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习——五运六气的推算方法(科普版)

古代历法与“五运六气”

﹏﹏﹏﹏﹏﹏﹏﹏﹏﹏﹏﹏﹏﹏﹏﹏﹏﹏﹏﹏﹏﹏

“五运六气”是古人根据天地阴阳的理论,通过对天时变化的推算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以阐明天时气候变化对人体阴阳变化的影响的一门学说,也称为“运气学说”。“运气学说”在《黄帝内经》中主要出现在运气七篇当中,关于运气七篇争论比较多,例如宋·林亿等作新校正时曾作过考证,云:“仍观天元纪大论、五运行论、六微旨论、气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至真要论七篇,居今《素问》四卷,篇卷浩大,不与《素问》前后篇卷等;又且所载之事,与《素问》余篇略不相通,窃疑此七篇乃《阴阳大论》之文,王氏取以补所亡之卷,犹《周官》亡《冬官》,以《考工记》补之之类也。……是《素问》与《阴阳大论》两书甚明,乃王氏并《阴阳大论》于《素问》中也。”也有学者认为,这七篇内容不是王冰所补,而是王冰之前的人加上的。

总之,“运气七篇”的内容与经文中的其他篇章的确有些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只介绍了五味,而且是以咸为平,辛甘为阳,酸苦为阴。而《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善,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这里与前篇有两个不同,第一,根据阴阳理论,“气为阳,味为阴”,阳配以六,阴配以五的原则,应该是“六气”、“五味”,在这里出现了六味,这是第一点不同。

第二,咸味的功能为软坚,在阴味功能中性平,既非阴也非阳,而在七篇里咸味属阴。诸如这样的问题其他地方还有一些,后世很多人以此来批评《黄帝内经》,认为其中的矛盾之处很多,我想这是不对的,“运气七篇”与其他篇章相比较虽然不是同一个作者,应该是同一时代的经典著作,内容不同但不相互矛盾,是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当然这里还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去领悟找出合理的答案,如果只用一个“矛盾”就解释了,会错过很多进步的机会,这也不是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运气学说”的内容比较复杂,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用得还比较多,最近又少了,首先要明确,运气学说不是《易经》,很多人把它当成算卦的了,其实这只是对气候的预测而已,不预测人的命运。

五运六气学说

﹏﹏﹏﹏﹏﹏﹏﹏﹏﹏﹏﹏﹏﹏﹏﹏﹏﹏﹏﹏﹏﹏

“五运六气学说”(也称“运气学说”)包括5个方面:中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

1.天干地支

五运六气的推算手段是天干地支,所谓天干地支是指: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地支有什么关系呢?地支是十二,十二应该对应十二次,十二次是将二十八星宿分为十二份,而二十八星宿是作为行星的背景出现的,是固定不动的背景标志,因此认为地支是属阴的相对固定不动的背景标志。而天干是十,十天干来自五行,五行有阴阳,实际上就是五行,这里的五行对应于十二次,就是五行星对应二十八星宿。因此,地支代表“经”主静,天干代表“纬”主动。

2.五运六气

五运即五行:木、火、土、金、水,又分太过与不及。

六气即:风、寒、暑、湿、燥、火(热),代表是三阴三阳。

关于六气,这里有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就是六气中的“火”,应该是“热”呢?还是“火”呢?还是两者都行?六气在天,五行在地,在天之六气是无形的,在地之五行是有形的。所谓无形是眼睛所看不到的,有形是指眼睛能见到的。而六气应该准确地说是风寒暑湿燥“热”,而不是“火”,而在《黄帝内经》中的“运气七篇”居然是“风寒暑湿燥火”,我想这也是后世医家对《黄帝内经》存在疑虑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中医教材中在“火”的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和一个“热”字。其实这里并不矛盾,“火”与“热”同源,关于两者的关系由于本章篇幅的关系,暂先不介绍,在后面的章节中会逐渐讲清楚为什么《黄帝内经》用“火”表示六气。

3.大运

大运,又称“中运”,统主每年的岁运。是由天干合化而来,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其中阳干即甲、丙、戊、庚、壬表示太过;阴干即乙、丁、己、辛、癸表示不及。如2006年是丙戌年,天干为丙,丙辛化水丙属阳干。故2006年的年运(中运)是水运太过。

《黄帝内经》认为这种合化关系与二十八星宿相关,此内容见于《素问·五运行大论》:“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天干合化的问题还是挺有意思的,如果用数字来表示十天干,应该是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这样甲己之数为1、6,乙庚2、7,丙辛3、8,丁壬4、9,戊癸5、10。根据河图理论以及《洪范尚书》所记载,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这样看来天干之数与合化之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关系。

4.司天、在泉

地支代表六气主要是表示六气司天、在泉的因素。司天与在泉是运气学中两个特有的概念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司天确定了在泉也就确定了,三阳司天必定三阴在泉,三阴司天必定三阳在泉。其中三阴三阳的次序,《黄帝内经》做了明确的序号规定,即: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一阴为厥阴,二阴为少阴,三阴为太阴。而司天与在泉的关系就是一对一、二对二、三对三。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

司天的确是根据干支纪年中的地支来确定的,即:子午之年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年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年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年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司天确定后在泉就很容易地推算出来了,根据阴阳相对的原理。司天为阳,在泉必定为阴。司天为阴,在泉必定为阳。即一阴(厥阴)司天,必定一阳(少阳)在泉;一阳(少阳)司天,必定一阴(厥阴)在泉。依此类推。如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因此2006年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

5.主气

主气是指每年分6个间区(从大寒节始至小寒节中)中的不变的气。也就是不管哪一年,六气的分布次序都一样。其中六气次序及每一气所主的时间区域简述如下:

次序是: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之后是一阳(少阳),之后再接三阴(太阴),之后再接二阳(阳明)、三阳(太阳)。

时间区域是:从每年大寒节开始至小寒节终,每一气主四个节令。

初之气,为一阴(厥阴风木),从1月21日至3月21日;

二之气,为二阴(少阴君火),从3月21日至5月21日;

三之气,为一阳(少阳相火),从5月21日至7月22日;

四之气,为三阴(太阴湿土),从7月22日至9月22日;

五之气,为二阳(阳明燥金),从9月22日至11月22日;

六之气,为三阳(太阳寒水),从11月22日至翌年1月21日终。

6.客气

客气是一个相对于主气的概念。主气虽分六步,三阴三阳而周一年。但每步气所主的间区都是恒定的,年年如此。因此它是常住之气。常住之气在于刻画这个周期内阶段性恒定的气运变化。每个阶段内既然有一个恒定性的气,就必然有一个变动的气,这个变动的气就是客气。这个变动的客气是由司天、在泉决定的。

客气的推算有两条原则

(1)客气的排列是以三阴三阳的次第为序,首尾相接如环无端,即:一阴(厥阴)、二阴(少阴)、三阴(太阴)、一阳(少阳)、二阳(阳明)、三阳(太阳)。阴后接阳,阳后接阴,所以说如环无端。

(2)每年的第三个客气或者说第三步客气,始终都与司天相同。每年的第六个客气或者说终之客气,始终都与在泉相同。

据上所述,首先根据纪年干支确定司天、在泉。同时等于确定了客气的第三气与第六气,然后再顺推或逆推便可知道这一年的客气变化。

如2006年为丙戌年地支为戌,辰戌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因此,2006年第三个客气就是太阳寒水,第六个客气就是太阴湿土。若从三之客气逆推则第二个客气便是二阳(阳明燥金),第一个客气就是一阳(少阳相火)。从第三个客气顺推则第四客气为一阴(厥阴风木),第五客气就是二阴(少阴君火)。因而2012年的六步客气就是:初之气少阳相火(一阳),二之气阳明燥金(二阳),三之气太阳寒水(三阳),四之气厥阴风木(一阴),五之气少阴君火(二阴),六之气太阴湿土(三阴)。

7.推算2012年的运气

根据《黄帝内经》推算,从2012年1月下旬至2013年1月下旬,是为壬辰年的气运周期。壬辰年为木运太过之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大体是上半年偏寒,下半年多雨,全年气候以寒湿为主,而且气运会先时而至,比正常的节气变化来得早些。

初之气:从大寒至春分前(1月中下旬至3月中下旬),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少阳相火。“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是一个暖和的初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们易感疫病,是瘟病多发之时。

二之气:从春分至小满前(3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主气是少阴君火,客气是阳明燥金。“大凉反至”,恰逢停止供暖,导致热郁于内而难发散,气候反寒,可能多发风寒感冒咳嗽。

三之气:从小满至大暑前(5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主气是少阳相火,客气是太阳寒水。正是司天之气起主要影响的时期,天气该热而不热,寒气笼罩,开始降雨,易因内郁热外受寒而得病。

四之气:从大暑至秋分前(7月中下旬至9月中下旬),主气是太阴湿土,客气厥阴风木,“风湿交争,风化为雨”,易多发湿气困脾,影响消化。

五之气:从秋分至小雪前(9月中下旬至11月中下旬),主气是阳明燥金,客气是少阴君火,“阳复化,草乃长……民乃舒”,少发疾病。

六之气:从小雪至大寒前(11月中下旬至2013年1月中下旬),主气是太阳寒水,客气是太阴湿土。“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寒风以至”,是一个又湿又冷、风大扬沙的冬季。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发布于 2024-12-17 16:19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