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马乡:资源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乡村旺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需要用新思维引领,以新动能助推。而解制约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各类难题,根本出路在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农村综合改革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激发农村内生动力的制度基础。作为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乡镇,驿马乡深入推进这场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盘活了资源、引进了资本、让农民鼓起了腰包,也为全市改革事业积累了经验、闯出了路子。
今年的5月30日,对驿马乡下荆封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村里立起了巨幅背景墙,空气里洋溢着浓浓的喜气,607位村民拿到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第一笔分红。
驿马乡下荆封村村民 胡思柏:
我们得到分红啦,我这一户5口人,一个人分500块钱,得到了2500块钱的分红款。
一张张被改革红利映红了的笑脸,印证着改革后村民变股民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也标志着该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时光追溯到2012年,下荆封村全村整体搬迁至市区,但人是走了,地可咋办。
驿马乡下荆封村党支部书记 胡孝川:
从2012年开始,考虑老百姓种地不方便。我们就定了两家种药材的,想的带动老百姓种药材,结果也没有种成功,这土地荒废到那,我们也很着急,到底怎么样去解决老百姓种地问题,借着产权制度改革,计划发展新兴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想破零,但村里有些啥资产,谁也说不清。于是,清产合资就成了破解的第一步。
驿马乡下荆封村党支部书记 胡孝川:
就把集体原来留下的机耕地,与老百姓的地都量化了,合成股份都收回集体,统一耕种,统一管理。
为壮大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2018年7月,经过清产核资、身份界定、股权量化之后,下荆封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
驿马乡下荆封村党支部书记 胡孝川:
我们这儿有矿,就想做工矿产品,就跟矿方商量,做一个农民能自己做得了的东西。考察了以后觉得可行,就发动老百姓集资,以入股的形式成立了通瑞达公司,专门加工铁丝网,为了公平,公正,每个人都是500元,下来的分红都是统一的。由股民代表统一投票,选举出监事会和理事会、财务监督等所有相关的班子成员,确保公平公正。
据介绍,该铁丝网加工项目预计年产值1800余万元,每个股民每年能拿到1400元左右分红。同时下荆封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依托当地资源和地形特点,实现生态搭台、产业唱戏。充分利用水库资源,打造良种培育基地,发展采摘园,修建垂钓休闲场所。依托驻地企业,发挥资源优势,以合作社为基础,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农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多种方式入股,共创共享发展成果。
完成蝶变的不仅仅是下荆封村。2017年,驿马乡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向改革借力,推动农村资源要素顺畅流转,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赋予了强大而持续的新动能。但改革决不是简单的盖个章、发本证,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起初,驿马乡确定了5个试点村,以点带面,全面铺开改革。
在赵家沟双龙岭种植养殖合作社,48岁的赵光金正在忙着整理当天采收的鸭蛋。2018年,村里的合作社投资50余万元养殖了2000多只金定鸭,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了村里,和其他十余名村民一同从事养殖工作,家门口的这份工作让老赵很是满意,因为这不仅让他从村民变成了股民,还让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摘掉了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
驿马乡赵家沟村村民 赵光金:
我以前到处打工,赚不了多少钱,现在回来鸭子厂,一年收入三四万块钱,孩子们的生活和学费有了保障。
从赵家沟村盘活集体资产,理顺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规模发展种植、养殖项目,吸引农民以土地入股、劳力入股,既培育发展产业,又增加农民收入。到瓮沟村利用闲置资源进行光伏发电项目,再到多才岭、后驿马等村合作利用闲置资产加工工用编织袋,增加农民收入。在5个试点村的带动下,驿马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村多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真正通过改革形成产业,通过产业推进改革。
驿马乡农经中心主任 武俊义:
产权制度改革,它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工作,可以引导村集体更好的发展集体经济,给老百姓带来红利。截止到2018年11月份,驿马乡38个行政村基本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
后 记
看到可喜成就,也不能忽视存在问题。改革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翻天覆地变化,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但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依然存在:越来越多农村整体搬迁进城,未来谁来种田?农民财产性收入如何增加?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农村土地资源活力?如何实现耕地质量提升与保护?如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如何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动力?……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寻找答案。
责编/雷振东 记者/振东 侯乾
发布于 2025-01-24 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