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七不出,八不归”,原来是这个意思
在日常生活中,有大大小小的诸多讲究,从自古流传下来的许多民间俗语就能看出来。特别是举办大型活动,比如结婚、开业、搬迁等大事时,都会事先请先生给算个吉利日子。
在不少地方,有一句俗语“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也叫“七不出,八不归”,这句俗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谐音梗
“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逢七”,指的就是每个月的初七、十七、二十七,是不建议出远门的。而“逢八”,指的是每个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这三天建议不要回家。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与“弃”同音,而“八”与“发”同音,所以就寓意着在初七、十七、二十七这几天外出会不太顺利,可能会遇到诸多阻碍。
而在初八、十八、二十八这几天,有了“发”的鼓励,就正好适合在外面赚钱,当然,这也仅仅是某些地区片面的解释,对应到现如今的生活看来,似乎有点说不通了。
七不出
所谓的七不出,其实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种常用的生活调味用品,如果连这些基本的调味品都没有安排好的话,就不适合离家。所谓生活就是咸淡都有,五味杂陈,与百姓最相关的饮食,也都需要调味品的帮助,所以是必备的。并且,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奔波忙碌,也都离不开这七件事,俗称开门七件事。
这七件事代表着中国古老的饮食文化,也承载着中国的历史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逐渐演变为——与老百姓有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七不出”意在告诫人们,外出做事之前,理应首先料理好家里最基本的俗事,你有了料理家庭的基础,才能谈得上“治国平天下”,去干好你的大事业。也可以理解为,家里事都整理清楚了,才会心无旁骛地外出干活。
八不归
八不归来自于《论语·学而》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做人的准则,意思是说如果连基本的做人底线都没有的话,那就连家都别回了,免得丢长辈的脸。
这八原则分别指: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和睦,忠于国家和人民,为人可信讲信用,讲礼数懂礼貌,心存正义,公正廉洁,有基本的羞耻心和道德感。
儒家文化认为,一个人若能做好上述八德,则其身可立,其业可成。毕竟,这八件事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做不好不仅愧对自己,也愧对家人祖宗,实属大不逆。
如此一来,当然就没有脸面回家了,由此可见,八不归就是这个道理。
发布于 2022-07-06 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