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第17章|大德行之人,必然有四得(全文密解解析)

《中庸》第十七章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

《中庸》第十七章

原文: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注释:

宗庙飨(xiǎng)之:宗庙,古时候天子、诸侯祭祀先祖的地方。飨,祭祀。之,代指舜帝。子孙保之:子孙后代保持不断,人丁旺盛。这里的子孙指的是舜帝的后代子孙。大德:大的德行。材:资质,本性。笃:深厚,此处指厚待的意思。栽者培之:栽植,培养。倾者覆之:倾倒,倾覆。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引自《诗经·大雅·假乐》篇。嘉乐,今本《诗经》里作“假乐”。“假”通“嘉”,意思为美善。宪宪,今本《诗经》里作“显显”,显明兴盛的样子。令德,美好的德行。宜民宜人,既有益于百姓,又有益于身在上位的官家。受命:指受天命为天子。

译文:

孔子说:“舜帝应该算得上是大孝之人了吧!他在德行方面是个圣人,在地位方面是尊贵的天子,在财富方面富有天下,人们在宗庙里恭恭敬敬地祭祀他,他的子子孙孙能够保持不断,福泽绵长。所以说,像舜这样有大德行的人,必然会得到他应得的至尊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丰厚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美好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健康和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世间万事万物,必然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分别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就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里说:‘高雅的君子,有着美好的德行,对百姓施以恩德,让人民安居乐业,同他一起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像这样的君子,上天也一定会保佑他,任用他,把重大的使命交给他。’所以,具有大德行的人必定会受到天命的眷顾,成为万民之主。”

舜其大孝,德为圣人

俗话说:“百德孝为先。”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孝德的传统,在那些先贤大师身上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而这些人都是影响中华文化数千年的最了不起的圣者,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奠基人,孔子对这些人的赞颂,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一个“孝”字上。在《中庸》一书中,孔子对舜这样赞颂说:“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中国儒家的传统,一直标榜“以孝治天下”。在我国古代文明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要把“孝”字当做金科玉律来对待,因为无论是内修外用,都离不开这个“孝”字。《中庸》的这一章中,就举出了舜帝的故事,以此作为儒家“以孝治天下”的证据。传说舜是黄帝的第八代孙,血统高贵,但是经过八代人的血脉传递,渐渐也就流落到民间,成为一介平民。舜帝早期的生活非常艰苦,他的父亲是个盲人,生母很早就去世了,继母经常跟父亲和弟弟联合起来欺负他,甚至三番五次要置他于死地。尽管家人对他如此恶劣,但是他从来没有改变过以德报怨的品性,所以成为了历史上大孝的典范。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最根本的原则,不孝之人是要遭天谴的。然而,尽管人人都要对祖上尽孝心,但尽孝还是有大小之分的。对一般人来说,对自己的长辈很孝顺,平时很恭顺父母,对父母的供养也都做得很不错,这就算是尽孝了。然而这只是普通人的小孝,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孝。

那么,什么样的孝才是真正的大孝呢?那就是像古代帝王舜一样的孝,才称之为大孝。孔子赞美他说“舜也大孝也与”,就是想要表明舜帝为孝要高于平常之人。舜帝的孝和别人是不一样的,他是大孝,是孝之大者。正如文中所说:“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舜帝大孝的具体内容。儒家的孝顺也是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所谓的“非德不足以显亲,非贵不足以尊亲,非富不足以养亲”。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孝子,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你是一个非常有德行的人,那么你的父母、亲人都能因为你的德行而扬名天下。

我们经常听人们说这样的话:“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多了不起、多有出息!这都是因为人家的家教好,才培养出这么好的儿子来!”表面上在赞美孩子,其实也是在夸奖其父母,父母因其子而得到了荣耀。此外,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只有这样才会受人尊敬,你的父母也才会因你而得到周围人的尊重。还有就是你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来供养父母,如果你自己都是一个乞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父母又怎么能过上好日子呢?这样就连最基本的孝顺也做不到了,那就更谈不上大孝了。

如果我们能向舜学习,能够像他一样做得很圆满,对上能够光宗耀祖,让列祖列宗都能受到你的香火供奉;对下能够遗泽子孙后代,让子子孙孙都能够享受你的福泽荫护,这样的话就很了不起,就堪称为世间的大孝。虽然不敢说“德为圣人”,但有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人们无疑会对之心存敬佩。

《中庸》此篇中赞颂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舜帝之所以成为历代推崇的圣人,就是因为他的大德大孝,让他的父母长辈获得荣耀,并彰显于人世间;舜帝尊为天子,地位高贵,天子的父母当然更能受到足够的尊敬;而作为天子,富有于四海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舜帝当然是达到了“德以显亲,贵为尊亲,富以养亲”的大孝标准。另外,孔子还赞美他使“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列祖列宗都因为他而享受世世代代的香火供奉;而后辈之人的福泽也积累得很深厚,家业也可以代代相传,子子孙孙的口粮也得以保障。如此看来,舜之为孝,真可以称得上“德为圣人”!

(1)至圣孔子福泽后世——中庸做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他又创办私学,招收并教育弟子。他教学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被汇集编纂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至今仍然是人们了解儒家文化、孔子思想的必读内容。

孔子幼年时聪敏好学,20岁时学识已经十分渊博。后来,他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问更为精深。他30岁时已经颇有名气,打算走仕途,他渴望诸侯、国君能够推行仁政,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为此他积极奔走,周游列国,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推行自己的学说,然而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在仕途上始终不能如意。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他开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在教学方式上,实行因材施教的方针,从而培养了无数的杰出门生。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其中更有十位是孔子得意门生,也是历史上彪炳千秋之人。这十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各有一定的造诣。其中德行方面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言语方面有宰我、子贡两人;政事方面有冉有、季路两人;文学方面有子游、子夏两人。这些弟子进一步推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死后,他的思想得以传承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学说之一,与法家思想并驾齐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重用六国人才,因孔子九代孙孔鲋精通六艺,被秦始皇召封为鲁之文通君。后来,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儒学黯淡一时。

汉朝开国后,由于前几代君王均奉行“无为而治”,老庄思想盛极一时。儒家思想虽然在这一段时期有所发展,但仍未能得到统治者的青睐。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接受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使得儒学成为国学,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

当儒学成为王朝统治百姓的正统思想,孔子也被历代统治者抬升到“圣人”的地步,加封不断。汉平帝元始元年(1年),孔子被封谥“褒成宣尼公”,至唐朝则被尊为“先圣”“太师”,武则天封为“隆道公”,宋仁宗时封为“衍圣公”,西夏仁宗尊孔子为“文宣帝”,即使在蒙古统治的元代,也被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世宗则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孔子后裔同样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眷顾和优待。虽然朝代变迁,但孔氏后人的地位始终没有受到影响。汉元帝时,孔子的十三代孙孔霸被封为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并赐二百金,宅一区,户籍迁往长安。成帝时由孔霸长子孔福袭封关内侯。这是孔子后裔爵位世袭的开始。

到了宋朝,历经五代十六国的混乱,宋朝统治者深感稳定政局的重要,进一步尊崇孔子,宣扬儒家思想。宋仁宗年间,册封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为衍圣公,并在曲阜为其兴建了规模宏大的衍圣公府,衍圣公府一般称为孔府。自此以后,孔子后裔世袭衍圣公,前后沿续了八百多年。

孔子在《中庸》里这样赞叹舜:“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孔子本人正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他的德行受到世人的景仰,人们建立各种祠庙祭祀他,孔庙遍布天下,享受世世代代的香火供奉。他福泽绵长,荣光照耀后世,家业代代相传,后代子孙们也得享荣耀。

(2)周文王仁义得天下——中庸政道

周文王,姬姓,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被封为西伯侯,是商朝西部诸侯国的君主。姬昌在位50年,广施仁义,壮大国力,为灭商大业做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随后,太子发继位,是为武王,子承父志,终于灭掉商朝。周人感念姬昌恩德,谥其为“文王”。

姬昌执政后,用心治理自己的封地。那个时候,周的封地在岐山一带,由于地处西部边陲,故又称为西岐。姬昌在治岐期间,对内奉行德治,推行仁政之道,采取了很多有益于苍生社稷的措施。他鼓励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自行耕种,所收获的粮食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商纣时期法制严苛,往往丈夫犯罪,妻子连坐,姬昌经过深思熟虑,依然废除了这种不人道的法律。姬昌的这些政策,合乎历史发展要求,顺乎天道人情,农民家有余粮,劳动积极性增加,西周积粟极为充盈。

身为一方诸侯,掌管百里之地,姬昌深切地明白,只有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起到表率作用,百姓才能服膺,国家才会民风淳朴,百姓才能安定祥和。所以,在位期间,他积极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尊敬老人,慈爱晚辈,爱护百姓,礼遇贤才。外部落的人才,以及从商王朝来投奔的贤士,络绎不绝,为了接待士人,姬昌常常连吃饭都没有空闲。对于这些人,姬昌按照其才能的高低分别加以任用。如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人先后归附。

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原本两人都是王世子,是继承国君的人选,后来因为互相谦让储君之位一事先后离开朝堂,在外隐居。听闻姬昌素有贤名,于是决定投奔姬昌。两人几经跋涉,终于到了周国。姬昌知道了两人的身份和来历,非常高兴,热情地招待他们。两人也就留在了周国。

姬昌不喜奢侈,鉴于商纣王贪图享受、荼毒百姓的暴行,他认为如果一国之君欲望太盛,贪好锦衣玉食的生活,贪好住在高大巍峨的房屋里、睡在华美柔软的榻上,不仅会消磨个人的意志,还会增加百姓的负担,也不利于教化百姓。所以,姬昌生活非常节俭,穿普通人的衣服,吃普通人的饭食,还到田间劳动,简直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姬昌兢兢业业治理自己的国家,国力日渐强大。

就在西周蓬勃发展之际,商朝的大臣崇侯虎听说姬昌推广德业、广招贤才的情况,认为他图谋不轨,就向商纣王报告说:“姬昌积累善行,推广德业,天下的诸侯都归向他,对您将是不利的。”商纣王听了起了戒心,就把姬昌招来,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并没有虚度时光,他潜心研究《周易》的原理,把《周易》的八卦增加到六十四卦,撰写了流传千古的《周易》。他的美德善行,令监牢里的人都对他非常信服、景仰。

姬昌被囚后,西周的人纷纷动员起来,想方设法营救姬昌。他们知道商纣王贪图享受,就把有莘氏的美女、骊戎的彩色骏马、有熊氏的三十六匹好马以及其他珍贵奇异的宝物敬献给纣王。商纣王收到礼物,非常高兴,说:“有了这么一个美女就足以让我释放姬昌了,更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好东西呢!”于是赦免了姬昌,并赐给他弓箭斧钺,授予他征讨邻近诸侯的权力。

姬昌经此一难,对商纣王的昏庸暴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意识到,商朝正在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西周理应肩负起替天行道、拯救万民的责任,于是积极积蓄国力,寻求灭商的机会。

姬昌广施仁义,结交诸侯,通过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赢得各方的广泛支持,以至于诸侯有了争议,都来找他作出公平裁决。

当时,虞(在今山西平陆县)、芮(在今陕西大荔县)两个诸侯国的人,因为争田之事,久久不能解决。

虞、芮两国之君说:“西伯昌是有德之人,让他来裁定吧。”于是他们一起来到周地,到了周边境,见到耕田的人相互礼让田界,民众中普遍存在着尊重长辈的习俗;进入周都邑,看见男女走路的互相让道,百姓安和没有纷争;进入周朝廷,看见周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

两国国君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自觉惭愧,互相讨论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所认为耻辱的事,我们还去干什么呢?去了也不过是自取羞辱罢了。”于是,虞、芮两国的人互相谦让,自行解决了矛盾,各自返回自己的国家。其他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西伯侯是德行高尚的人,应该成为整个天下的君主。”

诸侯一个个归心西周,姬昌也成为反对商纣几百个诸侯的盟主。当时,天下三分,周已占其二,商纣虽然仍是名义上的天子,但周文王却真正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可惜的是,姬昌没能等到亲自发动对商朝最后一战的那一天,就病死了。他的继承人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将他奠基的事业发扬光大,终于消灭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孔子说:“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周文王正是这样一个大德大圣之人,他推行仁义,使天下归心,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周文王也因此备受后世尊崇。

(3)以德立业的西门子——中庸商道

西门子创始于1847年。当时,维尔纳·冯·西门子制造出全球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始,从而开辟了自己事业的新天地。自那以后,西门子一直处于全球电气工程和电子领域的发展前沿。

至今,160多年过去了,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千变万化,很多知名的世界企业在变革的浪潮中被淘汰了,销声匿迹,西门子却始终屹立不倒,长盛不衰,其成功的秘诀在于他们秉持以德立业的观念。

自公司成立伊始,西门子就把商业道德视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认为“成功即最好的广告”,只要产品的质量上去了,生产出了结实、耐用、人性化的产品,民众喜欢使用,西门子的知名度也就打开了。产品更新换代很快,唯有商业道德是可持续的,是可以一而贯之直到永远的。西门子人相信: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商业同时也是最具道德的商业。

西门子严格要求各部门按照规定生产,不允许误差的存在,以次充好更不可能。公司自上而下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他们把自己的职业视为“天职”,认为自己是在为上帝服务,所以对工作得尽心尽力。在他们看来,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遵守企业道德、生产优质产品是与生俱来的义务。正是这种敬业的意识存在,使得西门子精益求精,生产、制造了很多优秀的产品。

西门子要求员工做事要符合道德规范,符合一切法规,开展业务时,要为自己的作为承担责任,绝不容忍任何人存在着任何不合规的行为。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西门子还积极鼓励自己的商业伙伴、供应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遵循同样高的道德标准,致力于负责任的行为。

记者询问西门子如何兼顾正义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平衡时,他这样说:“我们坚持有道德的商业,因为只有道德的才是可持续的。这当然对非洲大陆适用,同时在每个国家亦是如此,道德在全世界都通行。我的职业生涯中在不同国家担任经理人,我发现那些最为成功的商业同时也是最具道德的商业。”这番话恰是西门子重视商业道德的写照,也是西门子长胜不衰的诀窍。

中国虽然与德国文化背景不同,但对企业道德不渝的追求是相同的。至少在过去几千年里这样的。“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等信条,正是我国古代商人重德的反映。如战国时的范蠡、白圭、吕不韦等人,无不重视诚信,无不至诚奉守着商业道德。有些企业太过偏向了利益的追求,遗弃了对商业道德孜孜追求的精神,这种不正常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如果中国企业能够重拾并光大中华文化体系中的道德精神,“中国制造”会走得更远。

大德之人四必得

中庸思想要求我们要像古代圣贤那样去尽孝于长辈,这也是人之为人其良知的要求。如果我们能够效法先贤,做到了真正的那种大孝,就是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人生其他的追求也就随之而来了。也许,这些东西的到来出乎我们的意料,然而细想起来,也是我们尽孝施德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中庸》一书中给了我们极好的阐述:“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也就是说,那些能够真正做到大孝的人,一定是大圣大德之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他得到的社会回馈,他的名声都会随之而来。而他的人生寿命呢,也会比一般之人更为长久,我们经常听人们说“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这一句俗语就是从中庸思想中得来的。传说舜帝活到了一百一十岁,正印证了这一俗语。

孔子非常赞赏舜帝的德行,认为他是位真正伟大的圣人,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舜帝为人至孝。正是有了这份大孝的圣德,所以天下的百姓才都心甘情愿奉他为君,愿意做他的臣子。试想如果舜是一个不德不孝之人,人们还会那么拥戴他吗?所以,行孝之人,必有大福。

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自然也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那么天下都是自己的了,这样的福禄还不够厚重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候天下间所有的财富也都是他的了。然而,真正的明君不会把一切财富占为己有,而是时刻想着他的百姓。他十分懂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既然百姓们愿意奉己为君,那么理应使老百姓的生活过得美满幸福。

大度无私的人是受人们欢迎和敬重的,舜就是由于做到了这一点,才深得百姓的拥戴。有什么样的德行,也同样会有什么样的回报。舜帝让百姓们过上了富足和平的生活,百姓们自然对他感恩戴德,等他百年之后,就会为他建设庙宇,每年都来祭祀。这样,他的功德就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圣人孔子推崇孝道,而亚圣孟子也同样看重一个人的孝行。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别人的父母,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圣贤作为,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孝。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会赢得社会的赞赏,天下间所有人都会颂扬你的品行。在这里,孝之为孝,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个人良知问题,它已经大而化之,成为了一种社会良好风气的开端问题,也关系到个人的名声地位、人生成败,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孝心记在心中,展现在行动上。

那么,我们说“大德之人,必得其寿”,这又有什么依据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寿命长短其实和一个人的修行境界,和一个人的德行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些大孝大德之人,他们的心胸比一般人要开阔得多,不会因为生活中一点小事情而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为一些人生中的小小挫折而心烦意乱,所以,他们总会表现得十分平和,笑看人生百态,显现出一种波澜不惊的智慧与从容。另外,由于他们的品行高洁,有一颗热情的心去帮助别人,并以此为人生乐趣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而乐于帮助别人,救人于危难之间,也必然会有一份舒坦欣慰之感,这也无疑使得那些大德之人“必得其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古往今来那些圣贤之人,他们之所以青史留名,正是由于他们的大德与大孝。因此,我们一定要记住中庸思想要求我们做到的这一品行,努力向圣贤学习,向那些大德大孝之人靠近,因为大德之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1)郭子仪福禄寿全——中庸做人

在我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名臣大将、权倾朝野之士很多,可能够福禄寿全者则凤毛麟角。多少功高显赫之臣,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文种是一例,韩信是一例。而中唐名臣郭子仪生荣死哀,为历史上难得的福禄寿俱全之人,格外令人瞩目。

据《新唐书》载:郭子仪在朝做中书令二十多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在当时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在生活上,他终身富贵,子孙满堂,终年85岁,可谓是享尽了人间的天伦之乐。而他之所以能够福禄寿全,都与其良好的道德修养分不开。

首先,郭子仪忠于朝廷,能够坦然面对仕途中的种种不顺。史载,郭子仪曾经三次被朝廷剥夺兵权,冷置一旁。但可贵的是,他从来不因为个人的利益、前途而计较,始终以大局为重,忠心耿耿地为朝廷效力。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唐军60万人围攻相州安庆绪。由于监军鱼朝恩不懂兵法,诸将各自为战而遭到惨败,唐军损失极为严重。鱼朝恩一向忌妒郭子仪,便把相州失利的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在肃宗面前讲了不少坏活。唐肃宗不明是非,信以为真,便削了郭子仪的兵权,以李光弼代替郭子仪的职务。

4年后,唐代宗李豫即位,宠信宦官程元振。程元振乃奸佞小人,自以为有拥戴之功,专权用事。他忌妒宿将大臣,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在皇帝面前极力挑拨离间,于是又罢免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皇帝听信谗言,让郭子仪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致使这位国家柱石之臣在乱世中闲置甚久。即便如此,郭子仪也毫无怨言。

后来,郭子仪还多次遭到程元振、鱼朝恩等人的谗言诋毁,唐代宗也常听信他们,剥夺郭子仪的兵权。但郭子仪总是坦然承受,无怨无悔。他忠心谋国,淡然处世,虽然身处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最终得以保全。

其次,郭子仪光明磊落,待人宽厚。郭子仪身在朝堂,深知庙堂凶险,不亚于战场厮杀,所以,他在待人接物方面总是谦逊谨慎,从不与人起纷争。尽管先后遭受过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等几名当权太监的妒嫉与陷害,但郭子仪对他们始终坚持以诚相待。比如,大历二年(767年)12月,鱼朝恩暗中派人掘了郭子仪家的祖坟。当时的人们都很迷信,认为祖坟被挖之后,其后代必有祸端。后来,郭子仪班师回朝,才得知此事。他虽然没有证据,但心里却非常明白这件事事情是谁做的。

入朝之后,唐代宗率先提起此事,满朝文武都很担忧,生怕郭子仪因此闹出事端。出乎众人预料的是,郭子仪不仅没有闹事,而是向皇帝哭奏道:“陛下,臣长期领军在外,一生杀人如麻,手下将士挖掘别人祖坟的事情也是有的。如今我家祖坟被掘,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并非是人患所造成的啊!”代宗及群臣听后都钦佩不已。他们都知道,郭子仪之所以不追究,是因为他想的是朝廷大局,认为朝廷的安稳要比自家的私事更加重要。

后来,宦官鱼朝恩邀郭子仪一起游寺。有人担心鱼朝恩会在寺里设伏加害,劝郭子仪不要去。临行时,三百名将士披坚执锐,要随他同去。郭子仪说:“我是朝廷大臣,没有天子密诏,谁敢加害?如果是天子的命令,就更不能胡来了。”说着,就带着几个仆人去了。鱼朝恩见其轻车简从,很是惊讶,问道:“怎么只带几个人来?”郭子仪便把听到的种种流言讲了,鱼朝恩深受感动,哭着道:“郭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正是由于郭子仪胸怀坦荡,对人以诚相见,才能处处转祸为福。

再次,郭子仪通达识变,悟透世情。郭子仪功高位显,告老还乡后,皇帝赐造汾阳王府。郭子仪不放心,亲自拄着拐杖到工地监工,指点砌墙瓦工要垒坚固。瓦工说:“王爷,放心吧,我家祖孙三代不知盖了多少王府,只见过房屋更换主人,未听说那一栋房屋塌了的。”郭子仪听了这话,深以为然,就再也不来工地监工了。这并非是他消沉,而是变得通达了,对世情有了更深的体悟。

虽然身在高位,权力很大,但郭子仪却能返朴归真,每日淡泊处世,修身养性。他富而不骄,贵而不傲,保持平常人心态。置身于常人之中,待人之亲切随和,常令人不禁怀疑:眼前之人到底是曾经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代名将,还只是一个慈眉善目、每天以弄孙为乐的老人?在郭子仪的熏陶下,郭家的人多能做到待人谦和,不仗势欺人。有时,客人或下级来访时,郭子仪的夫人、爱女也不回避,还会给来客斟茶递水,就跟家中的仆人一样。

《中庸》告诉我们:“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圣大德之人必然会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也会获得美好的名声,得到的回馈也将是丰厚的。因为他品质高洁,活得坦荡,所以寿命也会比一般人更为长久。郭子仪,正是这样具有大德的人,能够正确对待坎坷逆境,忠心为国,宽以待人,诚以处事,所以他能够得其位,得其禄,得其名,得其寿,让后人仰慕不已。

(2)商汤以德立国国运长——中庸政道

商汤,子姓,名履,又称武王、武汤、成汤、天乙等,史称“汤有七名”。他原本是商部落首领,后来在伊尹等人的辅助下灭掉了暴虐无道的夏桀,建号为商,确立奴隶制国家。商汤以德立国,传之于后世,这也是商朝有国祚六百多年的原因。

夏王朝到了桀这一代,已经走到了尽头。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时暴虐无道,残害黎民,忠臣贤士也多遭到杀戮,并且贪图享受,奢侈无度,经常征发百姓,大兴土木,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百姓在严重的压迫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与夏桀不同,商部落首领汤精心治国,仁德待人,得到天下人的拥护,最终完成“以七十里之薄,兼桀之天下”。的历史使命。

商汤在位时,积极探寻治国之道。他礼贤下士,招揽各路人才。他任用贤能不拘一格,不管其身份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将其安置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譬如伊尹原本只是个厨子,在得知伊尹是个真正的大贤后,就任命他为右相,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在伊尹的辅佐下,他仁政爱民,布德施惠,重视商业,勤于政务,更加受到民众的拥护与爱戴,政令通行,国力强盛。

商汤的仁德有目共睹。当时,诸侯普遍有以人祭天的陋习,商汤考虑这种习俗不人道,就毅然废除了,而改用牲畜祭天。奴隶们得知这件事,对商汤感激涕零。商汤很重视农业生产,也深知百姓的疾苦。所以,他当政的几年里,曾经多次减免黎民赋税。百姓于是纷纷归附之。

商汤不但对百姓有仁德之心,对禽兽也有仁德之心。有一次,商汤带领手下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在一处郊外山林中,看见郊野四面都张着罗网,张网的农夫祝祷说:“求上天保佑,我的罗网已经挂好,希望从天上飞来的,从地上跑来的,从四方走来的,都落入我的罗网中来。”

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不可以竭泽而渔呀!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把林子里的鸟兽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于是,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祈祷完后,他对那个农夫和从人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众人听了这话都感叹汤是一个有德之君。这个故事在历史上称为“网开三面”,后演变成“网开一面”的成语。

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听到这件事,都说:“汤的仁德达到极点了,恩义施及禽兽。”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对诸侯也很仗义,每当邻国有灾害发生,就主动送粮救济,诸侯对汤更是感恩戴德。

商汤喜欢听人提意见,他鼓励大家说:“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可以知道国家治理得好与不好。”他认为自己信奉的是天的主张,对内抚育万民,对外征讨无道。邻近诸侯葛伯不顾祖上的优良传统,荒于祭祀,对民众暴虐无道,没好好治理国家。商汤多次劝谏葛伯,葛伯不听,他便发兵征讨之。他对葛伯说:“你们不能敬顺天命,我就要重重地惩罚你们,概不宽赦。”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灭夏时机成熟,商汤发起了大规模的灭夏战争,诸侯和四方人士蜂起响应。夏桀王暴政下的人民,更是如鱼盼水,翘首盼望商军的到来。商军兵锋所指,所向披靡。不久,夏朝灭亡,夏桀王和妃子妹喜后来被流放到南巢(今安徽巢县),不久就死在那里。

商汤顺天应人建立商朝后,注意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告诫大臣们“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要求众人“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相传,商汤建国后,天下曾经五年大旱,一滴雨都没有下,庄稼都长不出来,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祈雨,但是就是不下雨。商汤于是亲自祈雨,他命史官们在一座林木茂盛的山上,选了一个叫桑林(今荥阳市西北桑园村)的地方设了祭坛,然后率领众人祭祀求雨。但是祭祀之后也未见下雨,商汤就命史官占卜。

史官们占卜后说:“祭祀时除了要用牛羊做牺牲外,还要用人做祭品。”商汤听后,沉吟片刻说:“我祭祀占卜求雨,是为了人民,怎么可以加害我自己的子民呢,就让我做祭品祭天吧!”然后他剪断头发,剪掉指甲,把自己当成献给上天的供品,在桑林边上祈祷。商汤向上天告罪:“是不是我没有把政事办好?是不是我过分地役使了百姓?是不是我的宫廷过于奢华了?是不是我听信了女人的谗言?是不是我没有管理好官员的行贿受贿行为?是不是我没有察觉朝廷中的奸佞小人?”他责备自己,向上天祷告说:“我一人有罪,不能惩罚万民;万民有罪,都在我一人。不要以我一个人的无能,而使天帝鬼神伤害百姓的性命。”

商汤话音刚落,天上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大旱得以解除。人们都认为正是商汤的为民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天帝,才使得天降甘霖。商汤统治时期,国土越来越大,远近诸侯没有不来朝贡的。

商汤以德立国,给后世之孙立了好榜样。在他后辈中太甲、盘庚、武丁等人都是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商朝历经三十朝,国祚六百余年。而商汤以德立国的故事,却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

商汤是名副其实的大德之人,正是因为他的仁德、敬天爱民,所以他能够以七十里之地,率领众诸侯,灭亡夏朝,建立商朝,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坐拥天下,更在历史上享有盛名。

(3)UPS的成功之路——中庸商道

UPS快递(UPS Express)是美国人吉姆·凯西于1907年创办的一家全球性快递公司。2012年3月,UPS在成功收购欧洲快递巨头TNT后,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快递公司。

一般来说,快递业的门槛极低。无论是谁,只要有足够的递送人员和交通工具,就能创办一家快递公司,不需要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不需要聘请技术人员研发或是购买新的技术,只需套用别人的模式,便可正常地运转。对此,UPS的创始人吉姆·凯西曾说过:“任何人都能递送包裹,但只有我们能够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为此,UPS的投递员为客户提供了更快捷、更灵活、更可靠的服务,这一点从UPS创立至今从未改变过。

当我们回顾UPS的历史时,可以清晰地看到,UPS自从创立开始就一直进行着蜕变。它从美国西部的一个荒山小镇将业务扩展到了全世界,资产也从最初的几百美元发展到了现在的几百亿美元,其足迹更是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近八成的人口可以在48小时内接触到它的服务。

UPS的成功,与其创始人吉姆·凯西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创建UPS时,他就曾说过:“若想在与竞争者的竞争中取得上风,就应以建设性不满和持续改进为公司的宗旨,处理好每一件小事。”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UPS成立之初,由于资金短缺,很多时候吉姆·凯西都亲自上阵,充当起快递员的角色。一天,他在运送包裹的路上遇到了暴风雪,而接收包裹的客户则住在一座大山上。虽然他很努力地将车开到了山下,但由于大雪封住了山路,在走路都困难的情况下,自然无法再驾车前行了。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是原路返回并向客户解释因出现不可抗力(大雪封山),请求客户的谅解;二是想办法将包裹及时地送到客户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快递公司的递送人员都会选择第一项,但吉姆·凯西却不顾危险地选择了第二条,因为他不想失信于客户。此事过后,他还作了一条规定,即对于客户的包裹必须按时送到,否则就应退还客户的所有运费,此规定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UPS讲求诚信和效率,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而UPS的规模也随之扩大,并在众多竞争者中逐渐占据上风。正所谓树大招风,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在这些挑战者中,最著名的当属联邦快递公司。

在20世纪80年代初,联邦快递公司便利用航空公司,率先开通了隔夜快递服务。虽然这项服务的价格偏高,但还是有很多行业的客户都愿意使用这项全新的服务,如律师事务所、金融企业、投资集团等。不仅如此,为了给客户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联邦快递还利用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密集投放广告,使得其威望日盛,大有赶超UPS的势头。相比之下,UPS所提供的两日内快递服务,在价格上虽然比联邦快递的隔夜快递服务费用低七成,但仅靠其对服务的承诺及自身品牌的影响,已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了。

很快地,UPS便对自身的业务进行了调整,并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航空快递业务的打造上。1982年,UPS利用租来的几架旧波音飞机,在美国的24个城市中开通了隔夜到达服务。3年后,对于航空速递业务日渐成熟的UPS就已经成功开通了全美隔夜到达服务。1988年,UPS更进一步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开通了全球快递业务,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大众,并一一击败了前来挑战的个个竞争对手。

随着UPS的逐渐壮大,国内没有人敢再小瞧它了。不仅如此,UPS在进军全球市场的时候,其所表现出的耐心和执着也让不少竞争对手感到惊讶和佩服。如UPS在开拓欧洲市场的时候,为了全局的利益着想,UPS硬是在欧洲市场忍受了近20年的亏损,并最终击败了全球第二大快递公司——TNT,占领决定性的市场份额。到了2012年,UPS更是成功收购了TNT。

在进军欧洲市场的同时,UPS对亚洲市场也进行了积极的开发。在面对与美国本土文化完全迥异的地域,UPS并没有盲目地进取,而是靠着其诚信和效率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最终在整个亚洲成功布点并获得了显著的赢利。比如说UPS在1988年的时候便已进驻中国市场,但是由于文化与经营理念的差异,UPS一直都在很谨慎地拓展着自己的业务,以至于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UPS。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它才以赞助商的身份为广大民众所熟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它更是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认可。之后,它在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UPS的成功似乎应验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姜还是老的辣。无论是在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的时候,UPS并没有年轻人般的冲动和锋芒毕露,而是像一个成熟、睿智、淡定、讲诚信的老者一般,受到了无数人的敬重和信赖,最终坐上了快递市场的头把交椅。

《中庸》有言:“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UPS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不仅得到了社会认可,还获得了无可匹敌的市场份额,可谓是位、利、禄、寿全收。

因材而笃,栽培倾覆

孔子说:“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孔子这里是说,上天生养世间万事万物,必定会根据它们的天性去厚待它们,以便让它们都能够得到健全的发育与成长。然而,那些真正能够成材的,上天就会用心去培育,而那些注定不能成材的,上天就会把它淘汰掉。

孔子的这种思想,不由得让我们想起西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来,这要比它的提出早得多。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先贤的智慧是多么超凡。西方的这一生物进化理论,本意是说在自然生物界,生物之间相互竞争,能适应自然者才被选择存留下来。如今这一理论被普遍用于人类社会,而且也被人们所广泛认可,可见真理之为真理,似乎无论任何界域,其普适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然而,虽然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学说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生长、优胜劣汰的原因及其规律,对人类社会也有一定的普适性,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与之有些差别的。

也可以说,孔子是站在道德立场的人文角度思考这一问题,他想改良社会风气,认为人类社会有“善相感通”的同情心、“天良”而互助,团结以“保群”,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生物界。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也不同于自然法则和生命过程。自然界遵循“物竞”和“天择”的原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人类则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能够相亲相爱、互助互敬。正是由于这种天性,人类才不同于动物,社会才不同于自然,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才不同于进化论。

可以说,孔子说“栽者培之,倾者覆之”的深层用意,是在劝勉那些品行低下、不求上进的人加倍努力,不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他其实要强调的是只有一份耕耘,才会有一份收获。也就是说,要想不被社会淘汰,要想受到别人的尊重,获得人生的成功,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品行,向古代那些圣贤看齐,做一个大孝大德之人。同样,也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提高自己的德行与才能,才能够得到上天赐予的机遇,才能够成就功业,赢得世人的尊重和认可。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成才,想要不被世间诸多方面的竞争而“覆之”,就必须经历无数磨难,这也正是上天对你的一种考验。其目的是为了让你的人性更为完美,品行更为高尚,人格更为成熟,智慧更加丰盈。只有经历过了重重磨难,才能够担当得起上天降于自己头上的重任,才能够在以后的各种人事中从容应对。然而,更多的“小树”没有经历过风雨的考验,就很容易被一阵狂风、一场暴雨所击倒,也就是孔子所担心的“倾者覆之”。

人生也一样,正如西方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没有经历暴风雨洗礼的人生,不能算是完美的人生。”人生想要完美,就首先要经历“不完美”,成功总是从一次次失败中走出来的,冠军也一定是从一次次被击倒后站在领奖台上的。我们其实也能想象得到,没有“一番寒彻骨”,哪里会有“梅花扑鼻香”呢?所以,让我们也像高尔基那样勇敢地说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读《中庸》一书,我们一定要体会到孔子这句话的良苦用心和他对后人的劝勉之意,要努力做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一个拥有人生智慧的人,一个永远在进步、永远在完善自我的人,一个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的人。“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这八个字是圣贤对我们的谆谆告诫,我们一定要牢记心中。

(1)陶行知慧眼识才——中庸做人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近代的人民教育家、坚强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很重视国民教育,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的伟大事业之中,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陶行知幼年时,目睹中国山河破碎,列强瓜分日甚一日,社会动荡加剧,百姓困苦不堪,所以小小年纪就立下宏志:“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他求学期间,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最终成功考入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学习,获得了政治学硕士学位。后又径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系研究部,师从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专攻教育。他希望将来能够通过兴办教育事业,开发民智,培养人才,振兴中国。

1917年从美国留学回来后,陶行知毅然扛起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旗,既反对“沿袭陈法”的封建传统教育,又反对“仪型他国”的洋化教育。他和蔡元培等人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他白手起家,通过借贷、募捐等方式,先后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燕子矶幼稚园等学校。

1938年,陶行知和音乐家任光参观汉口临时保育院。在那里,他看到一名害癞痢头的难童正在指挥小孩们唱歌,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两人很感兴趣,任光当即教给了这名小孩一些音符和节拍的知识,并教孩子们唱他新谱的歌曲《高粱红了》的开头几句。随后便问:“谁能用谱把它记下来?”这个癞痢头难童举起手来,他准确地把刚唱的两句歌曲的旋律写在黑板上,两人又惊又喜,认为这个小孩非同凡响。回去后,陶行知对这个癞痢头小孩念念

发布于 2024-10-03 12:22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