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6)

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荣誉会长(原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钟振振教授答疑信箱(276)

元·方回《丁亥生日纪事》诗之“买鹤钱”

丁亥生日纪事五首其一

[元]方回

千世谋生百念捐,穷空肯复受人怜。

九还未悟长生诀,七袠初开本命年。

寡欲自来甘淡薄,忘机时或放狂颠。

归舟已办赍粮绝,犹欲经营买鹤钱。

诗友涛哥问:钟先生,不好意思,打搅您一下。有一个问题请教,望您解惑。“买鹤钱”,一直查不到具体指什么意思,只能请教您了。

钟振振答:“鹤”这个意象,具有多重指向。其中一个重要的义项,是隐士的对应物。这一义项,源于《诗·小雅·鹤鸣》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汉·毛亨《传》曰:言身隐而名著也。汉·郑玄《笺》曰:喻贤者虽隐居,人咸知之。

此义亦见于北周·庾信《奉和赵王隐士诗》:涧险无平石,山深足细泉,短松犹百尺,少鹤已千年。

在古人的心目中,白鹤是清高、高洁之鸟,隐士是清高、高洁之人,因而白鹤是隐士的最佳伴侣,是隐士日常生活中的“标配”。于是,至迟在宋代,“买鹤”便成了隐居的某种象喻。

北宋·释宇昭《赠魏野》诗曰:别业惟栽竹,多闲亦好奇。试泉寻寺远,买鹤到家迟。药就全离母,诗高只教儿。未能终住此,共有海山期。魏野,是北宋时期著名的隐士。

南宋·陆游《新秋》诗曰:打窗落叶报秋期,病叟颓然两鬓丝。纵酒已无年少梦,读书仍负夜凉时。问囚损气嗟谁念,学道刳心恐已迟。买鹤清溪归计足,寄声先遣故人知。“归计足”,是说自己已经做好了隐居的物质准备,即将辞官归隐。

魏野、陆游们是否真的“买鹤”?大概率不会。诗是文学语言,讲究典雅,切莫呆看。

由“买鹤”的这一含义再往下引申,则隐居生活所需的费用便可顺理成章地称为“买鹤钱”。在方回之前,还没见过有人这样用,应是他的一个小小的发明。

古人计算年龄的方法与今人不同,生下来就是一岁。方回诗中说到自己“七袠初开本命年”,是六十一岁,开始往七十岁走了。而当时官员法定的致仕(亦即退休)年龄,不得超过七十岁。因此,他必须为归隐做打算。

古代“性价比最高”且“舒适度最高”的交通方式,当然是尽可能地乘船走水路。所谓“归舟已办赍粮绝,犹欲经营买鹤钱”,是自我解嘲,说自己告老还乡的交通费是有的,船也已经雇好,但旅途的生活费、生活物资还成问题;如此拮据,却还想设法筹措“买鹤钱”,以便能够“诗意地栖居”——痴心奢望,实在可笑啊!

文学夸张是诗人的专利。读者大可放心,方回好歹官至路总管,相当于地级市的市长,即便其清似水,也断断不至于穷到断炊饿死的地步。“买鹤钱”也是“经营”得出来的,尽管他未必真的养鹤。自嘲,只是诗歌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以为官“清廉”而自诩之意,隐然其中。

【附录】

至迟到了南朝,隐士日常生活中的“标配”,除“鹤”外,还增加了“猿”。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讽刺假隐士周子应诏出仕,就有“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之句。那“鹤”那“猿”何以怨恨、惊怪?就因为此前与它们朝夕相处的周子,竟抛下它们,自顾自地离开山林去做官了。

《北山移文》是假托钟山山神口吻写的一篇骈文。那里边的“鹤”与“猿”,自然是山林之所野生。有趣的是,后来还真有隐士不惜重金,买鹤买猿,加以豢养,让它们充当自己“行为艺术”的道具。元·郑玉《师山集》遗文卷四《猿鹤主人传》曰:有猿鹤主人,神气飘逸,志趣清高。身不离乎泉石之间,手不释乎花木之事。啸歌终日,以吟咏其性情。倦则徙倚庭除,或枕臂而睡。家藏古今人名书法画,客至玩弄以为乐,出酒酬酢,不入夜不听去。尝买鹤东海之上,置之家圃。人有自云南来者携一猿以归,割所爱宝玩,百计得之。拍手则鹤舞于庭,长啸则猿呼于树。起居饮食,盖未尝离乎猿鹤也。因自号“猿鹤主人”。脱身于富贵利禄之场,寓情乎烟云泉石之外,不既贤乎!为作《猿鹤主人传》。主人姓李氏,字卿文,尝仕于朝,光肤宠命,年未四十即退去。

作者/钟振振 编辑/冯 晓

发布于 2025-02-01 13:06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