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就是动力,真不是说说而已,是百万年丛林战斗与逃跑的演化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曾经写过一个寓言故事,名字叫做《蝜蝂(fù bǎn)传》,说的是有一种叫蝜蝂的小虫子,喜欢把遇到的东西统统都背在身上,结果东西越来越多,最后把自己给累死。其实,这种小虫子和我们现代人很像,每个人都把房贷、工作、婚姻、家庭等等多重问题背负在自己的肩膀上。面对这些巨大的压力,很多人都出现了头痛、失眠、焦虑等亚健康的症状,严重的还会产生自卑、猜疑、自私等负面心理。为了缓解这种压力,有人甚至摇身一变,成为“捏捏族”,到超市里捏碎方便面、饼干之类的东西,来缓解压力。其实,这种不道德的方式并没有明显减压效果。
压力是百万年丛林生活的演化
压力其实是一种本能反应,完全不受意识控制。比如,一辆车突然从你面前开过去,或者有人突然大喊一声吓你一跳,你立刻就会感到肌肉绷紧,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这种反应被称为战斗或者逃跑反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压力。
这种反应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而是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大脑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试想一下,几百万年前的丛林里,如果不能快速辨识出危险,立即采取行动,就很容易成为其他动物的午餐。只有对危险迅速作出反应,才能获得最佳的生存机会。压力就是让我们能够做出迅速反应的机制。当你身陷危险的时候,就会把尽可能多的能量输送到你的胳膊和大腿,来帮助你逃跑,或者做好战斗准备。
在受到惊吓或者遇到危险的时候,神经内分泌系统会释放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等激素,通过血液流动,把这些激素带到了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贮存在身体里的葡萄糖和脂肪等能量物质也会释放出来,参与血液流动。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刺激下,心脏就会跳动得越来越快,血压越来越高,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就会变得非常灵敏,能够让你一边警觉地观察周围环境,一边迅速做出反应。由于压力让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和大脑,所以流经身体其他器官和皮肤的血液里减少。于是,人体就开始浑身冒冷汗。你想一想,当你面对很多观众上台演讲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受呢?
压力也属于遗传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反应是一种临时应激反应,一旦危险消失后,神经系统会把身体恢复到生理平衡的状态,身体也因此得到修复。 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人类早已不用担心被猛兽吃掉,但是,这种应激机制却遗传了下来,形成慢性压力和突发压力两大类别,继续影响人类。
慢性压力就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会把一个人的耐心消耗殆尽的生活琐事,比如快到截止日期的工作任务,喜欢斤斤计较的同事,一堆等着交钱的婚礼邀请函,还有朋友圈里朋友的炫耀,等等。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同样会带来压力,而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让精神和身体饱受折磨。
另外一种就是突发压力,就是那些突然发生的,会对一个人造成重大伤害的、防不胜防的事情带来的压力。比如一辆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一场失败的婚姻或者失去亲人的打击,等等,都能让人心力交瘁,不堪重负。春秋时著名的军事家伍子胥一夜之间白了头发,还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承受突发压力的典型代表。
对于大多人来说,无论是慢性压力还是突发压力,都来自于家庭和工作。家庭,虽然被我们看作是可以放松休息的港湾,但事实上却是一个暗藏了无数压力源的地方。比如说一个上班族的妈妈,白天在公司努力表现,回家之后不但要满足孩子和丈夫的需要,还要一刻不停地干各种家务活,可以说本身已经压力山大。如果再遇上一个叛逆的孩子,或者丈夫态度不好,这种压力就会加倍,导致情绪失控。因此,对很多人来说,工作就成了逃避家庭压力的方法。
但是,工作就能够避免压力吗?自然是不能。高强度的工作、同事的竞争、截止日期的临近,等等,都会给我们带来压力。特别是移动互联时代,通讯工具模糊了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界限,即使是在家里,我们也常常会收到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工作消息,将压力不断地传递给我们。
压力能增加动力,也能降低动力
观察我们自身的行为和出现的各种症状,就是学会管理压力的第一步。根据美国压力协会的研究,常见的压力征兆和症状有50多种,比如磨牙、耳鸣、口干、烧心、不合群以及疑心太重等等。接下来,我们着重从精神和身体两个方面,看看压力对人类造成的影响。通过对照,我们就能够准确判断出自己的压力状况。
当一切事情都顺风顺水的时候,我们自然不会有压力。而一旦遇到了挫折,就很容易滋生出压力,产生挫败感。比如说,我们在超市收银台排队,结果发现自己这一排比旁边的队伍行动缓慢,特别是刚才和自己一起排队的人已经开始结账,而自己却还在队伍的最后。这时候,挫败感就会突然产生,一股无明业火窜了出来,变得非常易怒,随着时间的持续,就开始形成强大的杀伤力。
这个时候,假如收银员稍微差池,我们就会把怒火发泄出来,甚至和收银员产生口角。在这一点上,路怒症的表现最为典型。一旦自己被超车,就会火冒三丈,不惜相互剐蹭,来发泄愤怒。现在,路怒症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而内在的机制就是压力产生的挫败感在发挥作用。
然而,压力并不是总是朝着挫折、易怒、愤怒一个方向发展,有时候当事人也会选择退缩,远离那些带来压力的人、地点和情境。这种被动接受的方法,会让我们失眠。专家发现,失眠如果不是医学原因导致的,那更多的是由于无法控制的焦虑情绪所导致的。特别是我们开始一份新工作或者失业下岗后,这种压力表现得更加明显。一旦失眠,就会变得头脑麻木、反应慢、情绪化,而这些表现又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压力,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恶性循环持续下去,就会让人产生消极的反应,以至于失去了斗志和信心,不想再去尝试。这是人类面临危险的另外一种反应模式,希望自己不被注意,期待潜在的威胁自动消失。而这就是抑郁症的形成过程。当你感到自己压力太大,无法做出任何决定,也不想任何人的时候,或者总是逃避问题,打电话请病假,不愿去工作,甚至对一切都不再抱有希望的时候,就是压力在释放预警信号,一定要引起重视。
承认压力,才能转化为积极动力
压力的危害是巨大的,但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了解压力、承认压力就是理性面对压力的关键步骤,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缓解压力,把生活重新引入正常轨道。
首先就是从大脑入手,掌握让身体放松的能力。大脑的前额叶皮质是应对压力的关键。前额叶皮质位于眼球正上方,是大脑进化最完美的部分,也是理性思维、产生同情心和制定计划的核心区域。因为有了前额叶皮质,我们才成为理性的人。因此,有人把前额叶皮质称为行政中心或者大脑CEO。但是,当我们害怕、过度劳累、经历某种激烈情绪或者身体压力较大的时候,大脑中的另一部分杏仁核就会做出反应,接管大脑。
比如你旁边有人一直大声地打电话,或者商店的售货员对你不耐烦,或者当你被一辆开得非常慢的车堵在后面的时候,杏仁核就会发挥作用,让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感变化,甚至失去理智。比如在2013年,韩某因为李某的婴儿车影响了自己停车,就把李某暴打一顿,还把婴儿抱起摔在地上,致婴儿死亡,结果韩某被判处死刑。这就是前额叶皮质没有发挥作用的结果,等到韩某平静下来的时候,自然是追悔莫及。
所以,发挥前额叶皮质的作用,对整个心理反应进行调节,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思而后行、处理事情先调理心情等等,说的就是要让杏仁核交出指挥权,让前额叶皮质指导我们进行理性思考,评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对决定的结果进行预测。想要让前额叶皮质始终占据主动,就要进行大量的练习,让自己遇到问题时保持冷静,不再被情绪所左右。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发布于 2025-01-08 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