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许昌(三):汉以火德王,明公乃土命,许县属土,到此必兴

公元196年,曹操与董昭在残破的都城洛阳第一次相见,并很快安排了与董昭的一番长谈。董昭向曹操陈说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建议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曹操也坦诚的向董昭表明了自己的忧虑。他现在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个是自己长期在兖州一带当地方官,与皇帝还有那一班中央大臣并无直接的接触与交际,这次他尽起山东大军,远道而来,虽然是来救驾,但皇帝与大臣都有所疑虑,并不怎么信任自己。谁又能保证曹操不是下一个董卓?下一个李傕郭汜呢?这些人原来也都是从地方上来而后霸占中央的。这种情况,汉献帝与他的一干大臣这几年里可是见多了。先是饱受董卓的淫威,后来又被李傕郭汜张济等挟制,本指望着杨韩等人起来救驾,却刚离魔窟,又遇鬼屋。现在又换成了曹操,他此行的目的纯正么?他是来救驾的还是来劫架呢?除了这一点,李傕郭汜等军阀就在不远处,随时都可能从西边杀过来跟自己争抢汉献帝这张王牌。而杨奉也屯兵于梁地,就在自己归途的半路上,也是蠢蠢欲动。面临政治上的不被信任与军事上的潜在巨大压力,曹操知道他必须快速作出决断。

好在在董昭这里,他面临的的这两个难题,都得到了有效的化解。

早在曹操从鄄城到洛阳的途中,董昭便替他做了几件事。一个是说服张杨为曹操大军开了张河内的通行证,使曹操大军能够顺利的从河内通过,而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另外,董昭还很有前瞻性的替曹操疏通了一些中央大臣与西边几路军阀首领的关系,减小了曹操与他们这些人之间的隔合,在政治上为曹操拉上了几票。

面对曹操对杨奉的担忧,董昭又针对杨奉的性格特点,许以金帛同时大拍马屁,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杨奉对曹操的怀疑与不满。为曹操安全的走进许昌创造了有利条件。

了解了曹操迎汉献帝的这些情形,我们便能对迁都许昌的原因展开分析与推测。

首先,当时汉献帝与一班大臣长期被军阀裹挟,好不容易一路颠簸从长安逃到故都洛阳。当时这些人普遍求安的心理非常严重,他们再也不想往其他地方走了。而如果曹操硬着要把他们去兖州,也就是当时曹操的根据地。那么上自皇帝,下至大臣对曹操的不信任感便会加重,从而让曹操在政治上失分,甚至引出些不可收拾的乱子来。同时来自西边的军事压迫甚至袁绍阵营也在打算迎接汉献帝。再加上洛阳因为一再的动荡战乱,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整个城市一片狼藉。所以综合以上因素,留在洛阳的话,曹操预感到将很难立足。

必须首先跳出这个泥潭,才能够做以后的打算!那么迁到哪里才合适呢?

董昭以及侍中太史令王立的话打动了曹操。两人从星占学以及五行学说的角度阐述了汉朝气数将近,而晋魏之地将有兴者,暗示曹操就是那个将要代汉兴起的人。而这正好迎合了曹操的野心。在最后决议这件事时,荀彧又再次谈到五行演变之说“汉以火德王,而明公乃土命也。许都属土,到彼必兴。火能生土,土能旺木:正合董昭、王立之言。他日必有兴者。”于是,曹操下定了迁都于许的决心。

在这里我们看到,作为曹操的重量级顾问,荀彧的言论,使曹操定都于许的决策一锤定音。那么,荀彧这一番言论的背后,仅仅只是迎合么,其中又有着哪些深层次的内容呢?下一期再聊。

发布于 2025-01-19 20:26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