,全身气通,很舒服,疲劳立缓。卫气就是精气、肾气、水谷之气、半先天之气。
修道到中级阶段,调的这个气是“荣气”,是走经络的气,在经络和血管中流动。荣气又叫“命气”,存于脊柱腔内,走经络血管,所以又是管我们营养的,能够润泽我们的五脏六腑。荣气一天一夜在人身的经络里大约流通行走五十二圈左右,不是你能用后天的意念引导和指挥的。有人说我能够把你的经络“打通”,我能给你打通经气,我能让你经络里面的气让它走哪儿就走哪儿,这个不大可能。荣气是天然在经络里流通的,不听你的,因此荣气不能练,只能调,经气存于中丹田,也是水谷,半先天之气。
怎么调呢?比如双手捧起对着天灵盖这么灌一下,这个就是一种调经顺气方法。很多动态修炼的姿势只是为了调荣气,不是练卫气的。比如说我感冒了,影响到我的大肠经,影响了我的肺经,那么我这两条经络上的穴位的电场一定失衡,这时候,我就打坐修炼,或者针灸按摩,这也是调整经络里荣气的流通,以求得平衡。现代医学已经可以通过测量我们经络上特定穴位的电量来了解人体电场是否平衡,从而诊断人是是否健康,所以荣气不能练,只能调。
修道到了高级阶段,“神意相会冲击泥丸”,就产生真气了。修道的“真元之炁”或者“先天一炁”能练吗?当然不能,你一动思维意念,真炁就“杳杳乎不知所踪”了。真炁不能练,能调吗?也无所谓调不调,因为这个炁并非指你我身体里面一圈一圈流通着的“气”,而是指宇宙造化万物的那个本体的功能。
这个“炁”按孔子在《易经·系辞·乾卦》里的讲法,“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能够“统天、御天”,当然是“先天一炁”了,在天之先嘛!能够“万物资始、品物流形、造化万物”,当然是“生生不已”的,所以孔子说:“大哉韩元”,“乾”者动也,指本体造化的那个动能;“元”者,一切之始也。
既然为“元炁”,是“先天一炁”,自然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里的那个“无名”了;我们的古人很勉强说它是“一”,这个“一”并不是道的本身,也就是说它不是宇宙本体本身,而是道的功能,是本体的功能,因此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修道的人真正明白并且掌握了行道,那就得道了,也就明白《易经》的精神究竟是什么了,所以孔子在《易传》里又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这样的得道高人,自然就像庄子说的,可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不用“待”,不靠任何外在的条件,潇洒地逍遥游去了。
可是麻烦在于,真炁这东西不能“练”,也不能“调”,只能“出”,只能“养”,只有修道的人“息停脉住”入了真正的定,一念不起的时候,它才“神意相会冲击泥丸”,“出”现,你稍一感知,它就没了,因为你又用了后天的感知。然后如果你还在入定当中,它才会“真气归中”,归的那个地方就叫“玄关一窍”。
然后如果你继续入定的话,它才能够在那个“一窍”里“养”着,然后你神意用功夫(不是用意念,是神意),它才会结丹、结胎、沐浴、出神。不过这个才只是真正的金丹大道的入门功夫。为什么?因为还只是了解和运用那个“一”,不是那个“道”;只是本体的功能,不是本体本身。
道呢,只能悟,不能“出”,也不能“养”。老实说,道跟我们“出”的“养”的“真炁”也没什么关系。道不是修炼而得的,它一直在那里,只是需要你悟到它。怎么悟呢?首先得通过定慧、通过“真气”来了解和掌握它的功能;如果连它的功用你都没有体验过,那个道,你当然就“对面不识”了。德是行,得道,德行,蓄之,养之,才有道行。
所以,仅仅是为了“出真炁”,就需要我们“止息去妄念”一念不生,何况那些我呀、你呀、爱呀、恨呀的东西?所以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得道的人表面上跟我们一个样,但他的内在跟我们不一样,他不会“自己”啊,“功劳”啊,“名利”啊,天天想这些;更不会有“贪嗔痴”了,成天打打杀杀,那是小说家的事情。修大道的人不要说得道,如果真能修到“息停脉住”得定,那性情也是恬淡,平和得多。修炼之人不要和别人比高低,争高低,比和争是要对自己,争而不比,苦痛、烦恼也就大大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