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幸运穷人:身负重债求地主放过,地主一个举动吓到他

双十一方过,不少人又过上了吃土的日子,尤其是在双十一过后,“负债”成为了话题中心,据说在一些论坛里,大家都在讨论关于借钱超前消费以及还不起钱该如何应对催债等一系列问题,当然这些人最想的,肯定就是哪一天各方爸爸们网开一面,免了他们的债务。

其实借钱这个传统,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之,而且古人笔下还能把借钱的故事写得绘声绘色,在清朝作者李渔的话本集《无声戏》里面,就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款借钱全靠相面,觉得面相能发财的就使劲儿借,哪怕还不起也无所谓,继续借——这可能是不少人梦想中的生活吧。

这个故事就是《无声戏》里面的《失千金福因祸至》

借钱靠面相,同貌不同命

明朝在广州,有一个土财主,叫做杨百万。

这个杨百万早年积累了不少财富,所以中年后干脆在家放债收利息,不过他放债和别家不同,相传有三怪

第一,别家放债都是借的少利息低,借的多利息高;可是在杨百万这里不一样,杨百万认为借的多证明人穷,所以把规则反过来了:借的少利息高,借的多利息低。

第二,别人放债随时借随时还,可杨百万偏不,他借钱有个固定日子,还钱也有个固定日子,若是固定日期没有还上,那就只能等着下个月了。

从这里就能感觉出,有点像现在的“蚂蚁花呗”了。

不过,像蚂蚁花呗的还有一条,那就是借钱额度。

这杨百万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借一样的钱,他在借钱之前要判定一下对方的“额度”,在现代,“蚂蚁花呗”靠的是我们的信用分,可在古代杨百万这里,他就靠一个点——面相

原来这杨百万自觉看相功底一流,借钱前先看面相,觉得对方大富大贵,方可借钱,如果觉得对方困顿潦倒,便一毛不拔。

话说在当地有个穷书生,叫做秦世良,穷得可谓是叮当响,想要做个生意都没有本钱,这秦世良本是书生,面皮较薄,直到真的揭不开锅了,才写了求借五两银子的票据,准备去杨百万那里借钱。

到了杨百万那里,秦世良撞见一个年轻小伙,长相身高和自己几乎是一模一样,秦世良便先躲开去,观察那人借钱情况。

只见那人上前,告诉杨百万,自家还算富裕,不过去外地做生意,所以借五百两银子当本金。

杨百万一审面相,摇摇头道:“你命里注定穷人一个,一分不借。”

那人一听,直说离谱,自己家中明明也有不薄资产,怎么命中注定就穷了?于是也不借钱了,愤愤而去。

这秦世良在一边观察着,心里直道是完了完了,那人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他没有借成钱,自己还能借上吗?

就在秦世良打退堂鼓的时候,杨百万叫住了他,秦世良别无他法,硬着头皮上前。

本以为杨百万也会打发自己走,谁知这大财主审视一番面相后,起身大笑,说秦世良命中注定富贵,借五两银子未免太寒酸。

这话把秦世良吓了一跳,他连忙解释:“我现在穷得揭不开锅,哪有命中富贵这一说?”

杨百万倒是信心十足,对秦世良道:

“岂有此理,兄这个财主,我包得过。任你要借一千、五百,只管兑去,料想是有得还的。”

说罢,杨百万不顾秦世良的推辞,掏出五百两银子,硬是塞给了秦世良。

本钱赔精光,债主反倒贴

得了这五百两银子的本钱,秦世良还真动了做生意的心思。

他将五百两换成了绸缎,漂洋过海准备去贩卖,因为平时喜欢刻章子,还刻了自己的名字印在了货物上。

本以为这五百两不赚但也不至于赔,可天有不测风云,一日,秦世良一行人遇见了一伙强盗。

不过说这强盗也挺奇怪,只要船上的货物,不要钱财。秦世良为了保命,货物全卸给了强盗,自己空手而归。

一分未赚,本钱赔了个精光。秦世良本想躲着债主杨百万,可想着毕竟做人还是要讲信用,还不起贷款,起码要给债主说一个理由。

秦世良灰头土脸地找到了杨百万,万分愧疚:“是我没有能耐,赔光了您的五百两银子,这些钱我这辈子都还不起了,下辈子给您做牛做马还吧。”

本以为杨百万会大怒,可面前的债主不但没有提出“催款”,反而又拿出了五百两银子。

“我看你面相定能发大财,赔本是做生意常事,你把这五百两继续拿走,赔了再找我。”

秦世良接到五百两银子不可置信,类比于现在,就相当于在“花呗”上借了几万块钱还不上了,可马云不但不催款,反而继续给你借。

拿到银子的秦世良决定第二次做生意,吸取了上次出海的教训,这次他选择做路上的生意。

为了谨慎,他这次在家里留了二百两银子,拿了三百两当本钱。

这次秦世良打算去外地采购些米回来贩卖,在去外地的路上,秦世良打尖住在一家客栈里,却听得一个老人痛哭。

秦世良上前问缘由,只听得老人说他是一个官员的家仆,官员因为一些事情牵连入狱,如今性命堪忧,需要钱财周转衙门,刚好这钱财就是三百两银子左右。

老人说得极为动情,秦世良虽然有三百两银子在身,可毕竟不是自己的,还要及早做生意赚钱还给债主,所以秦世良爱莫能助,只能在屋中劝慰老人,表达一下自己的同情。

第二日醒来的时候,秦世良准备启程,一找自己身边,银子居然不见了,再去找昨天的老人,老人也不见了踪影。

很明显,老人趁秦世良熟睡的时候,偷走了他的银子。

不过这回秦世良没有那么丧气,他回家又拿了余下的二百两银子,重新出发,又打尖住了客栈,这次没有遇见老人,却遇见了一个熟人。

这个熟人不是别人,就是之前借钱的时候那个和自己长相身高都一样的男人。

那个男人自称自己叫秦世芳,还说杨百万当初断定自己破财之命没有断错,自己自那日后家产破败,只留有二百两银子出来做生意。

秦世良见秦世芳身高相貌姓名,甚至是现在的处境都和自己那么相似,不得不感叹一句命运巧合,就和对方结拜成了兄弟。

不曾想,成兄弟的第二天,两个人的兄弟情就遭受到了重创。

第二日醒来,秦世芳说自己的二百两银子丢了,找老板理论,老板从秦世良那里找到了二百两银子,老板也是个糊涂,直接判定这银子是秦世良偷秦世芳的。

秦世良莫名被诬陷成小偷,气不打一出来,但毕竟还是书生脾气,输什么不能输风骨,负气之下,为了自证清白,秦世良把二百两给了秦世芳,一怒而归。

再次空手到家,秦世良对做生意是心灰意冷,他自知杨百万是个大好人,但也断定杨百万看相技术有待提高。

秦世良回家以后给杨百万打了个招呼,声泪俱下,大概意思就是自己天生不是赚钱的命,杨百万看相看走眼了,自己辜负了杨百万的信任,现在还不上钱,非常抱歉。

(秦世良)别了世芳,竟回南海,依旧去见杨百万,哭诉自己命穷,不堪扶植,辜负两番周济之恩,惭愧无地。

可杨百万不这么想,还要不断拿银子给秦世良,秦世良死活不肯接受,他决定远离商界,在家里开了个小私塾,靠教书勉强度日。

千金还复来,兄弟借运归

而另一头,拿了二百两银子的秦世芳,做了笔大生意,赚得盆满钵满,满载货物回家,正准备向妻子报喜,谁知妻子却对他一脸诧异,说他的银子落在家中,这货物的本金又从何而来。

秦世芳看见家中遗落的二百两银子,才惊觉原来真的是误拿了兄弟秦世良的钱,好在他也算是个实诚人,便对妻子说,他要将这船货物送还秦世良。

隔日,秦世芳找到落魄的秦世良,先为之前二百两银子之事道歉,而后又将做生意的钱以及货物都还给了秦世良,并说道:

“劣兄若不是贤弟的本钱,莫说求利,就是身子也不得回家,岂有负恩之理?如今本利共有三万之数。”

突然之间三万银子送上门来,秦世良自是兴奋,他又想起杨百万对自己的判词,想着这下总可以把钱还给杨百万了。

而秦世芳听了秦世良想去还钱的打算,又想起先前被杨百万拒绝的经历,提出自己要再会杨百万,试试看自己这次的“额度”有没有涨。

第二日,秦世芳特意打扮得落魄,走到杨百万面前,问能否借钱。

谁知杨百万一眼就看出了秦世芳,大笑道:“去年你一团滞气,财运不佳;今年滞气散去,财运转好,可以借钱。不过你这辈子赚不了大钱,需要倚靠一个财主,方能富裕。”

杨百万的话让秦世芳惊得一身冷汗,他不得不佩服这位金主的看相能力,并深深记住“需要倚靠财主”的叮咛。

回家后秦世芳就和妻子商量,不如从此倚靠秦世良,于是秦氏兄弟合伙做起了生意。

一年,秦世芳出海贩卖货物,而秦世良则留在本地处理家中事务。

恰巧当地知县新上任,新官一上任便派人邀请秦世良,在衙门以礼相待,搞得秦世良摸不着头脑。

新知县解释道:自己原来就是先前被牵连入狱的官员,多亏家仆偷了秦世良的三百两银子,自己才能保全,所以对秦世良很是感激。

虽说这以礼相待有其因由,可是在外人眼中,上任的新知县对秦世良如此恭敬,自然免不了巴结秦世良,秦世良就这样坐在家中,整天受到各路打点,居然也赚了一大笔。

而另一头秦世芳,出海之时居然也有奇遇,到朝鲜的时候,公主府里一男子叫住了他。

这男子自称是朝鲜驸马,曾经出海的时候遇暴风雨,身无分文之下无奈打劫货物,货物上有秦世良的名字,如今发达了以后,想要将货物归还秦世良。

秦世芳没想到居然从朝鲜驸马口中听到兄弟的名字,十分激动,连说自己认识秦世良本人。

朝鲜驸马便托秦世芳带回当初打劫货物的十倍,秦世芳带回去后,秦世良家产更厚,果不出杨百万这个古代“花呗”之言。

这个故事讲的是钱与命运,联系到作者李渔本人曾经的一些经历(因为贫困甚至不得不变卖房产),不得不说,作者对于发财的态度是抱有消极态度的,认为赚钱全部靠命运,尤其在故事中,秦世芳做的生意,全部都因为“命运”,不得不交给秦世良,虽然现代社会某些情况也是这样,但是绝大多数情况,还是劳动致富。

另外,这个故事还讲到了借钱,相信这个故事里的“杨百万”是不少人想要遇到的古代“花呗”,借钱还不上无所谓,继续借,还不要利息。而秦世良虽然穷苦,并且没有做生意的才能,但是其本人对于还钱的态度非常端正,从来没有想过逃避,哪怕一分钱还不上了,还要硬着头皮找杨百万,说自己做牛做马下辈子还,比起当代有些“老赖”,秦世良这样的态度值得学习。

不过小说就只是小说,这篇故事的本质就是李渔这个落魄文人写的一篇做梦发财的故事,现实社会中永远是需要有借有还的,不会有杨百万这样的人出现,也希望大家真的在借钱的时候,事先想好能否还得起,不要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发布于 2025-02-27 13:58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