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才是真当之无愧的国民“顶流”

万万没想到,双十一期间“最火”的男人,是迅哥儿

#当鲁迅付完尾款#的话题下,有近四百万阅读。

“我本来有钱,后来花的地方多了我就没钱了。”

“我有两个钱包,一个是空的,另一个也是空的。”

“把铜板一个接一个排开,我似乎的确只吃得起一碟花生米了。”

扎心,但不得不说,这些话的语气,确实很“鲁迅”。

玩闹归玩闹,但也能看出大家对鲁迅的热爱,时至今日,他文字中洞穿人性、与时俱进的魅力,绝未消减半分——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杂感》

从来如此,便对吗?——《狂人日记》

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 ——《而已集》

众所周知,鲁迅并不是一开始就习文的,而是在留日期间做出了不仅影响他,还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最重要的选择——弃医从文,然而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个选择背后的故事。

01

最出名的谐音梗受害者

鲁迅小名“阿张”,是因为他祖父周福清接到他出生的消息时,正在家中接待一位姓张的官员,希望这个刚出生的小孩能够沾沾对方的福气,长大以后也能当个官。

既然要沾福气,就沾彻底。干脆大名便取“张”字的谐音,命名为“樟寿”,字豫山。

鲁迅的童年,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绝对的顶配。

父亲、祖父都是读书人,藏书无数,未进学就已经开始识字读书;家中又有钱,出入都有仆从、奶妈伺候,零花钱足够买到自己想买的绝大部分东西。

母亲鲁瑞出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文化熏陶,对四大名著爱不释手,是张恨水的忠实读者,但对自己儿子写的书倒不怎么喜欢,常常吐槽“不知道好在哪”。

偏巧鲁迅长大后特别不喜欢张恨水这一派作家写的书,又架不住母亲鲁瑞喜欢,所以只能一边写文吐槽他们,一边为疯狂购买张恨水出的新书。

这真的是亲生母子才能干出来的,但这已经是他长大后的事了。

年幼的鲁迅,也有自己的烦恼:三味书屋的同学们总是拿自己的名字玩谐音梗,管自己叫“雨伞”。

十分讨厌谐音梗的鲁迅,在和父亲母亲商量后,把名字从“豫山”改成了“豫才”。

那时的鲁迅还不知道,自己开了挂一般的快乐无忧生活,即将结束。

不久后,鲁迅祖父周福清为儿子的前途科举舞弊事败,被判斩监候。

原本常常笑脸相迎的亲戚突然一个个变了脸。不管是间接的亲戚连襟,还是血脉相连的直系亲属,再看到鲁迅一家时,都是一副冷漠面孔,嘴里说的也都是刻薄话语。

次年,鲁迅父亲周凤仪突发重症。鲁迅作为家中长子,不得不扛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

当地有一位名医,诊金一次要一元四角。鲁迅父亲的病隔天便要复诊一次。

鲁迅年幼,只能变卖家产换钱。一来二去,原本还算殷实的家底很快被掏空了。

后来换了一位叫做“陈莲河”的医生,对药引要求很高:一下要原配的蟋蟀一对,一下又要平地木十株。

鲁迅对此表示十分不理解,但还是一边吐槽,一边到处给父亲找药引。

可周凤仪的病还是不见好。

后来,陈医生看病的“招式”更奇怪了:

一下说有一种仙丹,点在舌头上就能好;一下说可以请人看一看冤愆。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兴许是上辈子带来的什么......

但周凤仪早已不再信他,也不再肯尝试。最终在鲁迅十六岁那一年,撒手人寰。

这段痛苦的经历,让鲁迅对庸医痛恨至极,也开始有了学医的想法。

他想要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诊的病人。

若是战事起来了,还可以做军医,也算是做一些贡献。

“学医”、“救人”,这两个念头像种子一样落在了鲁迅的心里。

02

“蹭课”鼻祖

想要学医,就得读书。

但鲁迅祖父入狱,父亲病死,家中田产变卖,稍微有些名气的学校都读不起。

那怎么办呢?

就只能找一些不收钱的学校。

比如说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读书不仅不收钱,还会给两块钱零花。

自然,这样的“蹭”不是没有代价。新式学堂并不被人们认可,去了都觉得是“把灵魂卖给了洋鬼子”。

所以,去读书的人们都会给自己再起一个名字,鲁迅也是如此,他取“樟寿”之意,给自己想了一个“马甲”:树人。

入学后,他发现虽然学校是新式学堂,但学校内部分级明显,高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里横行霸道,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那些人如同“螃蟹”一般。

更可怕的是,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权限却很大。因为学校是属于军事学院,拥有处死学生的权力,所以鲁迅忍了又忍,终于在忍了大半年之后,转学去了陆军学校附设的矿路学堂。

没错,这所学堂,也不收学费。

入学后,鲁迅就成为了这所学堂的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学生。

矿路学堂的校长思想十分先进,常常鼓励学生读新书。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鲁迅接触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天演论》。

在当时,人们还不是很能接受这种思想先进的书,因此,长辈们常常批评他不务正业。

但鲁迅自己倒不是很在乎,你要说就说,反正我不觉得自己不对。你说完了,我就继续“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看了三年“闲书”后,鲁迅以全校排名第三的成绩从学校毕业。

毕业后,因为附近的矿场并不赚钱,政府便干脆关了矿路学堂。

但鲁迅的“蹭课”之路并没有到此结束。

当时政府有派遣学生去国外留学的政策。相应的好处和坏处不必多说,只有一条,就让鲁迅动了心:

留学不用自己花钱,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还可以学到东西。

嗯,可以去。

兜兜转转,鲁迅终于“正经踏上”留日学医的道路。

03

“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留日生活,和鲁迅想象的并不相同。

很多一起去的同学,只是想着玩耍。而鲁迅,则在这个时期迷上了文学。

22岁的鲁迅,在那段时间翻译了雨果的《哀尘》,此后又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等作品。

因为嫌弃同学们游手好闲,鲁迅选择离开东京,到仙台学医。

也正是在仙台,他认识了藤野先生。

在鲁迅的作品中,对这一时期的描述只是轻描淡写的两句:可惜我那时不太用功,有时也任性。百多人只考一个中等。

但在藤野先生笔下,鲁迅却是相当努力:

“当时我主讲人体解剖学,周君上课时虽然非常认真地记笔记,可是从他入学时还不能充分地听、说日语的情况来看,学习上大概很吃力。”

日语不好,异国他乡,独自一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在医科考试拿到一个“中等”,只能说不愧是学霸。

可在当时许多同学来看,鲁迅的好成绩,都是因为先生放水。

许多日本同学开始写匿名信暗示鲁迅作弊。虽然后来老师出面证实并无此事,匿名信也被收了回去,但鲁迅却从中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人的贬低,内心非常难过: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鲁迅当时学的许多医学课上会放影片。片中大多是日本战胜俄国的场景,但偏偏有许多中国人夹在其中。

“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本砍下头颅,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前后两件事加在一起,让鲁迅突然意识到,“学医并非是要紧事。第一要者,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因此,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弃医从文的道路。

左起:鲁迅、萧伯纳、蔡元培

人们常说鲁迅有一句名言叫“学医救不了中国人”。

如果他本人知道了,估计会回复说:我实在没有说过这样一句话。(《致台静农》)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国人,鲁迅始终都是报以“积极与期许”的态度。

决定弃医从文后,鲁迅打算办一本杂志。这样不仅能够传播文艺思想,说不定还能赚点钱改善一下生活。

可惜的是,放鸽子这件事不分时代。

就在鲁迅挑选好了插图,联系好了出版社之后,约稿作者集体消失,投资人也不见了。

计划只能搁浅。

但他并没有放弃用文字唤醒国人这条路。

当时河南去日本的留学生办了一本杂志,叫做《河南》,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三人约稿。

鲁迅马上答应下来,毕竟不只可以宣传自己的观点,还能够拿稿费,何乐而不为?

于是,他便写了五篇文章,周作人写了两篇,许寿裳只有半篇。

因为许寿裳每次动笔前买一堆点心,次次点心都吃完了稿子也没动。

但这几篇文章并没有带来什么变化。

鲁迅又想要翻译一些外国小说,尤其是一些被压迫民族的抗争文学,希望以此来唤醒国人。

可他自己并没有钱,万幸这时有人愿意资助他。于是,鲁迅便与周作人一起,整理出版了两册《域外小说集》。

出版之前,鲁迅对两本书抱了很大的希望,觉得一定会掀起很大的反响。结果当时的读者并不买账,两本书加一起只卖了41本。

更惨的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后来还被人洗了稿。

几番打击之后,鲁迅觉得自己可能不是这块料,就准备换个地方留学,无奈贫穷去不了。恰好许寿裳在国内工作,就向当时的校长推荐了鲁迅,鲁迅便回了国。

回国几年后,他就提出了著名的“铁屋子理论”: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每次提到这段话,人们总是会觉得讽刺与无奈。却忘了这段话的出处,是一本叫做《呐喊》的书。

那时,鲁迅常躲在屋子里抄古碑。

钱玄同来质问他:抄那些有什么用。又说自己和朋友办了杂志,让鲁迅一起写文唤醒国民。

鲁迅便以上面那段话回他。

钱玄同答到: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鲁迅心中的火焰又燃起来,并在后续的文章中写出了那句著名的话: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这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1918年5月,鲁迅首次使用这一笔名发布了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所发布的杂志,就是钱玄同所说的那本《新青年》。

自此,我们所熟悉的鲁迅,走上了现代文学的文坛。

我们如今喜欢鲁迅,常常引用他说的话,不只是因为他先进的思想,更因为他的真实。

他会在半夜饿了时想念美食:

“夜里睡不着,又计划着明天吃辣子鸡,又怕和前回吃过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样,愈加睡不着了。”

会吐槽自己的工作:

“我想此后只要能工作赚得生活费,不受意外的气,又有一点自己玩玩的余暇,就可以算是万分幸福了。”

也会因为外界的打击失落、难过,想要放弃。

也正是这种真实,才让我们看到了和平的不易,成事的艰难。

感谢这样真实的鲁迅,如炬火一般,为我们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而吾辈青年人,定当如他一般,即使前路漫漫,荆棘遍布,也决不放弃对未来的期许,对梦想的追求: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鲁迅:我说过这样的话。(《致增田涉》)

参考来源:

1、《琐记》 鲁迅

2、《呐喊》 鲁迅

3、《父亲的病》 鲁迅

4、《朝花夕拾》 鲁迅

5、《自选集》 鲁迅

6、《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

7、《鲁迅传》 吴中杰

发布于 2025-01-15 15:48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