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必须吃透这五条精辟思维,建议收藏!


一、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以健脾为先

《脾胃论》云:善治者,唯有调和脾胃。


《医权初编》云:“若脾胃有病,或虚或实,一切饮食药饵,皆不运化,安望精微输肺而布各脏耶?是知治病当以脾胃为先。”


《慎斋遗书》则云:“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多”,强调久病不愈当治脾胃。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本在于脾胃气虚,益见补益脾胃之必要。脾贵在运不在补,益气应以健运脾胃为先,脾胃运化正常,气血才能生化无穷,脾胃健则气血旺。

如《吴医汇讲》云:“盖脾主生化,其用在于健运”。

《类证治裁》也说:“脾运则分输五脏,荣润四肢脾气以健运为能。”常用党参(或太子参)、白术、薏苡仁、山药、扁豆等甘平微温之品以健运中气。

二、活血通络兼顾养血,慎用逐瘀破气之品

瘀血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叶氏之“病经数载,已入胃络,姑与辛通法”;“数年痛必入络,治在血中之气”,“络中血瘀用缓逐其瘀一法”;“心痛得食而缓,是积劳营虚,大忌辛通破气”。


然“瘀血不去则新血不来”,患者易见面色无华、消瘦等血虚之候,活血通络当兼顾养血,寓养血于活血之中,故用当归、丹参、桃仁、红花、蒲黄、五灵脂等。

三、理气重调升降,谨防香燥伤阴

脾胃者,一脏一腑,其势居中央,以灌四旁。脾主升清,胃主和降,是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纽。


《临证指南医案》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胃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 。脾之升清有赖于胃之降浊,胃之降浊亦有赖于脾之升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脾胃受损,升降失司,则气滞中焦,见食少脘胀、嗳气等症。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脾胃论》也云:“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胃腑中空,两端为孔,是为窍也。病延日久,脾胃虚弱,纳运失常,气机阻滞,故常出现脘胀痞满之候。此乃虚实夹杂之证,因虚致实,治疗当以健脾助运、理气消痞为法,常取枳壳、白术以消补兼施。重用枳实者,消重于补。

而张洁古重用白术,并加荷叶烧饭为丸,乃补重于消;张子和枳术等分方为消补并重之举。对气滞脘胀久治无效者,不应妄用破气之品,枳壳与桔梗同用,一升一降,以顺应脾升胃降之势,反能出奇制胜;若遇脘胀兼有便溏者,用葛根、炙升麻、荷叶等,既有升清止泻之功,又能达脾升胃降之目的;若遇脘胀兼有便秘者,则莱菔子与决明子共使,因莱菔子辛甘而平,善入肺、胃二经,功在通降胃气,下气定喘,消食化痰。


《滇南本草》谓其:“下气宽中,消膨胀” 。

《医学衷中参西录》则说:“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决明子,苦甘微寒,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决明子主要成分为大黄粉、大黄酸、大黄素等,与大黄相近,然其通便之力缓,无大黄洞泄之虞,两者配伍,胃气得降,气机调畅,脘胀可消,大便亦可按期而下。


配伍补益脾胃之品,则下气通便,无伤正之弊,补气培本,无壅滞之嫌。选用理气药时,遵叶氏“忌刚用柔”之旨,切勿过于辛香温燥,以免耗损胃阴,佛手(花)、绿萼梅、玫瑰花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

四、清热须防苦寒败胃,化湿慎勿温燥助热

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土。湿之为病,有内外、寒热之别。内因之湿,由于饮食者,如酒酪炙之属;由于停积者,如生吃瓜果之属,多伤人脏腑肠胃也。湿从内生,多由气血之虚,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即湿从外入,亦由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故。


《医学传灯》云:“至于湿从内中者如茶酒汤水,脾虚不能消散”。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为中心,脾胃气虚,运化不力,湿从内生,蕴久则可化热。复加患者常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胆汁返流,或偏嗜辛辣、炙、肥厚、烟酒等,易出现湿热中阻之候。

如丹溪所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常八九”。用黄芩、仙鹤草,黄芩苦寒,功能清热燥湿。


《别录》谓其“疗痰热、胃中热”,《药性论》则言其“治肠胃不利”。仙鹤草苦辛平,功能清热止血,健胃补虚。


百草镜》云其“下气活血,理百病,散痞满”。导师认为,两药相伍,清热之力有增,但不似芩、连同用苦寒太过,且仙鹤草清泻之中寓有固本之意。

《温病条辨》又云:“湿为阴邪,非温不化”。配以辛香芳化之品宽中顺气,通畅脾胃,如炒苍术、厚朴、藿香、佩兰、杏仁、砂仁、石菖蒲等。

如此寒热并用,用温佐凉,用凉佐温,做到清热须防苦寒败胃,化湿慎勿辛燥助热。

五、益胃贵在柔润,养阴当防滋腻

胃分阴阳,胃阴者,胃之津液也,为胃腑的根本,胃之受纳腐熟必赖胃阴的濡润,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老年患者尤多,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该病反复缠绵,患者大多情绪不畅,心情抑郁,郁久化热,耗伤胃阴。因此病胃阴不足之证甚为多见,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故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当以甘凉柔润为主。


如叶氏所说:“宜用甘药以养胃之阴”。“甘凉益胃阴以制龙相,胃阴自立”(《临证指南医案》)。

《类证治裁》云:“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脾胃阴虚,不饥不食,口淡无味者,宜清润以养之,如沙参、扁豆子、石斛、玉竹、当归、白芍、麻仁、粳米、大麦仁,若消导则耗气劫液,忌枳朴、楂肉”。


出现胃阴亏虚证时,病情深重,治当缓图,养阴益胃贵在柔润,叶氏养胃汤、鞠通益胃汤等。

常用药如南北沙参、石斛、百合、麦冬、玉竹、甘草等,皆为甘凉柔润之品。若胃阴不复,可加乌梅、白芍等酸味之品,酸甘合化,使“酸得其助而阴生”。


为防阴柔之品呆滞气机,方中当加入佛手花、绿萼梅、生麦芽等顺气和中药,脾胃气运转药力,调畅枢机;或于养阴药中少佐橘皮络、姜半夏、炙鸡内金、炒谷麦芽等和胃消导、醒脾理气之品,以助流通;少用或忌用滋腻之品,恐壅滞不运,更碍脾胃。

麦冬配半夏,刚柔相济,润燥相宜。麦冬得半夏,养胃生津而无呆胃之弊;半夏有麦冬,通降胃气而无温燥之嫌。麦冬量可稍大,一般用量在10~15克,最大可用至20克,而半夏则宜量少,恐辛燥太过。此外,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如《景岳全书》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在养阴益胃时也可少佐黄芪、党参等甘而微温之品,以期阳生阴长。

发布于 2023-10-05 23:28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