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习俗--丧事礼俗

旧时称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六七十岁还属中老年),但体质逐年下降,病痛增多,死亡也就不可避免,这是自然规律。百岁之人也难例外,生生世世,代代相传。为了追思逝去的亲人,本地域也有许多规矩。

送终

病人临终前,家人都尽量不外出,并请人帮穿好寿衣,但不能先穿鞋(意先走来不及穿衣)。如一时不断气,要昼夜陪床(俗称陪夜)。临终时,亲人都要哭叫,并焚纸念佛,俗称烧开路银打发来请的鬼差。儿媳、女儿还要穿上孝衣,头戴白绵兜绕村哭一转,俗称开路。并把死者枕头扔到屋面上,让其自行腐烂。

转床

人死后,把尸体从病床上转抬到灵堂门板上,头南脚北面朝天摆放整齐,但必须等到最近的亲戚把一盘生塔饼(前几日备好米粉,临时请人做成的无馅粉饼,用铲刀掀平的),俗称转床塔饼。一盘熟糯米饭放在灵堂桌子上,才能把帐幔挂到尸体头部南面与灵桌隔开,并挂上死者遗像及幡与牌位,点燃桌上香烛,俗称转床。随后便在尸体脚后头点上油灯或蜡烛,称脚后火。据传说,不但能照亮天堂之路,而且来世冬天不觉脚寒冷,并不断添烧纸钱。

买水

由儿媳把一枚古铜钱抛入河中,并从桥口舀取一碗河水,放到门口户槛上。

戴孝

灵堂布置好后,儿媳们都要披麻戴孝。儿孙辈不但麻孝帽有别,而且白布长度不同,儿子要穿麻鞋,腰中栓草绳,孙子辈鞋上只钉一块麻白布,而玄孙却要戴红布,曾玄孙戴绿布,媳妇旧时还用两片长黄麻打成一个活八节,别戴在发髻上,一头拖到背后地上。此孝服一直穿到三朝出材(出殡送葬),但不能到人家屋里去。如有事必须脱装前往。此后逢七羹饭是必穿,直到除灵烧幡后不用。其他亲属友邻也按辈分远近分别戴孝。

报丧

等左邻右舍及小弟兄到齐灵堂后,就开始按先后顺序向至亲及各亲属友邻报丧。用一小块麻布或棉白布,一小块红布作为信物,据说把信物要放在被报丧人家的水缸面板上。亲戚家会马上烧好四个甜蛋汤请报丧人吃,以示客气,帮报丧人消晦气。

旧时,大户人家有自己的祖宗祠堂或家堂。平民百姓的"生、死"大事则属庙宇,因此在相当地域范围必有一座庙宇,称为社庙。凡是老人亡故,须先到社庙去报,庙里的和尚会把辖区内死亡者的年月时辰记录在案。每逢清明、七月半、冬至,和尚会把你家已亡先祖的名单写在黄纸上,放入黄封袋送到每户,叫做送"节关"。而户主则送给和尚少量的香火钱或棉兜等物品。社庙,就是农民大家的宗祠。和尚送"节关"的习俗大约延续到"文化大革命"之前。

哭灵

俗规灵堂上不能长时间无哭声,每当有人来吊唁祭拜时,门口总有人向内通知叫哭。如无哭声祭拜,对来人视为不敬,或不利,故来人祭拜时,总有哭声或哀乐。女儿闻丧来时,必身穿白衣白裙,一路哭诉而来,俗称开路,俗规要哭过三条桥、几座庙。

哭灵也是女人们展示自己才华的一个方面。她们分别轮流哭诉,在哭诉中称颂着死者生平对自己的照顾、关爱和帮助,及其正直为人、勤劳简朴的人生。同时,也哭诉自己人生中受到的委屈、挫折和不公。也有哭诉婆媳间的矛盾、姑嫂间的不睦,也有哭诉相互称赞、谦让、帮助、照顾之情等。

特别是在大殓之夜,在为死者拉护胸绵兜时,更是达到高潮,怀着对死者的无限怀念及崇敬心情,两个女人哭诉十二只绵兜歌,引得人们围观,有跟着伤心流泪者,此俗现很少流传。

豆腐饭

旧时死人摆豆腐饭,基本无份子(礼金)收入,亲邻友属来吊唁顶多一盘生塔饼(塔饼要当天烧熟,不能过夜,最好让人们抢吃完,只要留少量回盘即可)、一盘糯米饭,一刀黄纸。至亲的飨酒也量少质不丰。一般友邻只一刀黄纸祭拜。故豆腐饭也很简陋,六碗至八碗菜,大都用水豆腐,甚至有用豆腐花的。荤菜也只有一碗几片盐沾肉,一碗几条燥煎小鱼。当然也视家庭财力大小而定,一般只有出枢前天晚饭才开斋,出材当天午饭略有荤菜,并无酒水。不管是否亲邻友属,只要到灵堂祭拜,即有人指点就餐,菜肴特丰。如油豆腐、辣黄豆、香菇、木耳等七荤一素的盛宴,大鱼大肉随便吃,七天时间从早到晚就是发桌收桌,出殡时还用大迎船送葬。

佛事、道场

一般人家都由女婿请和尚拜忏念经,也有其他至亲送请的。如道士忏,师姑忏等。经济较困难的户,也要请一个和尚念经,俗称一个和尚笃笃经。在五七或除灵、烧幡时也要拜忏念经。本家还要请和尚放焰口,并在全自然村焚烧纸钱,和尚出巡转佛、撤佛米。祭奠其他野鬼游魂。

看风水

俗规凡死者棺材(现骨灰盒)都要放在风水先生看过风水的预定地块的预定方位上。一般都在人死后第二天即请先生定地定方位。旧时因无钱不请风水先生定方位,也有人拿着本家大门栓到预想地块上,以抛门栓落地为方位的,门栓落地是啥方位,棺材就放啥方位。因不这样做,如今后村上出了什么不吉利的事情,特别是伤痛病人,都要怪棺材摆放位置不好,认为摆上了七煞(俗有实要发,摆七煞的说法)。有的是碰巧,即使有风水先生定方位,但村子大,老年病人多,也有连续死亡七八个的。

跪拜

人死三天后,一定要出材(出殡)。特殊情况下,有放五天至七天的(如遇年三十等,或家中有婚庆等)。出材前所有亲邻友属要作最后的跪拜,示意辞行。先从远亲友邻开始,后到儿孙跪地匍匐绕棺材一周结束。当死者同辈跪拜时,其守灵儿孙一定要回拜,以示谢意。当儿孙跪拜时,灵桌后面的帐幔已经收起。盖着生者棉被和帐子的棺材已经调头。跪拜中药典酒,即一杯酒一块熟塔饼,一块豆腐干,各放在一只小碗中,旁边有人主持仪式,从一边放到跪拜者手中,转到另一边,拜完后,匍伏到堂前道场上,跪成亲族送葬横队。

出材(出殡)

棺材起抬时,儿子要敲一下左后的棺材面板钉(俗称子孙钉),并拍一下棺材面板盖,以示动身走了。先前在盛殓时,儿子要捧死者的头,孙子要捧脚,平稳的把尸体放到棺材中(现行火葬,也用纸棺完成此仪式)。并另有专门盛殓人帮助放平,整理好寿衣,盖好面板。起抬时,儿子擎着幡,捧着灵牌,孙子背着外婆家送来的笼头,媳妇头戴三角麻帽,双手捧着饭淘箩,里面是一棵带根待种的万年青草,一把新竹筷,女儿也头戴三角麻帽,不过有一小块绿布钉着。女婿,嫡亲侄儿、女及外甥等都要戴麻风凉帽及白棉兜,身穿白长衫及白衣白裙。其他亲戚小辈也各有孝服,鞋幔,棺材出门时要脚部先出,不能头部先出,否则主人会不快,被认为是倒拖出去,今后家中不吉利。抬棺材的小弟兄都会穿上死者女儿家送来的新草鞋(现大都是新解放胶鞋)。棺材抬到预定地点放好后,送葬队伍要绕棺材一周,祭拜后回程。同时把淘箩内的万年青与筷子留下。儿子要把盖棺材的棉被围在脖子上,孙子则头颈上围帐子(俗称长子长孙)。到家门口要跨越用草柴堆烧的三墩火堆,并喝糖汤,脱孝衣。

设灵台

棺材出门后,在家人员已经把一只鸡杀了淋血到门外,并打扫干净灵堂,把原灵桌移到堂屋后墙根。送葬回来后,把灵牌位、幡及遗像挂放到墙上、桌上。放上一副盅筷,点上白蜡烛或灯油一直到五七不灭,儿子从即日起要在此每天打铺睡觉,起码到二七,也有到五七的、半年、一年的,俗叫陪灵台。自父母亡故日起,儿子必须蓄发七七四十九天,此期间不能理发,剃胡须。

复坟

灵堂设置后,子女要拿着一盆复坟圆子,酒、豆腐干等,再次到死者棺材边,放好复坟团子等,祭拜一番,烧些纸头,并把万年青种在棺材头部方向地上,把筷也放在地上。圆子最好要抢吃完,俗说吃了复坟圆子不会发隔日子寒热。此俗称复坟,这天上午如不及时建坟,就要用稻草或芦席包扎一下。旧时贫困人家就这样一拖几年,或永远这样随风吹雨打,直至风化腐烂,一般人家会及时做坟、建飨庭(一种简易小房屋用砖瓦砌成)。

七羹饭

死后第7天为头七,这天要在灵桌上用菜肴、酒、饭祭奠。子女至亲都会来哭诉祭拜一番,并焚纸铂。这样每隔七天一祭奠,直到五七(三十五天),俗称做七羹饭。每个七羹饭都在同一个时间(中午或早上)的俗称早七,如第一个七羹饭在下午三四点做,以后逐渐往前提早,到五七早上八九点钟做羹饭,俗称节节高,祭奠时都穿原送葬时的孝服。

五七

死后三十五天是五七。传说五七死者已到了地府的望乡台,回望生前的故乡,已遥不可及,难以回来。故这天女婿要买来塾庭(有专人用纸糊成的手工艺品),在天不亮无人看见的时候,悄悄放到灵桌上,并把灵牌位放进去,同时在上午送来飨酒。死者生前吃素的,用素飨(香菇、木耳、豆干之类八碗菜),吃荤的即四荤四素或六荤二素,并进行祭拜,俗称开荤上塾庭。这样有摆放一年的,甚至几年的,视家庭财力而定,直至除灵烧幡(现基本随即除灵烧幡)。五七后,不再穿麻、白幔服,而要穿新的鞋子,子女原先穿的白鞋破损后,换穿蓝鞋子,其他非直系亲属一律穿蓝鞋子。

断七

世人亡故后第四十九天,即第七个七天,俗称断七。这天本家不开伙、生炊。连开水都是前天烧好的,早饭都吃冷食,中晚饭大都到亲戚家用餐。旧俗自家烟囱不能有炊烟,使死者阴魂不见烟囱,断绝还阳念头。

接麻人

死后第一个农历七月十二日,午夜过后,十三日子时时分,俗规要用一块西瓜、一只面盆,内放一条毛巾、一面镜子、一把木梳,放在一条长凳上,点上三支清香后,媳妇、女儿等女眷到门外喊叫死者称呼,并哭着回到家中灵桌前,此仪式俗称接麻人。

做时节

旧时在灵桌、塾庭未烧除前,每逢时节(主要是三大阴节)亲戚家都会用食物来在灵桌上祭拜、哭诉。如清明节用一盘粽子、七月半用一盘馒头、冬至节用一盘圆子或花糕、糯米饭。立夏前买来纸糊凉床,立冬前买来纸糊棉被、脚缸并带有几块软糕、花糕等,纸糊工艺品随纸头焚烧,此仪式俗称"做时节",意为死者夏有凉床睡,冬天有棉被盖,并能烘脚取暖。此俗现已消失,有些纸糊物品在五七除灵时已烧。

除灵(烧幡)

旧时死者周年后(也有因家庭财力不济几年后的),一般都会请和尚念经拜忏超度亡灵。同时除灵烧幡(现大都五七烧了)并视亲戚辈分远近邀请,前来参与仪式并吃烧幡酒(俗有挨吊孝,邀除灵之说,意思是吊孝是人家自愿而来祭拜)。除灵需视财力而定规模大小,故需按辈分邀请。被邀亲戚都有飨酒及圆子、粽子、花糕等食物,还有纸箱筒、箱子及纸糊的各种用品黄纸头。这天下午把这些纸品及塾庭和死者生前所穿的衣裤、鞋、帽等全部整理成堆焚烧。纸堆四周用散石灰粉划一圈,焚烧时,儿孙小辈要用竹竿围着火堆,在外面不停地敲打地面。据说是防止野鬼、游魂抢夺财物。烧尽后,媳妇、女儿要用铜、铁水勺舀一勺灰回家,意思是要延续后代,不致冷断,并把灰烬就地掘潭埋掉。

忌日羹饭

死者每年的去世之日,俗称忌日。下辈儿孙为了纪念死去的父辈先祖,每年到本家纪念先祖忌日,都要用菜肴、酒、饭拜飨,并烧纸箔。俗称拜"忌日飨"或"忌日羹饭"。仪式略简于年、节飨。盅筷二副一面,共六副。菜肴也可二荤二素四只碗,也可三荤一素或三素一荤。但凡拜飨菜谱也有讲究,俗规有些菜不能用。如荤菜类只有猪、牛肉、禽类肉,其他羊肉、野味不能用,海鱼及无鳞鱼不用,只用四大家鱼及编鱼。素菜类萝卜(忌埋泥潭)、茄子、丝瓜(忌上吊)、冬瓜(忌浮肿)、葱蒜等不用。

人的一生就这样既光辉灿烂,又忙忙碌碌地走完所有历程。而这些习俗与规矩则一代代地传递着,延续着生生世世的香火。

发布于 2024-09-20 12:56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