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里的这些故事,看懂两个就够你用一生了

中国有这样一部“奇书”:

朱元璋、康熙、乾隆……都对其情有独钟,还被梁启超称为“历代皇帝教科书”

毛润之更是读它入迷,坦言读有“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就连生命的最后时光都选它相伴;

它曾多次登上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榜前10名,在各大电商平台,销量也居高不下

读完的人纷纷评论:

“这就是中国版《权利的游戏》!权谋、游说、离间、戏剧性……但比权游更浩荡!”

“帝王从中习得为君、治国、从政之道,而今人读出做人、做事的原则与智慧,人生更透彻。”

这本书就是与《史记》并称为“史学双壁”的《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权威、最重要的编年史。

可资治通鉴,究竟讲了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读这么一套晦涩的《通鉴》呢?

与史记不同,资治通鉴是史学家司马光,专门写给后人借鉴和应用的史书。

司马光和他的助手用了19年的时间才完成。详细讲述讲述了战国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国家民生的兴衰历史。

同时又分析历史人物的品德善恶,管理政策得失,总结经验。

所以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都出自于它。

作家张佳玮在知乎上回答了一读这套书的意义。他说:读《史记》多了,人会热血沸腾;读《通鉴》多了,会考虑做大事前......先学一点逻辑思辨



帝王将相、名儒学者
无一不读《资治通鉴》



与历朝史书为帝王家著史不同,《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著作此书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个“治”字,不仅包含治国之道,也包含了治家、治身之道
 
发布于 2022-06-30 07:49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