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官为“续官命”被骗4000万、家属捞人被骗700万……贪官为何易被骗?
首发:1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锦武、赖星
近年来,贪官买官及贪官家属“捞人”被骗的案件频现报端。涉案者既有一般干部也有省部级等高级领导干部,有的涉案金额高达数千万元。
为何问题官员总是被骗?设局者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如何让官员掉入陷阱?
专家认为,受骗贪官之所以舍得花大价钱买官,不仅仅是为了过官瘾,他们看中的更多是高升之后的前途和“钱途”。升官和发财本就是他们仕途上的一朵双生花、并蒂莲,他们是因利令智昏而被骗。
— 2 —
迷局:“掮客”闻腥而动屡设套
纵观多起贪官被骗的案件,设局者的骗术如出一辙。设局者一旦摸准官员“升迁心切”的心理,就会出面充当用金钱开道买官的“掮客”。
贪官“捞官”、贪官家属“捞人”现象频发,还在于一段时间以来,“捞官”“捞人”的土壤真实存在。如曾在中部某县任县委书记的晏某某“卖官”近百次,“卖官”受贿约370万元。
讽刺的是,骗子收到官员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活动费”后,没用于协调关系,因为骗子并不认识所谓的领导,“就连中央某重要部门领导的姓名,也是通过报纸杂志才知道的。”
贪腐官员往往对买官卖官的“潜规则”深信不疑,设局者正是利用这一点,编造出自己认识高官、有能力帮助他人晋升的谎言;他们还善于结交身居高位、手握权力的人士,打造权力光环。
辽宁省政府原副秘书长魏某星为谋取职务升迁,前前后后给商人郑某进送钱送物价值达2000余万元。郑某进交代,之所以这些官员都信任他,是因为自己说很多认识中央某单位领导,而这些话都通过别人传到了魏某星那里。
证人李某说:“魏某星说他年龄大了,也是最后一次机会,想有个圆满的句号,郑说能帮一定帮忙。”知情干部郭某在证词中称,魏某星对郑某进说“到营口或是铁岭当一回书记,实在不行去哪个厅当厅长也行,郑某进表示没问题”。
纵观多起贪官被骗的案件,设局者的骗术如出一辙。为了让罗欧相信自己,刘某某还说广东一些地市多名领导干部的人事调动都是自己帮忙给办的。
“他还拍胸脯说绝对是真的,他从不骗人,还说曾帮过一些人提拔。我听他这么说,觉得升职有希望,花点钱也是值得的,就答应他想办法找资金。”罗欧交代。
设局者一旦摸准官员“升迁心切”的心理,就会出面充当用金钱开道买官的“掮客”。有的官员甚至主动给他们送钱送物,即使有疑虑,但在贪念面前也很快被打消。
“开始时,我是很有顾虑的,我已经57岁了,是正厅级,想搏一搏,但希望又不大,且怕事情办不成,万一事情败露出去了,钱打了水漂,我的名声还被搞臭了。”但是,听了刘某某说的这些话,罗欧觉得他是有些关系和办法的。
一些官员的“买官钱”到了设局者手里往往被挪作他用,难以追缴,常常“竹篮打水一场空”。
例如,魏某星高达2000多万元的买官钱,共分成两次送,每次1000万元。郑某进对他说,近日和相关人员喝酒,已经打包票,但不能让组织部领导白办事,底线是500万元,上线是1000万元。
在和亲信商量后,魏某星决定走上线,派人连夜给郑某进送钱。最终,郑某进并不能履行承诺,经魏某星等人多次索要,仅返还部分钱款。
贪官“捞官”、贪官家属“捞人”现象频发,还在于一段时间以来,“捞官”“捞人”的土壤真实存在。如曾在中部某县任县委书记的晏某某“卖官”近百次,“卖官”受贿约370万元。
随着反腐不断深入,很多贪官难逃法网。然而,一些官员和家属依然相信“捞官”“捞人”的潜规则,被设局者层层设计,最终上当受骗。
正如刘某某在事后交代的,“我将这些钱用于归还自己的债务,没有去协调关系,自始至终都是欺骗罗欧。我并不认识所谓的领导,就连中央某重要部门领导的姓名,也是通过报纸杂志才知道的。”
记者手记
警惕设局者的另类“围猎”
胡锦武、赖星
只因对方声称认识中央某单位领导,想解决“副省待遇”的正厅级干部就被轻易骗去4000余万元,想转任市委书记的省政府副秘书长则累计“进贡”2200多万元……为图升迁重用,腐败官员上当受骗现象屡见不鲜。结局也是惊人的相似——往往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打落门牙往肚里咽”。
贪官为什么总被骗?当真是骗子手段高明,或是贪官“人傻钱多”吗?当中缘由,发人深省。
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反观骗局,其实并不见得有什么高深的伎俩,无非设局者摸准贪官心理,继而因人布局、引其入局。骗局能否得逞,其要害在于拿住贪官急于升迁的“七寸”,加之利用其迷信关系、路子的心态,设局者只需扮演好“上接天线”的“政治掮客”角色,自然是手到擒来,玩弄贪官于股掌之间。
讽刺的是,有行骗者落网后交代,他根本就不认识什么领导,就连“领导”的姓名也是通过报纸杂志才知道的。
按理说,被骗贪官能身居重要岗位,至少也算是精明之人,哪能如此轻易上当受骗?因此,恐怕除了腐败官员官迷心窍、利令智昏之外,滋生这一现象的土壤仍未得到根除,才是主要原因。
坊间曾有流传已久的顺口溜:不跑不送,降职使用;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提拔重用。一些腐败官员自然深谙其中奥秘且屡试不爽,这是他们成为设局者觊觎目标的一大诱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但是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选人用人领域的任人唯亲、暗箱操作等现象并未绝迹。
这也为设局者“围猎”贪官提供了可能性。而这里所指的“围猎”,又有别于不法商人以钱色贿赂官员、拉其下水,继而达到交易目的分肥权力的做法,乃是设局者视腐败官员为待宰羔羊,最终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
另类“围猎”,犹如一面照妖镜,让设局者、入局者丑态毕露。其对党风政风的毒害,更不容小觑。而要杜绝这一畸形的现象,选人用人机制的公开透明完善,才是治本之策。
发布于 2025-02-24 08:23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