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0人秘密潜伏!军长严令:谁暴露了,立即执行战场纪律
浴血三八线82
作者:莫孤烟
1950年12月13日,志愿军司令员彭总接到主席发来的电报,电报明确指示,志愿军应该在取得第二次战役的伟大胜利后,越过三八线再打一仗。
从形势上讲,为取得主动,打这一仗是有必要的;但从军事上讲,尽管前两次战役取得了胜利,但目前志愿军西线的6个军和东线的3个军均遭受严重伤亡(9兵团3个军已失去战斗力),新兵暂时补充不上,部队极度疲劳,粮弹也未能及时补充,这个时候发动攻势实在勉为其难。
彭总在抗美援朝战场
处于矛盾之中的彭总,立即召集邓华、洪学智、韩先楚等其他首长紧急讨论。经过彻夜研究,决定发动第三次战役,集中9个军(含人民军3个军团)的兵力,迅速突破临津江,打过三八线。
担任向汉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任务的右集团(韩先楚指挥),包括了志愿军战斗力最强的38、39、40三个军,也就是当初被称作四野三只虎的三大王牌军。再加上在前两次战役中经受锻炼的50军,以及专门加强这一方向的6个炮兵团,彭总在这一方向下了最大的本钱。
如何迅速突破敌军重兵把守且寒冰刺骨的临津江,是发动本次战役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志司慎重考虑,这一任务交给39军来完成。
通过俘虏供出的情报,39军很快得知敌人的布防情况:当面之敌为韩军1师,已筑成纵深9公里的三道防御阵地,主要阵地前设有二至三道铁丝网和布雷区。
按照39军军长吴信泉原来的打算,是想让116师和117师并肩突破。不过,刚满30岁的116师师长汪洋却主张由116师一个师担负主攻突破任务。他的理由有三点:116师是最先达到临津江北岸的部队,已经进行了5天的侦察,对敌情和水情都十分了解;用两个炮兵团配合一个师作战,更便于协同;116师和韩军1师在第一次战役中交过手,知己知彼。
如果116师能单独完成突破任务,那么117师就可以腾出来作为第二梯队,大大增强突破后的穿插力量,这当然是吴信泉求之不得的,于是他批准了汪洋的请求。
116师的前身是著名的东北野战军2纵5师,曾被誉为东野头等主力师,攻坚、野战、阻击样样拿手。在辽沈战役攻打义县和锦州的两场硬仗中,该师都是率先突破城防,为战役全胜作出突出贡献,连一向很少夸赞下属的林彪也禁不住称赞“5师部队好作风”。对于经历过无数风浪,打过无数恶仗的116师来说,这一回的任务是空前艰巨的。
汪洋揽下了单独突破临津江的重任后,第二天就带人勘察地形,无意中得到了一份极为宝贵的情报:
韩军派出了17个化装成老百姓的侦察员来到346团集结地区侦察,结果被当场打死7人,其余人全部被俘。战士们从敌搜索队长身上搜出了一份侦察计划图,从中得知石湖、土井地段的江湾处江面结冰,人员能够踏冰而过。
汪洋大喜过望,决定把该地段作为突破口。从地形上看,江湾处水流较缓,江面冰层冻得较厚,徒步过江有利。
但这里江水比较深,汪洋选择深水区作为突破口是有不小的风险的,在军部首长中引起争议。军长吴信泉和政委徐斌洲均支持汪洋,认为这一举措出敌不意,攻其不备,最终对突破口选在江湾深水处达成了共识。
吴信泉中将(1912-1992)
“突破口上哪几个连队当尖刀?”吴信泉问。
“346团的先锋连和常胜连,347团的钢铁连、步兵第5连。这4个连都是全师很有名、战斗力很强的连队。”
“好!这4个英雄连队在一条战线上并肩突破,在我军历史上是头一次。真可谓各显神通、看谁最强的群英会。谁最先突破,谁就能获得‘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的光荣称号!”吴信泉高兴地说。
战斗打响前,116师做了精心的准备,挖掘了构筑了300多米的堑壕和交通壕,构筑了300多个隐蔽掩体,可足足容纳7个步兵营。为解决在结冰的江面上迅速渡江的问题,全师准备了大量的梯子、防水袜子、门板和稻糠等渡江器材。军械部门按照规定基础补充了充足的弹药,特别是炮弹的储备量为入朝作战以来所未有。
配合116师作战的师、团炮兵群共115门火炮,火力强度前所未有。
1950年12月30日夜间,参加强渡临津江战斗的116师7个步兵营、6个山炮营和野炮营、8个团属炮兵连共计7500人、155门火炮,一夜之间全部转入地下。交通壕全部用冰块和积雪伪装,连进入阵地的车辙也用雪掩埋起来了。
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
116师要用拿手的敌前潜伏手段,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不过,像这样集结大量兵力的潜伏作战,在我军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横1500米、纵深250米的攻击发出阵地上摆上这么多兵力和武器装备,整整一个白天不能暴露出丝毫痕迹,这是极其不容易的,也是令人担心的。吴信泉打电话给汪洋师长下达死命令:谁要暴露目标,立即执行战场最高纪律。
整整18个小时,潜伏阵地寂静无声。116师果然不愧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之师。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战斗打响。炮弹充足的炮兵群开始对敌军前沿阵地实施火力急袭,炮弹命中率高达80%,准确摧毁了40多个火力点,并从地雷区中炸开了两道长40米、宽10米的步兵冲击通路。
17时整,100高地上发出3发照明弹,全师所有炮兵对左右两翼两个团的突破口实施3分钟火力急袭。江南岸的敌军阵地里所有的人员和火器全被炮火压制。
17时03分,100高地发出5发照明弹,同时两挺重机枪连续向空中发射出200发红色曳光弹,这是步兵开始冲击的双重信号!
志愿军39军强渡临津江
在土井和新岱两个突破地段上,左翼346团和右翼347团两个突击营4个尖刀连同时吹起了急促的响亮的冲锋号,在轻重机枪火力掩护下向敌发起猛攻。
韩军万万想不到,在自己眼皮底下居然隐藏着这么多的中国士兵,面对志愿军突如其来的猛烈打击顿时阵脚大乱,整条防线被屡屡突破。经过13小时战斗,116师一举突破敌军三道防线,攻入纵深15公里。在志愿军强大攻势的打击下,美韩军队开始全线溃退。116师在追击中歼灭英军29旅皇家来复枪团360余人,4日率先进占汉城,5日越过汉江继续向南追击,一直打到“三七线”附近才奉命收兵。
志愿军战士庆祝胜利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116师突破临津江的战斗成了志愿军首长们热议的话题,他们把这一仗的特点总结为“三险三奇”。
一、选择的突破口地形险要,出乎敌军意料之外,可谓又险又奇;
二、炮兵在敌前沿实施抵近射击,可谓又险又奇;
三、全师几千人潜伏一昼夜不露痕迹,可谓又险又奇。
1955年秋,南京军事学院组织战役系学员研究我军抗美援朝战例,就116师强渡临津江一战展开热烈讨论。院长刘伯承最后点评:“39军这个突破口选得好,选得正确,应该打个满分嘛!”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发布于 2025-01-19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