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道家奇文,讲述了宇宙从无到有的真实状态,暗含生命真正的意义!

你有没有想过,这个世界最真实的状态到底是什么?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一切,到底是从何而来?

面对这些虚幻而又飘渺的问题,先秦时期的老子创造了一个叫做道的概念,从而将整个宇宙时空全部包罗在内。

可是面对比整个世界还要深邃玄妙的大道,人生似乎显得愈发渺小了起来,所以在这种对比之下,人们时常会感受到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以及深深的无助和恐惧。

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就是——生命的意义。

提起生命的意义,总是会给人一种又爱又恨的感觉,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但与此同时,我们又时常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意义。

毕竟从长远角度来看,世界上任何存在的东西,最后都会归于虚无,甚至包括我们人类的文明。

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苦苦追寻的意义,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此一来,我们的人生似乎就陷入了一个无解的循环。

而要想解开这个看似无解的循环,我们还是要从当下所面临的现实进行突破。

一、人生的意义

我听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障碍,就是不了解自身生命的本质。

而人们之所以无法了解自己的生命,则是因为被各种各样的需求蒙蔽了心灵。譬如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自尊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五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依次排列,处在最顶层的,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

可问题是所谓的自我实现,究竟是要实现什么呢?或者说我们拼尽全力的活着,到最后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就像有很多冠军,年纪轻轻就创下了纪录,拿到了一个又一个奖牌,可问题是当他们达到了自己人生最巅峰的时候,也正是他们彻底失去人生目标的时候。

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以后,他已经是要名声有名声,要财富有财富,普通人终其一生所追求的顶点也不过如此。

用这些人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感觉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拼尽全力的去追求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显然已经达到了马斯洛需求的最顶层,想要再往上一步,似乎已经无路可走。

但事实上,这种状态恰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一个临界点,如果能够迈过这一步,就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反之就会对整个世界产生一种深深的厌倦和迷茫。

而能够让人彻底摆脱这种厌倦和迷茫的唯一路径,就是重新树立生命的意义。

这种生命意义上的重塑,并不同于马斯洛需求当中那种层次性的提升,而是一种维度性的突破。

这就好比你从一个单调二维平面游戏当中,一下子切换到了制作精良的3D游戏世界,而这也就等于重新定义了你所面临的一切。

或者说我们的人生迟早都要经历一个破而后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亲手打碎自己原有的世界观,破除笼罩在自身生命上的那一层桎梏。

就如同古人所说的那样,灭掉凡心,然后才能生出道心,这是一种灵魂层次的涅槃,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新生。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自己产生这种生命层次的突破呢?

这还要从一篇先秦时代的道家古文开始说起。

二、道家《恒先经》

《恒先》是1994年发现的一篇首尾完整的战国道家古佚书。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因第3简简背写有“恒先”之标题,故名。是一篇勾勒宇宙生成序列的道家唯物哲学名篇 。

《恒先》具有明显的道家思想倾向,但其倾向和《老子》、《庄子》、《鶡冠子》、《淮南子》、《文子》、《列子》、《黄帝四经•道原》、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既相关又不同,为早期道家思想研究提供了珍贵材料。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恒先》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主要论述宇宙生成论,下半部分主要论述政治哲学,同时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即上半部分的宇宙生成论是下半部分政治哲学的根据。

而在这两部分内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恒先》“自生自作”的观点,它通过论述宇宙生成论中的“自生”,最后导出“自为”之政治哲学的合理性。如果把视野扩展到与“自生”相关的各种表现方法,扩展到“自然”的问题,那就可以发现,“自生”决非孤立的现象,相当多具有道家倾向的文献,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全方位地、极其详尽地讨论过和“自生”、“自为”、“自化”等相关的问题。

从生成论角度讲,“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并不是被故意“生”出来的。从政治论角度讲,“自生”指的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必然“自为”,所以最高的政治一定是“无为”。

《恒先经》原文

恒先无有,朴、清、虚。朴,大朴;清,太清;虚,太虚。自厌不自牣,“域”作。有“域”焉有“气”,有“气”焉有“有”,有“有”焉有“始”,有“始”焉有“往者”。未有天地,未有作行、出生,虚清为一,若寂水,梦梦清同,而未或明、未或滋生。气是自生,恒莫生气。气是自生自作。恒气之生,不独有与也,“域”恒焉,生“域”者同焉。混混不宁,求其所生。异生异,归生归,违生非,非生违,依生依,求欲自复,复生之。“

生”行,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信神哉,云云相生,信盈天地。同出而异性,因生其所欲。业业天地,纷纷而复其所欲;明明天行,唯复以不废,知几而亡思不天。“有”出於“域”,“生”出於“有”,“音”出於“生”,“言”出於“音”,“名”出於“言”,“事”出於“名”。“域”非“域”,无谓“域”;“有”非“有”,无谓“有”;“生”非“生”,无谓“生”;“音”非“音”,无谓“音”;“言”非“言”,无谓“言”;“名”非“名”,无谓“名”;“事”非“事”,无谓“事”,详宜利主。

采物出於作,作焉有事,不作无事。与天之事,自作为事,用以不可赓也。凡多采物,先树有善,有治无乱。有人焉有不善,乱出於人。先有中,焉有外。先有小,焉有大。先有柔,焉有刚。先有圆,焉有方。先有晦,焉有明。先有短,焉有长。天道既裁,唯一以犹一,唯复以犹复。恒气之生,因言、名先。

诸“有”,殆亡言之後者,校比焉举天下之名所属,习以不可改也。举天下之作,强诸果,天下之大作,其冥蒙不自若作,庸有果与不果?两者不废,举天下之为也,无舍也,无与也,而能自为也。举天下之生,同也,其事无不复。

天下之作也,无许极,无非其所。举天下之作也,无不得其极而果遂,庸或得之,庸或失之?举天下之名无有废者,与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庸有求而不虑?

一个人如果想要重新定义自己的生命,那么首先就必须得了解生命的根源,而要想了解生命的根源,自然就离不开一个叫做道的概念。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道这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

就像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也就是说在老子的理念当中,道只是一个名称,就好比父母给我们取的名字一样,他只是一个人的代号,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实质,更无完整法描述关于这一个人的所有信息。

那么对于道这个概念来说也是一样,老子只是告诉我们,他把这种事物称之为道,但却没有彻底说明白,先天地而生的大道,究竟是如何化生了天地万物。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自从先秦以来,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文人学士,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阐述对于道的认知。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篇叫做恒先的古文,被人们从一座先秦古墓中挖了出来,才终于弥补了老子学说的空白部分。

这篇古文在一开始,就给我们描述了一种叫做恒先的状态。

这里所说的恒,其原本意思是指万物运行发展的规则,而恒先的含义,则是指规则出现之前,或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衍生万物之前。

正如文中所说:恒先无有,朴,静,虚。

这句话中所说的,朴,就是指最基础的状态,而静,就是指没有任何波动,至于虚,则是指不存在任何事物。

那么这三个字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在万物出现之前,整个世界都处在一种什么都没有的原始状态。

可既然什么都没有,那万物又是从何而来呢?宇宙又是因何而生呢?

想要解开这个疑惑,我们还得接着往下看:

恒先生出了空域,空域生出了元气,元气演化出实质,实质演化成形体,于是也就有了万物,有了天地。

这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从最基础的空域当中演变而来,而所谓的空域,就是时空背景的载体。

元气所能覆盖的地方就有时空了的概念,而还未曾诞生出元气的地方,就是原始的空域。

在这里我们可以打一个假设,空域就是一潭寂静无波的死水,那么所谓的元气,就相当于处在运动状态下的水流。

也就是说空域的运动形成了元气,而元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又进一步演变出了我们所说的物质和形体,但是说到这里,这又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原始的空域为什么会产生运动。

毕竟在我们所认知的范围当中,水的运动是因为受到了地心引力,或者各种外在条件的促使,然后才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名流暗流,或者波纹浪花。

可是作为先天地而生的空域,又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在推动着它的运行和变化呢?难道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着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造物者吗?

《恒先经》译文

道先无有,它以“朴、静、虚”的形式存在着,这种“朴、静、虚”不是一般的“朴、静、虚”,而是“大朴、大静、大虚”。

大道安然自足,但从不自我设限,所以自然而然便有空域兴起。有空域于是有元气,有元气于是有实在,有实在于是有太始,有太始于是有往复。未有天地之前,不存在作行和创生,虚清为一,静若死水,朦朦胧胧,混沌为一,而未有光明和创生。气是自生,非道所生。气是自作,非道所为。

但它们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这是因为空域属于大道,大道创生了空域。大道恍兮惚兮,探求其创生机制,就像好奇引起好奇,恐惧引起恐惧,怨恨引起怨恨,悲痛引起悲痛,依赖引起依赖一样,总是欲求自复,通过自复创造一切。阴阳相推,万物并生,浊气生地,清气生天。气真是神妙莫测啊!阴阳二气氤氲相生,万物就充盈于茫茫天地之间。

这些万物同源而异性,率性而为,各从其欲。朗朗乾坤,昭昭天道,只有万物各复其性各得其所,才能万古长存;知道了这种玄妙的道理而不知道思考的,怎么能合于天道、通于神明呢?实在出自空域,万物出自实在,声音出自万物,语言出自声音,名称出自语言,万事出自名称。

域不是域,就不要称之为域;有不是有,就不要称之为有;生不是生,就不要称之为生;音不是音,就不要称之为音;言不是言,就不要称之为言;名不是名,就不要称之为名;事不是事,就不要称之为事。礼义制度当以利国利民为主旨,而繁文缛节都是出于无事生非,无事生非则会事务不断,而无为而治就能天下平安。

这是因为全全天下的万事万物,都在自为自化,管理者只可因循而为而不能妄自变更。那些崇尚繁文缛节的,都认为要先树榜样,才能有治无乱。可是不承想只要有人就有不善,而祸乱正是人为造作的结果。先有中,才能有外。先有小,才能有大。

先有柔,才能有刚。先有圆,才能有方。先有晦,才能有明。先有短,才能有长。天道既明,只有万物一体,各复其性。恒气所生,总是言为名先,而实在,只有有了名称之后才能对比分析。举凡天下之名,只要习以为常,就不可随便更改;举凡天下之事,只有强者才能获得成功。

举凡天下之大作,其恍兮惚兮不如自作,不管有没有结果,两者都不可废弃。举凡天下之为也,不是施舍的,也不是赐予的,只能是自为自化的。举凡天下之物,都是浑然一体,各复其性各得其所的。

天下一切事物,没有逆道而行的,因而都各得其所。天下一切事物,无不自得其道而成就自身,岂有或得或失之理?举凡全天下的名没有作废的,都是赐予天下之明王、明君、明士的,岂有盲目追求而不深思熟虑之理?

三、源于自性

在过去的几百乃至几千年里,无论是形而下的物理学研究,还是形而上的哲学和玄学层次,人们其实都在研究一个终极问题,那就是宇宙的第一动因。

而这也是每一个追寻生命真相的人,早晚都要面对的一道障碍。

同时也只有在破解了这一道难题之后,我们才能真正突破对于世界的原有认知,从而在另外一个维度重新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然而遗憾的是,整整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从未有人能够成功突破这道界限。

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恰恰是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实在过于简单,以至于人们都陷入了一种难以挣脱的思维盲区,最终忽略了自己原本就应该明白的事实。

而对于这个所谓的终极真相,在恒先这篇古文当中,却只用了短短一句话,便道出了其中的关键,叫做:自厌不自牣。

这句话中所说的厌,意思是指充足,而牣,则是指限制。

整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在原始的空域当中,本就包含了世上所能出现的一切,而与此同时,空域也从未限制世间万物的出现。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在表达两个字,叫做,自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依据自性而不断的演变,这就好比一颗种子,为什么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生长的自性。

而我们所在的宇宙之所以能够也变成今天这样,也同样是因为它原本就具有这种自性,比如《易经》当中也曾告诉我们:生生不息之谓易。

可见古人从远古时代就已经知道,这个世界的终极真相,就在于宇宙万物所拥有的自性当中。

没有刻意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本性的萌发和演变,而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之道。

所以站在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瞬间明白,原来人们苦苦思索的宇宙第一动因,以及生命的原始动力,其实从来都不是什么无法探知的秘密,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也就是源于自性的主动变化,或者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自化。

大道无为,万物自化,这就是世界最真实的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你就会发现,我们真的没有必要把生命,局限在某个所谓的意义之上。

那些所谓的意义,只不过是我们用来认知生命本质的一种方式,而人生最终的目的,则是应该在无穷的大道空域当中,充分展现自性的变化。

换句话来讲,在人的一生当中,真正限制你的因素,从来都不是这个外在的世界,而是我们从来都不曾完整的认识到,深埋在灵魂深处的自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需要从某个方向上去寻找生命的根源,因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根源。

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所说:世间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无穷无尽的自化之中,向前找不到它的开始,向后找不到它的结束。

既然没有所谓的起点和终点,那么自然也就没有真正的根源和终极。或者说我们从来都没有离开过,真正的根源和终极。

现在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最初的问题,人们之所以会在思考宇宙大道的时候,感受到那种深深的迷茫与无助,甚至是恐惧。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从整个世界当中割裂了出来。

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无根浮萍一样,漂浮在无尽的宇宙时空当中。

然而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我们本身就是大海当中的一滴水,是宇宙时空的一部分。

我们自己所恐惧的,所迷茫的,其实也并非对于这个世界的未知,而恰恰是对于自身的未知。(更多修行知识请关注修行科学公众号)

愿读此文者,皆开悟见性。

愿转此文者,皆圆满人生。

愿赞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随 喜 打 赏

- The End -

修行科学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领域修行者与科学工作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luchen0209@163.com,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加微信领取无价修行资料

- 修行科学工作室 -

“修行科学”平台旨在传递修行智慧,探索生命科学真谛,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多维视角,诠释自然万物背后的奥秘,结合东方智慧与科学,来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定期推送修行智慧、前沿科学、修炼秘法易经风水法术、中医养生、人体科学等大量相关内容。

修行科学公众号

修行|科学|生命|智慧

发布于 2024-10-10 09:00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