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到底算不算节日?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七月半”,民间称为鬼节,道教称为中元节,佛家也称为盂兰盆节。俗、道、僧三个“节日”合在一起,实在比较难得。(《武林旧事》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等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

可是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这样说:中元不为节,惟祭扫坟茔耳。意思是,中元日(农历七月十五)不能算是节庆的日子(不搞庆祝),只是祭奠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民间的“鬼节”来自于远古的“四时祭”

先秦重要典章制度文集《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丞。”《王制》篇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意思是说天子与诸侯在每一个季节都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季节的祭祀仪式有不同的名称。据专家考证,“四时祭”历史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分为春祠祭、夏礿祭、秋尝祭、冬烝(丞)祭,时间对应农历的一月十五、四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历史变迁,中国民间祭祀祖先也形成了自己的“四时祭”传统习俗和对应的祭祀时间,笔者家乡山东潍坊的习惯是春祭,寒食日(清明前一天);夏祭,农历六月六;秋祭,农历七月十五;冬季,农历十月初一。其中,寒食扫墓约定俗成,六月六上坟称作上“新麦子坟”,十月初一称作为先人“送寒衣”。七月十五上坟是为什么呢?

这就牵扯到道教中元节的说法了。

中元节:地官赦罪

道教《三官经》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从前有个叫陈子椿的人,长得聪明俊秀、美貌绝伦。他与龙王的三个公主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后来三个公主分别生下三个儿子,并分别取名上元、中元、下元。三个孩子生下来就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得到天尊大老爷的赏识,被封为“天地水三官大帝”。

老二“中元就是“地官大帝”,他道号全称“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亦称为地官、清虚大帝、青灵帝君、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根据《三官经》,地官会在七月十五他生日这一天,给地狱里面的部分亡魂减刑。让他们少受罪,早日超生。因此,民间在七月十五祭祀祖先,就是祈求地官赦免祖先亡魂的罪行,让他们在阴间时少受点儿苦痛。

道教的这种说法,又与佛教“巧合”了!

盂兰盆会与“目连救母”

盂兰盆节,又叫作盂兰盆会指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佛教信徒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盂兰”是梵语,译作“倒悬”(人被倒挂),盆是指供品的盛器。

盂兰盆节或盂兰盆会来自于《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梗概说佛的大弟子之一目连,用神通看到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用神力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请求佛陀帮助救救他的母亲。佛告诉他在七月十五日僧众安居舒适的日子,准备百味果品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可使母亲解脱。佛教徒根据这个说法兴起盂兰盆会,据说举办盂兰盆会功德,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为七世父母,解脱“倒悬只苦”,离苦得乐。

盂兰盆会最早始于信佛的梁武帝萧衍,根据《荆楚岁时记》等记载,长期演变下来,盂兰盆会期间,除民间施斋供僧、寺院举行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等宗教仪式外,还逐渐形成了放河灯、排演《目连救母》戏剧等传统活动。

结论:七月十五是祭奠先人的日子,不是活人的节日

综上,民间的“鬼节”也好,道教的“中元节”也罢,包括佛教的“盂兰盆节”,都是一个“孝亲”节,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孝道文化。只不过孝顺的对象主要是逝去的父母先人,以寄托哀思,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也丰衣足食,平安喜乐!

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重要的“祭日”或国人普遍的节日,却算不得活人的“节日”,所以“中元”不为节!

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长辈过世之后寄托哀思固然没错,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好好珍惜,好好尽孝,可能更加必要!

发布于 2025-04-06 11:30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