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10大父教:父爱如山,父德如海


父爱如山,父爱不可缺少,也不容易被替代。


父爱充裕的孩子,男孩的性格踏实稳定,女孩的性格热情开朗。


父德如海,父亲的品德有多高尚,孩子的格局就有多大。


古人说,“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亲的德行与智慧,是给孩子最好的资产。


01.家之信仰


家是中国人真正的信仰,传统家训的核心内容是教子与治家。


父教,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对家的信仰,给孩子安全与温暖。


古代的父教虽然以“严”为主,但是“严”并非冷淡、无情、不关注,父教还要有“慈”,《大学》里说,“为人父止于慈”。


父亲这个角色,对于家庭的意义,绝不仅仅是赚钱养家而已,对孩子来说,父亲是人生价值观的传承者,是学习的榜样。


过去有一句话,“名父之子多败德”,这是因为成功人士要忙于事业,无暇耐心教育孩子。


父亲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没有非去不可的饭局,只有瞬间长大的娃儿;钱可以慢慢挣,孩子的教育却不是只靠金钱就能换来的。


富可敌国的李嘉诚,一开始就在家里立下规矩:无论工作多忙,每个星期一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饭。


这就是给孩子做出表率,家是信仰,家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一起吃饭是很必要的。


02.首要做人


父教,首先是教孩子做人。做人不行,一切都谈不上;会做人了,自然就能做事。


清代郑板桥,52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当然是非常疼爱,但是他认为要正确地爱,不能溺爱,也就是爱之以“道”。


这个“道”是什么呢?郑板桥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当今那些只关注孩子能否上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的父亲,不妨听听蔡元培的一句话,“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03.吃苦耐劳


抗日名将傅作义,从小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早年是依靠背人渡河来挣钱。 


傅作义在陆军中学读书时,有一年因为不注意节省,花完了生活费,只好向同学借了20两银子。


放寒假回家,傅作义对父亲说了借钱的事,父亲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把他带到黄河边,父子二人脱掉衣服跳入冰冷的河水。


傅作义冻得瑟瑟发抖,父亲漫不经心地说:“从这里背一个人到对岸,能挣两枚铜钱,我给你的学费和生活费,就是这样一点点积攒来的。”  


傅作义顿时羞愧难当。返回学校时,父亲给了他足够的学费和生活费,又另外给他20两银子还债。 


尽管傅作义后来青云直上,但是一生崇尚简朴,人称“布衣将军”。 

发布于 2022-06-19 07:11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