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优柔寡断,是败事之源!


人生的路上往往会面临许多选择,当面对形形色色的抉择时应该如何取舍?

走到分叉口时,有些人往往会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迟迟无法决定。

可是机遇往往是稍纵即逝,能否抓住,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鬼谷子》中讲到:“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

决情定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机立断,是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优柔寡断,乃人生第一大忌讳。
优柔寡断,败事之源
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典故:

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决战。

当时曹操总共只有三万多人,去掉一些病号伤员,总共能打仗厮杀的也不过两万左右。而袁绍则有11万精兵强将。

不仅兵力悬殊,曹操军的粮草、地理位置、人员士气都远远落后于袁绍。

但曹操则说:“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果然,袁绍本应靠人数优势来一举获得胜利,却因为自己的懦弱不敢主动出击,给曹操大军时间浇筑工事形成对峙。

许攸建议袁绍派兵从侧后方突袭曹操大本营许昌,袁绍一直犹豫不决,不敢尝试,失去了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

最后曹操合计歼敌7万余人,袁绍父子仅率800余骑北逃。官渡之战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很多时候我们不缺才能、不缺机遇,之所以不能成功,坏就坏在了优柔寡断上。

《韩非子·亡征》中有云:“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行事迟疑而无法成事,性格懦弱而没什么决断,不能决断怎么样做才好,怎么样不好,是要败亡的。

再有才能的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最终也只能庸碌一生。

当机立断,说干就干
优柔寡断让许多人面临不幸,它会使人对一些事情失望,然后把惩罚强加在自己身上。

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忌讳的就是没有决断力。

因为,机会犹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只有那么一瞬间。所以面对机遇时,要做出果断的取舍。

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考验决断的能力。能够当机立断,就在竞争中占据了先手。

东汉时,班超被派遣出使西城。到达鄯善之后,鄯善国王开始对使团招待的非常周到,后来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弄清楚了其中的原委,原来是匈奴的使者到来了。

班超当机立断,召集出使的三十六个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消灭匈奴人,我们才能完成使命。”

班超带领众人趁夜直奔匈奴人的营地,前后包抄,顺风放火,敌人惊吓得乱了营。

汉兵们斩杀了匈奴使者及其部下三十多人,其余的一百多人全被大火烧死。迫使鄯善国王放弃了背叛大汉的念头。

对于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迅速出手,不要犹豫,避免贻误良机,这样就可以迅速达到自己的目的。

《鬼谷子》还对必须要做的五类事情进行了总结归类:“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

也就是:有危险但事成后可以享有美誉的事;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虽说很辛苦,但必须要完成的事;能消除忧患的事;能得到福报的事。

需要去完成事情,不要优柔寡断;选准了方向,就只管上路,勇往直前,不要回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同样的道理,需要舍弃的东西,就马上作出决断,否则可能会留下后患。

所以,司马迁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有一则古代的寓言:有个人抱着许多金子过河,哪知到河中央时,大风忽起,眼看船就要被打翻,船夫急忙让他把金子扔到河里,以保持船身的轻便。

哪知此人既想活命又舍不得金子,迟迟下不了决心。

只见情况越来越危急,他决定扔掉金子之时,船翻了,人和金子一起沉入了河底。

这种故事,第一眼看上去觉得可笑,甚至觉得此人愚笨无比,哪有为了钱财不惜失去性命的道理?

但若多加考量,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为了业务拼命应酬,饮酒伤身;沉迷于游戏,熬夜伤身;声色狗马,歌舞升平,纵欲伤身……

在这纷乱又繁华的尘世,有许多因素牵扯着我们。

如果不懂得“断舍离”,就会经常被忧郁和烦恼所困扰,深陷世俗中无法自拔。

“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对那些浮华虚无的东西当断则断,才能发现生命的本源。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发布于 2022-09-01 04:27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