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白起的用兵精髓,归结为这十七个字!

▪ 来源:冷热军事史、历史研习社
▪ 关注乔诺之声(ID:geonol),与优秀管理者同行 

编者按


《史记》称战国首席名将秦武安君白起的作战风格是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武安君打仗的首要特征并不是杀气腾腾,而是变化莫测。以掌握主动权为宗旨,以避实击虚为根本,因敌情而变化,因时势而变化,不拘泥于一时一域。

白起曾向秦昭王提出的十七个字用兵方针——“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包含了四个基本内容:

重视观察和利用“诸侯之变”
安抚人心惶惶的恐惧之国
讨伐防备松懈的骄慢之国
诛灭孤立无援的无道之国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战神白起的一生丰功伟绩。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军事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为唐武庙十哲之一,在宋七十二名将亦列其中。毛主席曾评价白起“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白起戎马一生,为秦国效力30多年,指挥了40余次重要战役,攻城70多座,一身斩首敌军160多万,仅长平之战就坑杀赵军40多万。白起作战的特点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其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功勋赫赫,平生大小70余战。


白起的作战指挥艺术,代表了战国时期战争发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


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中的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


长平之战以佯败诱敌,使其脱离既设阵地,尔后分割包围战术,歼敌45万,创造了先秦战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战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


中华名将辈出白起,独一无二,他是统一天下的功臣,也是坑杀战卒的凶手,他是帝王尊宠的名将,也是百姓憎恨的罪人


公元前293年在伊阙之战中白起就巧妙地利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全歼二十四万韩魏联军。


令韩魏两国不得不割让大片土地求和;加速了对南方楚国的作战,因为秦军可以从宜阳一带沿着伊水继续南下南阳,所以说是打通了前进走廊,同时也开启了秦军持续东征的计划。


对于这场战役,《史记》里的文字很简略,仅有“其明年,白起为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这寥寥数语,但透过伊阙附近的地形我们不难发现白起确实是位军事天才


伊阙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中原的必经之道。伊水(南洛水支流)向北流入伊阙,两座山相对,远望好像门阙,伊水从中间流过,向北流,所以称为伊阙。


当时韩国军队和魏国军队的联络并不通畅,这就给了秦军予以各个击破的机会。果然当秦军骑兵突袭魏军大营得手后,得到败报的韩军顿时土崩瓦解,四散溃逃。


伊阙之战的胜利一方面重创了韩魏两国的军事实力,迫使其暂时加入秦国连横的阵营;另一方面打开了秦军南下进攻楚国的通道,此外也孤立了楚国,为秦军下一步的南方战场的用兵铺平了道路。


对于此战的韩魏联军的失利,《战国策》是这样总结的:“伊阙之战,韩孤顾魏,不欲先用其众。魏恃韩之锐,欲推以为锋。二军争便之利不同......以是之故能立功。”


说白了就是联军之间猜忌心很重,互相不信任,都想着以牺牲盟军的利益来换回自己的安全。这样松散的联盟自然难以与白起的虎狼之师对抗。


南征楚国:一匡天下已注定

秦国和楚国的关系是微妙而复杂的,在春秋时期因为晋国这个共同敌人的存在,双方联系十分紧密,互相联姻。


但是进入战国时期后,共同敌人的消失使得秦楚关系开始变得错综复杂,秦惠文王时期对楚怀王的欺诈软禁更是让两国关系降到了冰点之下。


楚国虽然遭遇了垂沙、蓝田等战役的挫败,但毕竟体量很大,仍然从南方构成对秦强有力的威胁。白起作为战神的重要战绩也正是在对楚的南方战场中奠定的。


《史记》中对这段战事叙述的比伊阙之战要详细得多,摘录如下:“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武安君因取楚,定巫、黔中郡。”

这段话大意就是讲白起进攻楚国的主要路线和战事经过,经过激烈战斗秦军从南阳盆地深入江汉平原,夺下了楚国的郢都等战略要地。最糟糕的是秦军还一把火烧了楚国先王的陵墓,这对楚国人的精神世界无疑是重重一击。


白起对楚的作战干净利落,而且十分残酷,采用水淹的手法对付鄢等拒绝投降的城池,造成十数万人的死亡。



为什么说南征楚国是白起军事史上的显赫一笔?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奠定了秦国一匡天下的地缘格局和战略优势。以往不少人把长平之战视为战国后期重要的转折点,认为长平之战是秦统一前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


但在我看来秦军对楚国的南征的战略价值毫不亚于长平之战,可以说对楚国的南征作战为秦军的后续作战提供了后方安全保障,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支持。


白起漂亮的作战打到了楚国最柔软也是最痛的腰身,把楚地最精华的江汉平原据为己有,这样秦军东进北上的道路打通,后方的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一举多得。


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等的出土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秦国新征服的这片土地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当时这里的地方势力曾发动多次叛乱,当地并不安定,战况在秦楚后来决战时更是激烈)。


楚国作为战国时期地方千里,雄兵百万的实力派,可以说经此一役彻底失去了争夺天下的实力,从而不得不东向迁都,转而经营长江下游地区。

十七字方针的源头:

秦国将相铁三角的战争实践

白起大多数军事成就与相国穰侯魏冉、灭蜀名将司马错密切相关。三人堪称秦昭王时的将相铁三角,东平河外,北定河东,南取江汉,打残韩、魏、楚三国都出自铁三角的手笔。


他们共同策划的战争,无一例外地具备三个特点。


 战车兵


第一,以骄傲轻敌且破绽多多的国家为优先打击对象。

无论是弱国还是强国,骄傲轻敌者必败,不修明政治者必败。因此,铁三角先打韩魏再破齐楚,完全符合“伐其骄慢,诛灭无道”的原则。

韩魏得到秦国割让的领土后,因实力稍有回升而骄慢轻敌。两国一口气组织24万大军,企图一举击溃兵力较少的白起部秦军。但韩魏两军同床异梦,都希望对方打头阵,反而被白起在伊阙之战中各个击破。

白起在鄢郢之战中以数万兵横行楚国腹地。究其原因,楚国当时朝政腐败,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就是一盘散沙,战斗力是按负数计算的。


这种“无道之国”攻打起来阻力小收益高,怎能错失良机?

‍‍‍‍‍‍‍

 鄢郢之战路线图

第二,开战前必定要让打击对象变得孤立无援。

秦相魏冉为了报割地求和之仇,一方面稳住赵、齐、燕等国,另一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改善秦楚关系。韩魏除了相互支援外,再无救兵可搬。这为白起打赢伊阙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后来铁三角连续攻韩掠魏数年,基本没受到列强干预,故而能取得那么辉煌的战果。

而在白起发动鄢郢之战前,秦国先后与韩魏赵三国会盟。特别是白起拔赵光狼城之后,秦与赵在渑池会盟,得以集中力量南下破楚。


当时,燕齐还处于鏖战状态,三晋又与秦握手言和,楚国完全找不到助力,只能被动挨打。

 秦步兵

第三,保持灵活的手腕,军事外交始终服从战略大局的变化。

自从乐毅破齐后,赵国升格为秦国的头号劲敌。但秦国并没有急于与赵国决战,而是多次运用不同的战略来削弱赵国。


比如,秦昭王二十五年,白起率兵攻下了赵国两座城池,秦国又与韩魏两国会盟,分化三晋同盟。赵国受到了军事和外交的双重压力,不得不暂时委曲求全。

就在这时,楚顷襄王想为父亲楚怀王报仇,企图联合韩齐两国攻秦。结果秦国得知这个消息后,转而以重新压制楚国为优先目标。


司马错率先攻打楚国,而白起在同一年攻取了赵国的光狼城,秦昭王与魏冉则顺势发起了渑池会盟。

 秦骑兵

这两个动作实际上是破楚计划的准备工作。赵国君臣摄于白起兵威,又巴不得秦国把注意力另投他处,就不会趁秦伐楚时做黄雀在后的勾当了。

此外,白起破楚之后,北上中原伐魏两城。同年,楚国集中十余万东地兵马反攻江南,夺回了一部分失地。

秦国完全可以给楚国更沉重的打击,但魏冉此时正尝试着灭魏,切断山东六国的脊梁。所以,秦没有出兵报复,依然与楚讲和。这种舍小就大的全局观念,与邯郸之战时的蛮干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白起为何不惜以死坚持“释赵养民”

秦国在铁三角时代彻底剥夺了韩、魏、齐、楚统一天下的资格。白起破赵时,司马错和魏冉早已去世多年。但秦昭王君臣依然是按照这十七字方针来部署长平之战的。


赵国在外交上应对不当,导致山东五国冷眼旁观,秦国得以全力决战,在长平破杀赵军45万。秦统一天下从此只是个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路线图

然而,在邯郸之战中,白起再三反对灭赵。结合十七字方针来看,他的顾虑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天下形势在长平战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此之前,山东列国之间的矛盾往往大于与秦国的矛盾,很难结成坚定的抗秦同盟。但长平杀降一事刺激了天下人的神经,导致六国空前团结,急切间难以瓦解,只能放缓节奏,徐徐图之。

第二,原先站秦国这边的一些诸侯国,也因杀降带来的恐惧而倒戈。

这使得秦国失去了瓦解合纵阵营的棋子。白起的“抚其恐惧”,也有重新争取这些小弟的意思。


当年秦国坑死了楚怀王,但魏冉用粮食援助与联姻的手段修复两国关系,使得秦与韩魏齐交战时无后顾之忧。这个成功经验为白起的计谋提供了重要素材。

秦国大军

第三,赵国既不是骄慢之国,也不是无道之国,缺乏能一击必杀的破绽。

白起在战前对秦昭王说:大王派出的军队是原先的两倍,但赵国的守备力量是原先的十倍。


秦昭王君臣看到的是:长平惨败让赵国元气大伤,抵抗能力已经弱成渣。


而白起看到的是:赵国君臣励精图治,军民万众一心,又积极拉拢燕、魏、齐、楚四国做外援,战斗力会超水平发挥。

种种情况表明此时灭赵将会劳而无功。所以白起力主释赵养民,坚持以十七字方针指导战争,静观天下形势变化。


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只要秦国以静制动,配合拉拢分化,六国就会逐渐懈怠下来,重新变成一盘散沙。到那时,又会得到铁三角时代那种连破劲敌的战机。

战国后期形势图

遗憾的是,秦昭王没能听进去,还逼死了武安君白起。秦军打了一场没有意义的糊涂仗,数十万将士血染沙场,铁三角时代打下的不少地盘也被夺去。这些不必要的损失,延迟了秦统一天下的进度。

幸运的是,武安君白起的十七字方针到底还是大放光彩了。邯郸之战的惨败让秦国君臣痛定思痛,采纳了白起的最终谏言。


甚至连秦始皇君臣灭六国的时候也不敢托大,极力分化瓦解奄奄一息的六国后,才集中力量逐个消灭孤立的敌人。

整个战国时期,各国军队死亡人数合计约200万,白起一人就占了50%多,而在白起说出了战国末期股息没有打过的齐国300万,原果150万外,其他各国大概每13个人中就有一个被白起杀掉死亡率约为8%,也许是将相失和、秦王猜忌,也许是杀人太多有违天和。


公元前257白起被秦昭王赐死,一代将喜雨落不得善终,但他战国第一战神的名号却流传至今。

发布于 2022-12-01 02:23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