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借三国演义写元末三雄争霸:他自比诸葛亮,谁是篡汉曹操?
比较而言,四大名著中,当属《三国演义》最有大格局大气魄大权谋。其他三部似乎多了些哭哭啼啼、打打杀杀、妖魔鬼怪,但是在明清两朝,能写出那样的小说,就已经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文如其人,作品能看出作者的襟怀。“有志图王”的湖海散人罗贯中本人就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所以他描写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巅峰权谋,驾轻就熟。
对照后汉三国和元末明初的历史,我们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元末演义》,罗贯中自比诸葛亮,那么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谁是曹操孙权刘备?
要看三国演义与明末演义的异同,请先看一段《挡谅》
甲:“一半儿郎遭火炮,一半儿郎顺水漂,现如今一十八骑残兵败将到,贤弟放我活路一条。”
乙:“念在了同窗恩情好,我今饶你这一遭,摆开了一字长蛇道,满怀义气放了奸枭。”
这个甲不是曹操,这个乙也不是关羽,这出戏的全名叫做《康茂才挡陈友谅》(也叫《战土台》《江东桥》),京剧和太平歌词都有,因郭德纲一唱而天下知名。
知道了《挡谅》的全名,我们自然也就知道了跟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孟德一样,这段唱词演绎的,是康茂才江东桥放过了陈友谅。
康茂才有没有放过陈友谅呢?这一点咱们还是到《明史》中去找答案。
《明史·卷一百三十·列传第十八》记载:“康茂才,字寿卿,蕲人。通经史大义。事母孝。元末寇乱陷蕲,结义兵保乡里。立功,自长官累迁淮西宣慰司、都元帅。”
康茂才是不是红脸,咱们且不去管他(京剧中是),但他确实当过朝廷军官(元朝的),而且跟陈友谅真的是老朋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他的经历也跟关羽有几分相似。
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俘虏三万曹兵,康茂才也有类似的经历:“沿流克黄梅寨,取瑞昌,败友谅八指挥,降士卒二万人。”
陈友谅确实也曾在康茂才手下逃生:“茂才以舟师从克安庆,破江州,友谅西遁。”
康茂才被后世演绎成了元末明初的关羽关云长,陈友谅却只能算半个曹操,或者说是他跟另外一个人合起来,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曹操——这就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几个人物集大成者。
三国有曹操刘备孙权,元末有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罗贯中用春秋笔法,尊刘贬曹,他的真实用意,我们可以通过元末三巨头对应的三国三枭雄来进行分析和揣测。
陈友谅不配当曹操,但是他可以当孙权
朱元璋最后给陈友谅张士诚盖棺定论:“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后汉三国时期,能惹事不能平事儿的是孙权。元末群雄争霸,总是主动进攻的,是陈友谅。
孙权的事情自不必说,曹操打他,就向刘备求救(建安十七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偷取了荆州杀了关羽,又向曹操曹丕称臣并两次求援;夷陵之战前后,孙权又两次向刘备求和。
看三国三大枭雄,孙权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朝秦暮楚的反复小人。而元末明初的陈友谅,则是元末三巨头中人品最卑劣的一个:“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我们必须承认,陈友谅身上,确实是有一些曹操曹丕的影子,因为他也是干掉了主公而自己上位,不同之处在于曹操和曹丕对前大汉天子刘协还算不错,而陈友谅则做得十分缺德,他直接用铁挝砸碎了主公徐寿辉的脑袋。
徐寿辉本身也是一个军阀,跟汉献帝的地位相差甚远,所以杀了徐寿辉的陈友谅,还真比不上曹操,他只可以跟孙权相提并论——孙权继承了哥哥孙策打下来的基业自己称帝,却拒绝追封哥哥为帝(这一点可是不如司马炎),也不肯封侄子为王。孙权追封哥哥孙策为长沙恒王——长沙王吴芮的坟,都被孙权挖了。
陈友谅比孙权还不讲义气,他不但干掉了主公徐寿辉,还干掉了一手提拔他的倪文俊:“友谅隶文俊麾下,数有功,为领兵元帅。遂乘衅杀文俊,并其兵,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
咱们前面说过了,元末三巨头跟三国三枭雄有相似之处,并不是完全相同,有时候一个人的身上会有两个人的影子,陈友谅既像曹操也像孙权,似乎像孙权的地方更多一些。
陈友谅在鄱阳湖被烧成了三国的曹操,他经常被朱元璋的大将打败,其领兵能力,也就相当于一个“孙十万”。
咱们之所以有些牵强地把陈友谅比作能惹事儿不能平事儿的三国孙权,是因为罗贯中把曹操的角色,留给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曹操。
朱元璋跟曹操有几分相似之处?
读者诸君可能绝对想不到草根逆袭的朱元璋会跟宦官之孙太尉之子曹操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时候我们就要问一句话了:提起曹操,您想到的第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十个中有八个相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样的事情在元朝末年,也就朱元璋干过——他尊奉或者挟持的,也是各路义军的“共主”小明王韩林儿。
悲催的小明王韩林儿,处境跟遇到曹操之前的汉献帝刘协一样是别人立起来的傀儡,一直被人拎着东奔西逃:“至正十五年二月,福通物色林儿,得诸砀山夹河;迎至亳,僣称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曰宋,建元龙凤。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又听命福通,徒拥虚名。”
韩林儿名义上是“大宋龙凤皇帝”,实际上自己一点权利都没有,刘福通嚣张跋扈,成了元末董卓:“遵道、文郁为丞相,福通、文素平章政事。遵道宠用事,福通嫉之,阴命甲士挝杀遵道,自为丞相,加太保,事权一归福通。既而元师大败福通于太康,进围亳,福通挟林儿走安丰。”
不管韩林儿有没有实权,天下红红巾军的官员任命,都是以龙凤朝廷的名义发布的,比如朱元璋就曾被任命为左副元帅:“太祖驻和阳,林儿牒太祖为左副元帅,林儿称宋后,(朱元璋)念林儿势盛,可倚藉,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
小明王韩林儿虽然没有实权也没有兵,但这块金字招牌却比较好使,所以朱元璋最后把他拿到了手,为此还把刘伯温气得够呛。
但是事情的结果表明,朱元璋救韩林儿,是很划算的买卖,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比刘伯温目光远大:韩林儿在朱元璋军中,打朱元璋的张士诚陈友谅就成了叛军——他们都是红巾军。张士诚杀刘福通而没有拿住韩林儿是个昏招,这一点咱们下面再说。
小明王韩林儿的结局,不用说读者诸君也知道,他淹死了。至于幕后主使是朱元璋还是刘基刘伯温,这一点已经无从考证,因为这件事儿只有廖永忠最清楚。廖永忠在洪武八年被赐死了,所以谁指使廖永忠杀了小明王韩林儿,就成了一桩悬案。按照朱元璋的说法,这事儿他不知情,是一向瞧不起放牛娃(牧竖)的刘伯温擅作主张。
有一件事儿,曹操做成了,朱元璋也做成了,偏偏张士诚没做成,罗贯中为此十分遗憾,这件事,就是屯田聚粮。给曹操屯田聚粮的,是枣祗韩浩,给朱元璋屯田的,是康茂才。
“广积粮缓称王”并不是朱元璋谋士朱升的首创,这一谋略的发明权,当属罗贯中。唯一的不同之处,是朱元璋采纳了朱升的建议,而罗贯中的话,被张士诚当做了耳旁风,所以罗贯中一气之下当了离开项羽的范增。
刘备为什么忠厚近伪?看看张士诚和罗贯中的关系就知道了
正史中的张士诚有四大优点:“兵不嗜杀,一也;闻善言则拜,二也;俭于自奉,三也;厚给利禄而奸贪必诛,四也。”
有这四点就够了,如果隐去姓名,把这四个特点放在刘备身上,也不会显得突兀。
张士诚和刘备,除了治军特点相同,就是出身和性格,也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刘备织席贩履,张士诚倒卖私盐,他们的性格也极其相似,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张士诚“轻财好施,得群辈心”。
对张士诚持批评态度的《明史》说:“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
张士诚的这些弱点,在《三国演义》里,都体现在了刘备身上:他拿牦牛尾巴编帽子消磨时间,被诸葛亮讽刺;刘备迎娶孙尚香乐而忘返——正史中是孙权送货上门,演义中是刘备过江迎娶;刘被拿下益州,首先想到的是分房子分地,结果被赵云劝阻。
综上所述,我们会发现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刘备孙权,很多事迹都是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的翻版:红巾嫡系朱元璋,可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宽仁过分的张士诚,类似“长厚近伪”的刘备;背信弃义杀害徐寿辉倪文俊的陈友谅,也跟孙权有三分相似。至于诸葛亮为什么那么多智近妖,读者诸君看看罗贯中的履历就明白了。
罗贯中在陈友谅幕府中,一向主张有多大实力干多大事儿,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四处树敌。而张士诚最大的昏招,就是杀了红巾军最后的领导者刘福通而自称吴王,这就招来了天下红巾军的公愤——头裹红巾的,除了朱元璋张士诚陈友谅,当时还有百八十股势力,杀了一个刘福通,等于得罪了所有义军,张士诚这买卖亏大了。而朱元璋“营救”了小明王韩林儿,赢得了天下红巾军的认同,很多人在寻找新主公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朱元璋——大家熟知的七战七捷傅友德,原先就是陈友谅的部下。
细看《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简直就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鄱阳湖和平江大战的情景再现:原本张士诚和陈友谅可以联手击败朱元璋,可是张士诚坐视朱灭陈而不救,结果腾出手来的朱元璋,顺便把张士诚也收拾了。
结语:元末三雄争霸,跟三国逐鹿一样精彩
一部《明史》修了近百年,很多真相已经无从知晓。因为清廷的压制和抹黑,元末三巨头的事迹,很难得到全面展现,被人们所熟知的,也就是纯属编造的“火烧庆功楼”“赐鹅杀徐达”。
虽然是抹黑,但是朱元璋还是可以被评书艺人拿来说一说的,而张士诚和陈友谅,则被可以地忽视甚至抹杀了——只有在江南贱籍船户中,还留有张士诚陈友谅的传说。
如果细看幸存下来的明朝史料和笔记杂录,我们就会发现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雄争霸,就跟曹操孙权刘备三国逐鹿一样精彩,甚至演义小说中三国名将,也能在元末明初的开国将帅中找到原型,比如徐达、常遇春、赵普胜、傅友德、胡大海、傅友德,都可以比作三国时期的某位名将。
文章最后照例提请读者诸君讨论:如果把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与曹操孙权刘备一一对应,那么在元末明初名将中,哪些堪比关羽张飞赵云?又有哪几位跟曹操麾下五子良将有相似之处?
发布于 2024-12-28 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