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个妙方,大补肾阳,可治一切肾阳虚寒症!

肾藏精,肾里面储藏着我们从父母继承而来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运化而来的后天之精,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重要的作用。

肾藏精,这个精化成两股力量,一股叫肾阴,一股叫肾阳。肾阳又被称为“真阳”、“元阳”、“命门之火”。

肾阳对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起着激发、兴奋、推动作用。如果把人体比喻成一部车的话,肾阳好比打着火的油箱,为我们日常活动提供稳定的动力。

肾阳充足的人,整个生命是蓬勃的,带着生机的,生活状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

如果肾阳不足,整个人就会萎靡不振,各种疾病不断,生命大厦的基石震荡不安。

一、肾阳不足,会导致哪些不适

1、肾阳不足的人浑身怕冷、四肢冰凉、疲惫、打哈欠,光想躺在暖和的被窝里睡觉。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四肢血脉,会导致四肢冰凉,室外怕冷,衣服总是比别人穿得厚的多。

2、肾阳不足的人经常腰痛。

秋冬季节格外严重,即使捂得严严实实的,还是觉得腰上有冷风在吹。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腰腿便发软无力,寒邪侵袭,腰部冷痛无比。

3、肾阳虚的人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嗜睡。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肾阳不足,生髓的能力下降,髓海日渐空虚,日久就形成了健忘、神疲、嗜睡、反应速度降低等症状。

4、肾阳虚的人性欲减退、男性容易阳痿早泄,女性容易月经不调、痛经、不孕。

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封藏失职,就会导致阳痿早泄。胞宫不得肾阳温煦,虚寒丛生,就会导致月经不太调、痛经、甚至不孕。

5、肾阳虚的人容易水肿、夜尿频多。

肾主水,对水液的代谢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肾气虚弱,导致膀胱开阖失度,就会形成排尿异常。水液如果没有肾阳的蒸化,失去肾及时的排泄,滞留体内,则会诱发水肿。

6、肾阳虚的人听力下降,耳鸣甚至耳聋。

肾开窍于耳,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和濡养耳窍,就会带来听力障碍。

7、肾阳虚的人容易腹泻,经常早晨五点来钟拉肚子。

这是因为肾阳虚不能温煦脾阳,脾肾两虚,运化失常,导致腹泻频繁。

二、肾阳虚该怎么办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补肾阳的好方子,聊聊几味药,实现峻补肾阳,单刀直入、立竿见影之效果。

这个方子出自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名为“右归丸”。

这是由明代大医张景岳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减化裁出的方剂。如果说金匮肾气丸在补肾阳上还比较温柔,补泻兼而有之,右归丸就是一个百分百猛男,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专攻于补。

由于肾阳在右,肾阴在左,所以张景岳给这个方子起名叫右归丸。是温补肾阳的经典方子。

右归丸的组成:制附子60克、肉桂60克、鹿角胶120克(炒珠)、大怀熟地250克、山药120克(炒)、山茱萸90克(微炒)、枸杞120克(微炒)、菟丝子120克(制)、杜仲120克(姜汤炒)、 当归90克。

用法:上为细末,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2~3丸,以滚白汤送下。

下面,从四方面来解释这个方子。

第一组,附子、肉桂、鹿角胶,三味大热之药竣补肾阳。

附子,那是中药里绝对的扛把子之一,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全身各处无处不到。

附子最主要的功效是能够迅速补充肾阳,因此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药”,拯救性命于顷刻。

肉桂味辛辣,还有一股甜味,中医认为,辛甘合化为阳,所以肉桂是一个可以补阳的药物。

肉桂的温热之气,正好可以补命门之火,补肾阳以补益脾土。我们人体腐熟食物是靠脾胃的运化,好比是做饭的锅,而肾阳命门之火就好比是锅下灶中之火,火旺了,锅里的食物才能熟。

而肉桂性温补阳气,并且守而不走,能够把温热之气一直留在下焦,所以能够引火归元。

鹿角胶是鹿角熬成的胶,具有温补肝肾,益精养血的功效。

在中医中,医家普遍认为鹿是最具有阳气的,因为鹿这种动物最活泼善动,常常奔跑跳跃于山林高原,可以说是禀受大自然的阳气所生。

所以说鹿角是阳中之至阳,并且鹿角的再生性很强,每年都会自然脱落再重新长出来,说明阳气旺盛,生命力旺盛。

鹿睡觉时一般嘴巴往后回顾,会接到尾巴骨上,而尾巴骨是督脉的终点(尾闾),所以鹿角能够打通督脉,督脉是阳脉之海,鹿角补阳功效强大无比。

第二组,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

在金匮肾气丸中大出风头的熟地、山茱萸、山药成了臣药,另加了一味走肝肾的枸杞,四味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

熟地是植物地黄的根炮制而成,地黄,又被称为“地髓”,顾名思义,就是大地的精髓所在。

地黄的根系特别发达,深深地往下长,所以它的药力具有往下渗透的作用,所以作用于肾。

地黄深深吸收大地的精髓,颜色发黑,汁液粘稠、丰盛,封藏作用很强,有助于深藏精,就是藏血。

山药是一味不可多得的养生佳品,滋阴利湿,能滑润又收涩。功能健脾补肺,固肾益精,且含蛋白质最多,在滋补药中成为无上之品。

张锡纯说:“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涩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

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中,就有一味“山茱萸”,山茱萸可以补肾阴、可以补肝阴。

山茱萸味酸入肝,所以能够补肝阴。而且山茱萸是红色的,是血液的颜色,所以山茱萸还可以补肝血。

因为山茱萸是果实,果实是与植物的生殖功能是紧密相关的,而人体管生殖的是肾,所以植物的果实、种子可以补人的肾,又因为它质地滋润,所以山茱萸可以补肾阴。

枸杞子的形状、质地,与山茱萸还是很相似的,枸杞子色红、肉厚、汁液黏稠,味道甘甜,甘甜补益,液浓滋阴,色红补血,种子呈肾形可以补肾,所以枸杞子滋阴、补血、补肾,也是一味难得的补益佳品。

菟丝子这味药在农村很常见,它喜欢长在豆子地里,因为自身没有根,所以寄生在大豆上面,藤蔓层层缠绕,吸取豆子的养分,有它的地方,豆苗就会一死死一大片。因此,得名“豆阎王”。

虽然农民对菟丝子深恶痛绝,处之而后快,但是菟丝子却有很强大的药用价值,可以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明目、止泻。

《本草经疏》载:“菟丝子君,禀春末夏初之气以生,凝乎地之冲气以成,感秋之气而实。”

故《本经》言其味辛平。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良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药物。

杜仲性温,味甘。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

由于杜仲的药性是入气分的,燥而善走,在应用熟地的时候,为了不使其性滞腻,配伍杜仲,可避免此问题。

杜仲生用的时候强筋骨的力量更强,炒用则滋补的力量更强,本方就是炒用。

最后一组,当归补血。

当归,这味药大家都很熟悉,有句话叫做“血药不容舍当归”,就是说补血方子里面必用当归,也说明当归补血作用的强大。

当归“液浓而甘”,可以内润脏腑,这说明当归之所以能够补血,是因为它质地滋润,细细观察当归切片,的确质地滋润。

质地滋润的东西和血液滋润之性比较接近,可以发挥濡润的功效,而且,当归颜色棕红色,红色是血的颜色,红可入血,所以当归能够补血。

右归丸比较适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等症。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张景岳总结此方:“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崇,或阳衰无子等证,俱速宜益火之原,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本文作者: 随食养

发布于 2022-11-24 00:47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