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修炼必读:何谓意守?“意守丹田”的尺度如何把握?


何谓意守?目前见诸于文字的许多关于意守的通俗解释,都是讲将意念指向或集中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或外景)。这在理论上似乎是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的。但在实践中往往使初习者感到大惑不解,无所适从。

以意守丹田为例,到底是意想丹田(脐或脐下寸半)的外观形象呢?还是意想解剖学意义上的膀胱或肠的结构呢?于是就有人在注视了丹田部位片刻之后,用视觉的“短暂停留”来解决问题;更有人突发奇想,在丹田部位涂抹清凉油、风油精、贴膏药、顶酒瓶来增加意守部位的感觉,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可谓煞费苦心,刻意求成。有人干脆说意守就是将脑袋放在肚子里。乍听不无道理,可谁又有把脑袋放进肚子的亲身体验呢?因此,对初习者来说怎样认识意守并在实践中把握意守,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万事开头难,意守是练功的开头。张三丰在《玄要篇》中说:“初下手时最难行,离了散乱又昏沉。”正道出了初练功者意守的苦哀。“意者,岂特为媒而已,金刚之道至始至终作用不可离也。”《青华秘文》:守者,乃“抱元守一”之意,神抱于气,气抱于神;如鸡抱卵,似影随形,相伴相随,若即若离。意守不是目的,而是藉以进入功态的一种媒介或手段。因此,它是过渡,而不是终结。但由于功态的层次是高深莫测,永无止境的,所以意守在整个练功过程中则必然是贯穿于始终的。

在丹道实践中,意守的全部含义可以概括为“确定、下潜、顺随”六个字。确定就是对意守部位的选择,这种选择是下意识寻觅和无意识的气机发动两者之间的相对趋近的结果,是在一种松、静、自然状态下的主客体相撞的综合过程,其特性是整体的,随机的动态必然巧合。因此,尽管选择的对象似乎是明确的,但其运行的轨迹却是模糊的。下潜是一种如石入水的重力运动,是浮力与重、模糊与明确、觉醒与混沌,兴奋与抑制共存的“恍兮惚兮“状态,恰似崔希范在《入药镜》中所描绘的得气似醉那样。

意守有别于专注和聚精会神之类的下意识活动,它不是在一种亢奋状态下使确定的目标不断明显化、具体化、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深对事物的认识。而是在有意无意的相互趋近之中找到恰当的碰撞点,使之不致于失之交臂。并使这种碰撞结合而孕育的生命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闭的、然而又是动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而此时意念的作用不过是看护,尾随这个“生命”的行踪而已。其实,意守从一开始便排除了它的主观能动性,思维活动和它的动力性。

确切地说,它只是按照其自身的本性在发展,而这种本性自始自终都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被动的,这就给意守的把握增加了难度。但意守毕竟是一种丹道态赖以获得和维持的特殊手段,是矛盾对抗达到动态平衡的内在运动形式。如果把它形象地比喻成天平的话,那么,在支点的两端都要维持相对的均衡,否则就可能产生或散乱或昏沉的流弊。

那么,这个支点指的是什么呢?又如何进行调整呢?支点指的是两眉之间的“印堂穴”,确切地说是“透进”的泥丸宫。当我们抱神以静,无视无听的时候,所有的感觉都将集中在这个部位。如果把它比喻成透镜的话,那么它的作用就是在不断地随着光的强弱在自动地调整焦距和光圈,使其对准所选择的意守部位。但当各种感觉不断涌入或反映到该部位的时候,就不免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使这个部位出现张紧状态,这恰恰又是功之所忌。

因此,我们就需要通过顺随来化解。“顺”是顺势、顺时、顺理;“随”是随形、随意、随气。其具体做法是舒眉展目,含笑微微,默想:旭日东升,光芒如浴。其感受是似在无意中突然步人自然妙境,豁然开朗,在自然的状态中,通过顺随的方法使大脑皮层得到更广泛的深度抑制,达到更高层次的入静。紧“我静故彼动”来换取意守部位内聚充盈的效应。当然这一切都是在“自然而然,勿忘勿助”中进行的,应该避免间断或人工雕琢的痕迹。

丹道是意功,重意轻形,即如武林巨星正芗斋所说:“只求神意是,不求形骸似。”十个人可以有一种意念,但可能有十种外形,这正道破了丹道的秘密:得意忘形。功,不一定是在刻意练时方才有,而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偶得。陆放翁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正说明这个道理。

发布于 2022-05-22 10:20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