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更全的结婚民俗
结婚,是枣庄地区居民家庭的三大喜事之一,素有“小登科”之称,因此,受到广大居民的高度重视。旧时,富裕之家承袭封建社会通行的“六礼”婚嫁礼仪,名目繁多,程序严格。平民百姓,贫穷之家,婚嫁虽然一切从俭,但在旧礼俗的黑染之下,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于是,便形成了许多婚嫁习俗。
旧时婚嫁,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按照十二属象和“五行”,合生辰八字,推算两人若不相克,男女双方家长同意,子女的终身大事就基本上定下来了。但要经过几道手续,虽不拘泥古人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也要经过提媒、议婚、下聘、传启等过程。
男女成婚必须有人提媒,也就是所说的要“明媒正娶”。民国年间,男女十几岁就有人议婚,讲究门当户对,生肖相合。
所谓门当户对,就是说男女双方财产上要不相上下,政治地位上也要“肩膀齐”(相差不多少),否则,婚姻便无法.成功。一般说,男方的门第、财势要高一些,女方可以等而次之。说到品貌,只求男方相中女方德行姿色,女方对男方要求不高(残疾除外)。在双方的年龄上,封建社会时,多为女大男小,俗谚有“大闺小女婿”之说;亦有“女大两,黄金长”、“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没意思”(意思,鲁南方言意为“不妨碍”、“不要计较”)之说。清末民初,男比女大两岁或同岁,被视为最佳结婚年龄,也有年龄悬殊比较大的。至于文化程度,旧时,乡村居民多不计较,加之乡村女子基本没有读书习惯,所以,文化程度高低,对婚姻的成败无所谓。只有在城镇或富商之家、或有文化的人家,才注重文化修养这一条件的。一般原则仍然是男高于女。
如果上述条件,男女双方都满意后,还要“合婚”。即请盲人先生或算命先生,给男女双方看“命相”、查生辰八字。如果男女双方“属相”相克,又无法破解的话,是绝对不能成婚的。比如男女双方,一人属马、猴,一人属牛、鸡,便不可结成连理。俗谚有:“白马犯青牛,鸡狭不到头”之说,还有诸如“龙虎相斗,狗兔不和”等等。在命相上,如一方为“金命”,另一方为“火命”,就无法破解,因为“火克金”,便无法成婚。假如一方是“木命”,一方是“火命”的话,即被视为上等婚姻,原因是“木能生火”。合命之后,便可以相约吉期通名订婚。
订婚,俗称“下通书”、“传启”(有传小启、大启之分)、“过红”、“下柬子”等。通书,作为婚姻双方初步落实订立婚约的、双方互相通报有关情况的一种形式,具有一定的书写格式。作为男方求婚的红纸小帖,内书男方生辰八字,封面写吉祥祝词,一般写有“龙凤呈祥”、“月圆花好”等,折首页写:“幸借冰言,敬求金诺”或“幸借冰言,恭候金说等求亲字样。女方接“通书”后,要以同样的格式写回书,页要“仰承玉言,谨遵台命”、“仰遵玉言、谨遵台命”等亲字样,帖内写明女方生辰八字。为体现“父母之命”,通落款是双方家长的名字。
下通书也称“传启”,而“启”又有小、大之分。上述通书内容称小启,待双方通小启之后,便要通“大启”。传大启与传小启大同小异,只是更郑重、更隆重。旧时传大启所用的柬帖,系彩印龙凤帖。男方使用龙帖,上印盘龙一双;女方用凤帖,上印一双飞凤。文字内容,男方一般为:“久仰名门,愿结良缘”或“久仰名门、愿结秦晋”或“不揣微寒、仰攀高门”等等。在柬帖的左下角落款“眷姻弟×××暨子X××现年××岁顿首”,最后写上年月日。女方凤帖一般写着“幸借冰言,仰答洪章”或“谨遵玉言、愿结秦晋”等等。左下角落款“眷姻弟×××暨女×××现年××罗顿首”,再写上年月日。在旧时民间,大启就是正式婚书,具有法律效力,两家传过大启,表明婚约正式达成,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书”。传过大启后,两家之间便有了“服孝”,可以相互庆吊、相互往来了。
为了简便“手续”,乡村也有将“小启”、“大启”一同传递的。
成婚过程中的各事项做妥当之后,便是选择举行结婚仪式的具体日期了,这就叫“请期”。请期俗叫“要八字”。婚前男方家请近门人,到女方家索要生辰八字、议定婚期,也俗称“要日子”(即举行结婚仪式的具体日期)、“要媳妇”。请期往往数次才应允,以显示女方家最后一次对女儿的终身大事行使权力;也有以此要挟,向男方索要彩礼的。
境内旧时也有指腹为婚的习俗,这种成婚方式,往往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成功率极低,因此,很快即被废除。
成婚之前,男方要给女方家送一些礼品,一般要送布帛、首饰、小件嫁奁、美酒、糕点等等。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要送钱币、自行车、手表、高级衣料、鞋帽等。除此之外,每逢农历节日诸如春节、中秋节,也要携物品前往探视。
男方家庭,在确定婚姻后、举行婚礼前,所要做的准备事宜。因为结婚是人生大事,所以要全面准备迎娶。为了能使婚礼场面隆重、热闹、排场、欢天喜地,首先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把人生“一辈子的大事”办好,喜事的主人,总想从亲友、邻居中,选定能全盘操办、主持其事的“执事”,俗谓“大老执”。按旧话说,大老执的人选,要由熟悉婚嫁礼仪、深谙人情、风俗、待人接物之道的年高有德的长者担任。大老执一“上任”,便先与主人商定人事分工,诸如确定帐房先生、厨师、勤杂人员;张罗请乐队、雇用车轿具体安排落实“迎亲”、“送亲”、“安席”等准备事宜。
婚嫁举行仪式的前一天,双方家庭要张贴喜对联。一般男方的喜对联有“诗歌杜甫其三句,乐奏周南第一章”、“易曰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鸾凤和鸣莲花并蒂,螽麟瑞叶玉树连枝”、“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等等。
另外,红色大双喜字(蓄)必贴。女方家贴的喜对联有:“车临门嫁淑女,豉鼓紧奏催红妆”、“宝马迎来天上客,香送出月中人”等等,横眉多贴“之子于归”等。人间喜庆喜对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阴间的祖先。因此,在举行结礼仪前夕,新郎要去上喜坟,即带些酒菜果肴,到祖先的墓前叩头祭奠。之后,往坟头上压一张长方形红纸,称之」喜坟,犹如人间贴喜对联一样。
按照旧时礼仪和要求,结婚所用的物品,尽可能都用新的,诸如新房子、新床铺等。假如无力盖新房子的话,其他用品,要尽量是新的。臂如所使用的被子,绝对要新套的。套被子有许多禁忌,比如说九月(系指农历)里不能套被子,如果婚期定在九月。那么,套被子时,要在被子里放一些菊花,此举是为了避免犯九女星,结婚后一直生女孩。给新婚夫妇套被子时,棉絮中要放一些花生、红枣、栗子。寓意早生儿子。被子套好之后,要留下四个角不缝合,留给新娘补缝上。这样做,一是考验一下新娘的手艺和针线活计优劣;二是为了教育新娶的媳妇要勤劳。
要按“查日子”时定的方向,把新床铺在新房里。铺床的人,必须是近族全福人,即父母、儿女俱全的大伯或叔叔夫妻俩来担任。铺床还要由算命先生“算出”方向,然后铺上秫秸、谷草杆、豆秸等等。还要故意铺得不平整,此高彼低。这是要新婚夫妇,不要只贪图安逸睡懒觉,要勤劳。床铺好之后,还要先让“小叔子”或侄子,在新床上睡一到二个夜晚,此谓“滚床”、“压床”。
安客。要在喜期前若干天开始,直至喜期前一天,把要请来喝喜酒的亲威、朋友都通知到或请到家里。一般亲友用红色柬帖邀请,喜帖的书写格式是:“×××先生:喜酌候光,X×X鞠躬×年×月×日×午,席设本宅”。直系至亲用车、驴去接。被邀请的人,要备一定数量钱币做喜礼,有的还要备六尺或八尺红花布做喜幛。
至此,迎娶前的准备工作,基本上就绪。
男子娶妻,要选良辰吉日,门庭挂红结彩,贴喜对联,亲朋好友要登门志贺。旧时新郎披红戴花,穿缎靴,戴礼帽,穿大褂,乘坐官轿,或迎亲于女家,或迎亲于途。前有旗锣伞扇开道,后有人马相随。一般人家娶妻,新郎要迎于村口或迎于门前。花轿到,放鞭炮,去轿顶,进大门,跨马鞍,到院中。迎女客扶新娘出轿,坐于椅上,抬到香台前。
拜天地 香台上燃香烛,置斗粮,摆托盘;香台旁还燃上松枝和盐。司仪赞礼,新人跪拜天地,拜毕,迎女客边唱歌谣边撒红枣、栗子、麦麸等。新娘入洞房时,还要撒迎面麸子。现在不再撒麸皮,而以撒五色彩纸屑代之。
撒帐挑红子入洞房后,新人拜过床公床母后,升床朝一定方向坐下。迎女客要撒帐,所撒之物有枣、栗、麦麸等。撒帐要按一定方位即东、南、西、北、上、下、左、右,依次而撒。并唱“撒帐歌”,歌词大意相同,多为祝生活幸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白头偕老之类。例如:“一把栗子一把枣,先有妮(即女孩)来后有小(即男孩),这个屋里盛不了,往他爷爷奶奶屋里跑”等。新娘出嫁要顶蒙脸红布,撒帐后,要把蒙脸红子挑去。境内北部多为迎女客挑;南部各区由新郎挑。北部地区要挑三次才挑开,南部则一次挑开。
建国后,城镇青年结婚,新娘顶蒙脸红子的已经绝迹村仍有人顶蒙脸红子。70年代以后,虽设红布,但无人顶头上,只披在肩上,以示随俗。
饮交心酒、喝过路汤(同心面)挑过蒙脸红子,新人喝交心酒,境内乡村很少有饮交心酒的。但过路汤(同面)一定要喝,汤盛放在两只碗内,碗上要放两棵用红丝系在一起的葱做筷子。境内城镇青年结婚,很少有喝过路(同心面)的。
闹房、听房、烧床公床母邻里少年,群入洞房,戏喧闹,俗谓之“吵喜”。傍晚,迎女客要把新郎送入洞房安歇,要点火烧掉一张印有“床公床母”像的红纸。同时点燃长命灯。子夜,仍有小青年伏于窗下窃听戏闹,谓之“听房”。
上拜翌日早晨起床后,新人要拜谒公婆。尔后,近门嫂辈用红丝线为新人绞去脸上的汗毛,俗谓开脸。开脸时,手拿红鸡蛋(熟的)在新人脸上滚动,并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天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祝福早得贵子。
叫对月叫对月的本意是:这个月的某日接回,下个月的某日送回。此俗在民初已经大变,仅在婚后近日接走送回。婚后月内,娘家人接送二至三趟,接送时间均由婆婆决定。现代,城镇出现当天接走,当天送回,也应了“对月”之意。
勒性新人未进婆家大门时,不让新娘下花轿,待停放一段时间后,才允准新人下轿。此俗谓之“勒性”。60年代以后,乡村也不坐花轿了,只在新人未进夫家大门时,要把大门关上一会,不让新人进去,也谓之“勒性”,这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罢了。城镇用轿车接新娘,也有不让下车的,待“勒性”后才让下轿车。有些人只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增加婚事的庆气氛,别无他意。
女子确定嫁人,娘家要在嫁前做好嫁妆,俗称“赔送”。因贫富不同,嫁妆一般分为大、小三件,大、小五件,大、小八件、盒底等。凡是新房中所用除床及床上的铺盖外,都是女方陪送。新人的衣裳都要娘家制做,出嫁时把衣物填放在箱子、橱子、柜子里。金银首饰、梳妆用具等放在盒底里面。
旧时女子出嫁,要将辫子梳成盘髻头,要整容,插戴饰品,俗称“上头”。嫁女从自己娘家床上离开,脚不准着地,要倒穿其父或兄的鞋子,上打红伞不能见天。要穿男方送来的红袄、红裙子、红棉裤、红绣花鞋。顶着蒙脸红子。按照生辰八字,面向一定的方向坐在椅子上。椅子下放一铜盆,盆内有一串钱和豆油灯,称为长命灯,就这样抬着椅子转移上轿。
出嫁女要哭嫁,哭得越痛越好,掉的眼泪越多越好。不哭也要打哭,哭诉的内容多是离开家想念父母和“三从四德”之意。掉的眼泪,即称为给娘家的兄弟们留下“金豆子”,将来好发财。嫁女上轿要走时,要放鞭炮叫“发嫁”。走时娘家哥、弟在轿两旁压轿,以免掘幌新娘,压送不能到婆家,只能送一段路即回,回去时要拍拍轿杆说:“××,我回去了”。富有的并雇“跟屋”的丫环妈妈。两名嫂子称“送女客”,要送到新郎家。
添箱。嫁女将嫁,其亲戚邻里要送“深箱”,深箱之物多为糕点糖果、香烟之类,有的也送一些钱,也有送衣物、床单之类的。要避免“喜冲喜”。新人坐的花轿前往夫家途中,要尽避免与另一新人的花轿相遇,避免冲喜,俗语云:“喜冲一个成来一个秕”。万一两花轿相遇,两新人要交换手帕、π针之物,以避“喜冲喜”之不祥。
选送认路鸡。嫁女所乘坐的花轿,是男方家派去的,议就是婚姻六礼中的最后一礼,即所谓“亲迎”。枣庄地区亲迎时,新郎一般不到女方家,只有轿夫抬着轿子和挎鸡者到家。挎鸡者先由男方家,挎(携带)一只公鸡到女方家里,此鸡称为催床鸡。因为此鸡要拴在洞房的床腿上,早晨打鸣催起,故名。女方家里要选送一只母鸡,与男方家挎来的公鸡,一起让挎鸡者挎回男方家。女方家选送的这只母鸡,俗称“认路鸡”。这只鸡最好能在路上或刚到男方家里就下蛋,这样的鸡蛋被称为“喜蛋”,喻指新娘“甜欢人”。到了男方家里,要把这两只鸡拴在洞房里的床腿上,一头一只。这样做有两种说法,一是借鸡的谐音图个吉(鸡)利;二是公鸡早晨打鸣,催促新郎新娘早起。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起床之后,分别放开公鸡、母鸡,令其自己跑出洞房门外。如公鸡先跑出门,就说明新即将来勤快,反之,新娘就勤快。因此,早上新郎、新娘都赶着预测自己勤快不勤快的鸡,让其第一个跑到门外去。
对这两只鸡的处理是这样的;将公鸡继续喂养下去,喂养的时间越长越好;将母鸡喂养三天后,由新娘的婆婆拿到集市上出售。出售时,不能讲价钱,买者给多少钱就收多少钱。然后,用卖母鸡的钱买食盐和腰带,用盐表示夫妻俩将来生活和睦、有眼(盐之谐者)法;腰带给新郎使用,其禹意就是拴住新郎的心,使其不要想三想四,要安心过日子。
发布于 2025-01-30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