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很正常,但经常做噩梦又是怎么一回事儿?

从心理学来说,梦是潜意识的间接表达。所以出现噩梦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想,是不是自己最近心理出问题了?

其实偶尔出现的噩梦不必过于恐慌,毕竟梦境是每天晚上都会经历的过程。许多人因为噩梦而对睡觉产生恐惧,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毕竟一个冗长复杂的噩梦,是一种令人痛苦的精神体验,会让人从不同程度的焦虑状态中惊醒,醒来还觉得惊魂未定,非常的累,长此以往影响身心健康。

噩梦的产生往往交织着多种因素,既有生理层面的诱因,也会受到心理与环境的复杂影响。

1.生理因素:

· 熬夜与空腹:不规律的作息,尤其是熬夜,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与记忆的部分,增加做噩梦的可能性。空腹入睡导致的低血糖状态可能会使大脑更加敏感,易于产生负面情绪体验,进而引发噩梦。

· 慢性疾病:甲亢等内分泌失调症、心脏病引起的不适感、风湿关节疼痛等,这些疾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其带来的不适和焦虑感也可能渗透至梦境,引发噩梦。

2.心理因素:

· 情绪波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负面情绪事件,如惊吓、争吵或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增加心理负担,导致睡眠时大脑仍在处理这些负面信息,从而在梦中以夸张或扭曲的形式重现。

· 压力:长期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压力不仅消耗个体的心理资源,还可能导致精神紧张和压抑,使得睡眠时大脑难以完全放松,噩梦便成了释放这些压力的一种方式。

3.环境因素:

· 睡眠环境:嘈杂的环境干扰睡眠,使大脑不能顺利进入深度睡眠阶段,而过于空旷或有特殊布置(如悬挂物、大镜子)的房间可能激发潜意识中的不安感,通过视觉或心理暗示影响梦境,导致噩梦。

噩梦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噩梦频发的确与生活中压力息息相关,并且影响主观幸福感和负性情绪。尤其是影响负性情绪累积。而抑郁情绪则主要和噩梦引发的认知扭曲高度相关。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普通人做了噩梦,他可能不放在心上就过去了;而如果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做了噩梦,他将容易产生噩梦-抑郁-噩梦的恶性循环,引起对噩梦的认知歪曲,不能客观的看待。

如何改善噩梦?

· 调整饮食习惯:尽量避免晚餐摄入辛辣、油腻或重口味的食物,这类食物可能引起胃部不适或体内温度升高,干扰睡眠。

· 限制酒精摄入:酒精虽然短期内可能帮助入睡,但它会严重干扰睡眠周期,特别是减少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的质量,而这正是梦境发生的阶段,可能导致噩梦。尽量减少或避免在睡前几小时内饮酒,以维护睡眠结构的完整。

· 放松身心:睡前进行放松活动,如阅读、冥想、深呼吸或温和的瑜伽,有助于减少压力和紧张感,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

· 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使用舒适的床上用品。

羊博士有话说

梦境是心灵的另一扇窗,它们不仅仅是睡眠中的随机片段,更是内心世界复杂情感、经历与愿望的反映。面对噩梦,尽管它们可能带来一时的恐惧和不安,但也可以被视为自我认知与成长的机会。总之,噩梦虽然令人不悦,但它们隐藏着通往自我认识和成长的路径。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与个人的努力,可以将噩梦转化为自我探索和心灵成长的契机,让梦的阴影变为推动个人前行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立.(2018).噩梦,也是成长的契机. 心理与健康(03),14-15. doi:CNKI:SUN:XLJK.0.2018-03-004.

2.刘晓.(2009).做噩梦的六大原因.工会博览(社会版)(02),61. doi:CNKI:SUN:GHBS.0.2009-02-047.

3.朱华珍. 噩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发布于 2025-03-29 09:01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