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富养自己最好的方式(深度好文)

作者:每晚yebo,来源:每晚一卷书(JYXZ89896)

变的是人生境遇,不变的是自我修行。

《朗读者》里说:“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可谓少年得志。

中年以后,从北到南,却是接连被贬,半生流离辗转。

可无论境遇如何,他都不忘修养身心,丰富自我,最终活成大家向往的模样。

苏轼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

富养自己,就是我们这辈子最好的修行。

1

寡欲养身

清朝学者申居郧曾说:“纵欲之乐,忧患随焉。”

对外物的渴求,是我们的本能,但欲望无穷,一味放纵,往往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

柳宗元写过一则寓言《大鲸》。

南海有一头大鲸,在海中掀起滔天巨浪,追逐着肥美的鱼群。

它一张口,就吞掉了几十条像船那样大的鱼。

大鲸跟着鱼群,一直往北,逐渐靠近了浅滩。

当海水开始退潮时,它却仍然贪食不停,想将更多的鱼吞进肚里。

最终海水散去,它搁置在浅滩上,再也回不去海里。

很多人也如同这头大鲸,永不知足,有了还想再有,得到了还想要更多,直到被拖进欲望的深渊,才悔不当初。

庄子《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人这一生,其实真正所需甚少。

苏轼21岁就中了进士,年纪轻轻便拥有三品官身。

尽管俸禄优厚,但在生活中,他却极其节省。

他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把它贴在自家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文中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逢年过节,也只能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

若有贵客来访,设盛宴招待则只能加两个菜。

别人请吃饭,他也事先告诉对方,不要铺张太多,不然就拒绝入席。

当时很多人感到困惑,不解他为何如此节省。

在一封给友人的信中,他给出了答案:
口体之欲,何穷之有?每加节约,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无论身在庙堂,还是贬斥在外,苏轼一直过着这种简朴的生活。

脱离了物质的依赖后,他变得更加洒脱自在,身子骨也更加硬朗,老年仍精神矍铄。

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欲望是人心的黑洞,过度追逐,最终会将自己吞噬。

正所谓: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学会对生活去繁就简,才能笃定地追求想要的人生。


2

少言养福

《易经》里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

祸从口出,说话太过随意,就容易招致无妄之灾。

宋神宗熙宁二年,由于同王安石等变法派不和,苏轼请求外任。

短短几年内,就连续辗转杭州、密州等地。

在调任湖州时,他内心略有不满,呈上了一份《湖州谢上表》。

其中有这样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原本只是发几句牢骚,埋怨皇帝不肯重用他。

却不想被御史何正臣、李定抓住不放,他们接连上章弹劾,认为他攻击朝廷,反对新法。

宋神宗看到后,大为恼怒,下令严肃处理这起案子,将他关进了大牢。

随着调查展开,他往日轻率的言论都被翻出来,罪名也越来越多。

最终,他被冤枉入狱。

这让我想起朱元璋年轻时的一个故事。

他落魄时,曾受过一个叫郭德成的人接济。

当他当了皇帝后,为了报恩,朱元璋赐给他大量钱财,足以保他后半生无忧。

有一次,郭德成喝醉了,说了句:

“我最恨的就是乱糟糟的头发,要是能剃成光头就好了。”

没想到一句无心的话,让朱元璋大怒,因为他在年轻时,曾出家为僧。

感觉受到嘲讽的朱元璋,立马下令,将郭德成拖出去斩了。

俗话说:“一言可以致福,一言可以招祸。”

很多时候,与其说多错多,为自己招来不幸,不如克制住自己的表达欲。

就像朱自清在《沉默》中所言:
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管得住自己的嘴巴。

正所谓:多言而不当,不如其寡也。

忍住口舌之欲,谨言慎行,才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3

读书养智

汉代学者刘向在《说苑》中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不读书的人,往往容易陷入偏狭固执当中,多读书,则能够让人抹去肤浅与无知。

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骞非常仰慕孔子,于是拜孔子为师。

刚来时,子骞的脸色干枯蜡黄,眼神木讷呆滞。

面对孔子的考校,常常一问三不知。

过了段时间后,他的气色开始红润,眼神也变得灵动。

在跟师兄弟们切磋学问时,也对答如流。

孔子感到很惊讶,就问其原因。

子骞恭敬地答道:“来到这里,每天读书,学会了辨别是非,懂得了很多道理,所以才有这样的变化。”

孔子听后,抚掌称赞。

林语堂曾说:
读书,可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不仅使人聪耳明目,更能让人开阔胸襟,陶冶性情。

元丰二年,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冈,整日闭门谢客。

好友朱载非常担心他,于是上门拜访。

本以为苏轼会很消沉,没想到他捧着《汉书》,正一边读一边抄写。

朱载感叹道:“您还有心情抄书呢。”

苏轼笑着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每次咀嚼,都获益良多。”

恰如他所言: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正是阅读,让他在动荡飘零的一生中,无论境遇如何,都能保持豁然与通达。

《生活的艺术》里说:“人一定要时时读书,不然便会鄙吝顽腐,顽见俗见生满身上。”

不读书的人,见识难免受限,就容易受到眼前世界的禁锢。
发布于 2022-07-07 10:33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