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暑: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调伏内心,遁世无闷!

今日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

小暑的到来,拉开了盛夏的序幕,奏响了炎夏的序曲。

小暑节气的智慧,包含在三个字里:暑、伏、遁。
小暑三候

中国古代将小暑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1
一候温风至
遯卦,初六。《周易·遯卦》爻辞:“遯尾,厉。勿用有攸往。”《象》曰:“遯尾之厉,不往何灾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山泽通气,艮故为风。初爻动,艮变为离,离热故曰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温风至。至,极也,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

温风,是八风中分类子系统中的一种,生于明庶风以后,止于景风的展开中,春温夏热的能量蕴藏于其中。

“温,暖也。南方火旺,温热之风至此而极矣。”小暑之时,因气温飙升,连瞬息流动的风都变得不再轻快,转而带着一股子湿黏淤塞的气息。风拂过脸颊时,带给人的再也不是清凉之感,而像是一台大功率烘干机正迎面对着自己狂吹,热得令人仿佛无处可逃。



2
二候蟋蟀居宇
遯卦,六二。《周易·遯卦》爻辞:“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二爻动,艮变为巽。巽为蟋蟀。本卦艮为居,为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蟋(音悉)蟀(音率)居壁。一名蛬(音拱),一名蜻蛚,即今之促织也。《礼记注》曰:生土中。此时羽翼稍成,居穴之壁,至七月则远飞而在野矣。盖肃杀之气初生则在穴,感之深则在野而鬬。”

“蟋蟀似蝗而小,黑色有光,如漆,有角趐,即今之促织,生于土中。《说文》:居,处也,壁垣也。”

蟋蟀若虫生活在地表,小暑时其羽翼未成,故不能远飞,只能居住在土穴之中。另有《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说在小暑时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安家到人类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
三候鹰始鸷
遯卦,九三。《周易·遯卦》爻辞:“系遯,有疾,厉。畜臣妾,吉。”《象》曰:“系遯,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艮为鹰。艮为手,故曰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鹰始击(《礼记》作鹰乃学习)。击,搏击也。应氏曰:杀气未肃,鸷猛之鸟始习于击,迎杀气也。”

“鹰,鸷鸟,挚,犹搏也、击也。季夏之月,二阴既起,鹰感阴气而有杀心,故能搏攫他禽,所谓挚也。

小暑前后,小鹰开始学会飞翔和捕猎。古人说小暑之时阴气起,鹰感觉到阴气而萌生杀心,开始学习捕猎的技巧。鹰能翱翔于千米之上的高空并精准地发现地面上的猎物,是十足的空中霸主,故《大雅·大明》中以“时维鹰扬”将姜子牙比为展翅的雄鹰,来称赞其奋发勇猛。
暑字三义,天人相感

“暑”字有三个含义:

1、暑,是“热”的意思,具体说是“湿热”的意思。

“暑”这个字,上面是“日”,就是太阳,代表炎热;下面是“者”,是“煮”的本字。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炎夏的热是一种湿热,人就像闷在蒸笼里一样。

“小暑之时,雨热同季”,烈日与热风开始成为主宰,在地面上掀起酷热,有时空中还有闷雷滚过,这时节常常不是轰鸣不断,就是暴雨倾盆。

2、“暑”字下面的“者”,还可以指人,以及大地上的万物,这表达了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土地上的一切都在阳光下生生不息。

周国平说:“人,栖居在大地上,来自泥土,也归于泥土,大地是人的永恒家园。”

只有双脚踏在土地上的人,才会有一颗平静的心,对过去没有遗憾,对未来没有恐惧。

土能生万物,地可出黄金,“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炎热,成就了大地的丰收与人类的生存;炎热,既是一种煎熬,也是天之慈悲,地之馈赠。

3、“暑”字,是由“日”“者”上下组合而成。在古代,观察天象,以探究人事的智者,被称为“日者”。

在古人的观念里,天人相感,天象的变幻与世事的变迁息息相关。日者,懂得天文历法,知道阴阳吉凶,明白世事人情。

小暑入伏,调伏内心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入伏是在小暑期间。

“伏”有两个含义:一是炎夏酷热,此时阳气强势上升,阴气伏下,所以称为“伏”;另一个是“隐伏避盛暑”,意思是要避开伤害人的暑热。

“伏”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犬”,意思是人像狗一样趴着不动。在伏天,人们应该顺应天时、休养生息、伏藏不动。

避暑的方法很多,但是最要紧的,是调伏内心,一归于静,心静人自在,心静自然凉。

“蝉从初伏噪”,入伏后开始蝉鸣阵阵,内心烦躁,听到蝉鸣就是一片嘈杂;如果心静,却可以听出禅意。

那“知了知了”的叫声,或许就是提醒我们,“须知世间一切,终究要了”。

“烦夏不如赏夏”,一夜雷雨,些许清凉,静听无眠,也是一种闲适与淡然。

一动不如一静,古人说,“人心多从动处失真”。

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是说人心就像树上荡来荡去的猿猴一样,意念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无法约束,这正是人的最大弱点。

因此,调伏内心,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行。

《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其实讲的是修心与人生智慧,书中唐僧骑着白龙马,暗示他克服了“意马”;给孙悟空戴上紧箍咒,则象征他战胜了“心猿”,由此到达西天,修成正果。
高处有险,低处有道

小暑对应《周易》中的遁卦,正如避暑一样,“遁”也是退避的意思。

遁卦讲的是急流勇退,隐退以等待时机的大智慧。

遁卦,上乾(天),下艮(山),山高得逼近了天,来比喻事业达到了巅峰,或者人在高处不胜寒,所谓“高处有险,低处有道”,这时应该有所退避。

人生总有“遁”时,退避有多种情况,有时是形势不利,不得不退;有时是到达顶峰,主动退让;有时是退出某一领域,转向更有价值的领域,以便有更好的发展等。

春秋末期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后,不想落个“兔死狗烹”的结局,就跑到齐国,化名经商,成了巨富。

齐国国君请他出来做官,范蠡认为自己治国则国盛,治家则家富,名气很大并不是好事,于是把家产散给亲戚朋友,离开了。

最后范蠡定居在定陶,自称“陶朱公”,仍然经商致富,而且积德行善、扶危济困。

可以说,范蠡很好的体现了“遁”道,目光长远,有退有进,当机立断。

“遁”是识时务、知进退,却不是“鸵鸟”式的逃避,遇到危险就把头埋进沙子里,而是“滴水藏海”,把自己融入广阔天地,在世间生生不息、自由自在。

“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君子遁世无闷,志在脱俗,如同庄子所说,“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生死、无终始者为友”,追求精神的彻底解脱。
小暑养生三要点,防暑降温莫贪凉

1
饮食清淡,配合茶饮

小暑时节来临,雨水增多同时气温升高容易影响人们食欲和引起腹泻等消化疾病。饮食原则是养阴生津、健脾清热, 宜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七八饱为宜。

多食夏藕、绿豆芽、苦瓜、黄瓜等食物,并配以菊花茶、绿豆汤等饮品解暑。

2

阳盛护阳,切忌贪凉

夏季要做好“三防”,即室内忌贪凉,室外防晒、防中暑。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且把温度调到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

此时进出房间,人体很难迅速调整,常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反应,尤其容易患感冒、胃肠炎、肩周炎、面部神经麻痹等症,更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大忌。

3
心平气和,适当宣泄

小暑时节之后,天气日渐炎热,容易让人们焦躁、缺乏精神。此时一定要学会稳定情绪,以静坐、冥想、补充睡眠等方式来调节心脏机能,应保持心情舒畅,和缓气血。

夏气通于心,夏日养长,养心为先,要心平气和,适当宣泄情绪,但不能大喜大悲。中医讲“心欲软,心苦缓”,做到心静自然凉。


防中暑小贴士

小暑时节炎热高温,常常容易中暑。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和阴暑。阳暑多因在阳光下暴晒或高热密闭环境下工作造成;而阴暑是由于夏月不恰当的乘凉、饮冷、寒邪侵袭人体肌表或内脏而发生的疾病,因在暑天受寒,故名阴暑。

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老人、儿童、体弱及患有宿疾之人,常因抵抗力差,不耐寒热,易发此病,尤其需要重点防护。

阴暑的症状与寒凉外感相关,常表现为神疲倦怠、发热恶寒、无汗、身重酸痛,还有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关节疼痛。

此外,盛夏时人体容易出汗,稍一活动就全身湿透。中医认为,汗出过多,不仅伤津,而且耗气,若再行剧烈运动, 则出汗更多,气随汗泄,更加耗损身体。因此,暑热天气因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运动强度过大,出汗过多。

发布于 2022-07-07 09:42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