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八句话,八种处世大智慧!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思想深奥、语言优美的经典。战国中期以后,以《道德经》思想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道家、道教两大学术文化系统。

鲁迅曾说,“中国的根柢在道教”,而道教的思想之根则在《道德经》。《道德经》思想是具有现代性的,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值得当代人反思继承。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

《道德经》讲:“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做人要立身敦厚,不流于浅薄;存心朴实,不迷于虚华。

做人做事,精明不如厚道。厚道的人,有一种让人放心的天赋。与这样的人交往,无需勉强,亦无需设防。

《易经》有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个人想要走得远,当有一种敦厚平实的气质。像深厚的大地一样,包容万物。

厚道是一种胸怀,如同高山不语、静水流深。厚道的人,遇事不会精明算计,但却能做到心中有数。

《菜根谭》有言:“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君子盛德若愚,与其精明算计,不如抱朴藏拙。这样才不会伤害到他人,自己也会从中受益。

难事作于易,大事作于细

《道德经》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谋求解决难题的办法,要从容易之处开始;成就大事的行动,要从细微之处起步。天下所有的难事,必须从易事做起;天下所有的大事,必须从小处着手。

事情的成败,取决于我们处事的态度。人都有一个通病:眼高手低。结果往往是小事看不上,大事做不好。

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里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鸡毛蒜皮伴着细水流长。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所以,聪明人做事,懂得向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一旦下定决心要做好一件事,无论对象是大是小,都应当全力以赴。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从细节入手,做好小积累,就会有大突破。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道德经》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誉和生命哪一样亲近?生命和财物哪一样重要?得与失哪一样有害?过分的爱,必定要造成巨大的破费;过多的收藏,就必定会酿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感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如此便可长久。

生活的智慧,在于守住本心,不攀比、不盲从、不妄求。一个人想要的越多,快乐就越少。

《诗经》曰:“不忮不求,何用不减?”忮者,嫉人之有而欲害之也;求者,耻己之无而欲取之也。守住本心,戒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再大的诱惑,都无法蒙蔽你的眼睛;再大的福报,你也能够享用。

老子说:“知足之足,恒足矣。”意思是说,具备知足之心,就永远不会有任何不足。

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自然和生命已经给予我们许多,每个人都应该知其足而后乐。知足惜福,感恩生命的馈赠,好运便会随之而来。
为人处事,看透不如看淡

《道德经》讲:“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谓明。”

喜欢把所有的事情都弄得一清二楚,并非是真正的明智,该弄清的弄清楚,不该弄清的不强求清楚,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一个真正明智的人,既要能看透,又要心中有度。俗话说:“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看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远见。然而仅仅看透还不够,唯有清空心中欲念,才能保持内心的淡然与轻松。

老子曰:“我愚人之心也哉!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世俗之人看起来都精明世故,唯独我闷头不理俗物;世俗之人整日瞪大眼睛,誓要把这世间看个清清楚楚,唯独我迷迷糊糊。老子自嘲是个愚人,这种“愚”并非真正的笨,而是淡然无忧。

人生起起伏伏,总会有高峰、有低谷。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可能迷糊,别人迷糊的时候你又是清醒的。一时强弱何必在意,不如抛开所有情绪。脑内清楚,心下淡然,余下的顺其自然。
得也淡定,失也淡然



《道德经》讲:“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状态;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位置;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很多事情,看懂不如看轻。懂得什么叫做光明,从此便不再惧怕黑暗;懂得什么叫做荣耀,却依然甘愿忍受屈辱;懂得什么叫做强大,仍旧坚守内心的一片温柔。庸人勉强能看懂,智者则可以看得轻松。

《道德经》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也”。上天有道,世间万物亦自有其运行的法则。他们不断地生长消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每一个人,不过是变化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片断。生命本就是个从无到有,而后从有到无的过程。

因此不必执着于自我,更不必执着于永恒。得也淡定,失也淡然,好事坏事终将成为往事。所谓“观复”,就是以一颗虚静的心,看待世间循环往复。我眼中能读得懂它,心底能容得下它,却不必强求它因我而改变。
简单朴实,福气自来

《道德经》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处在众人之先。

现代社会,人们纷纷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豪车、别墅、山珍野味,却常常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唐代李商隐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宋代彭龟年说:“恭自内出,俭非外饰。”一个人的福气,从清心寡欲来;一个家庭的福气,从清廉节俭来。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素以德行著称。孔子常常称赞颜回:“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多么高尚啊!”自颜回起,颜氏家族延续七百年而不衰,至南北朝隋唐而兴盛,涌现出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等千古才俊。

俭于饮食,不伤脾胃;俭于嗜欲,悠然自得。生活中,做到简单朴实,福气自来。
保持谦逊,宽容他人

《道德经》讲:“上德若谷。”

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

《周易》说:“谦,德之柄也。”曹植说:“谦谦君子德,磬折欲何求 ”。谦卑礼让,会让一个人德行越来越高,心量越来越大。

据记载,清代名臣张英的桐城老家宅旁有一块空地,与吴氏为邻,吴家越界占用,于是引起两家纷争。张英家人便修书一封送给在京城的张英,请示定夺。

张英提笔批诗一首寄归。诗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书,遂退让三尺。吴氏闻之,深感其义,亦退让三尺。于是桐城就有了一条六尺巷,有了传诵至今的六尺巷佳话。

人最高明处世的智慧就是保持谦逊、宽容他人。唯此,人生方能赢得朋友,赢得尊重。
祸福相依,顺天而行

《道德经》里面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之间向来不是泾渭分明,谁也说不准两者会在什么时候来个“乾坤颠倒”。

《塞翁失马》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叫塞翁,养了很多马。有一天,马丢了一匹,邻居们就过来安慰塞翁。没想到塞翁笑着说:“虽然丢了一匹马,没准还会带来福气。”果然,没有几天,丢失的那匹马,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骏马。邻居们又都过来向老人贺喜。塞翁却忧虑地说:“白白得到一匹马,未必是好事。”结果有一天,他儿子骑着这匹骏马出游,一不小心从马背上摔下来,把腿摔断了。

邻居们又过来慰问。塞翁说:“这没什么,虽然腿断了,但保住了性命,没准是福气呢。”果然,不多久,匈奴大举入侵,当地的青年都被应征入伍。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当兵。后来,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只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古人说“居安思危”。幸福里会蕴藏着危机,而危机中也会蕴含着幸运。明白了这个道理,顺应了这个天规,我们便大可“宠辱不惊”。得失也罢,福祸也罢,都可淡然处之,无谓喜忧。

发布于 2022-05-29 17:16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