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像一杯水!(说得极好)

做人,不必烈如骄阳,不必高耸入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明月悬空,终将凋零。

做人要像一杯水:灵动、包容、清澈。

水,简单的一个字,却隐藏着人生的智慧。

水穿山岩是坚持,逆水行舟是勇气,而高山流水是诗意。
做人如水,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做人如水,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老子曾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如水,滋养包容万物,却处处不争,也正因这种虚怀若谷的胸襟,才能将身边的能量汇聚成洋。

水,看似无色无味,实则却有更大的格局。

格局越大,心胸越宽广。

狄仁杰作为一代名臣,深受下属爱戴。

一次,他奉武则天之命办事,途径一家小吃摊,曾被一个乞丐呵斥!

原来,他们吃饭时,不小心将乞丐的碗筷收走,乞丐不依不饶,要一两银子赔罪。

狄春大怒,和其争论。

狄仁杰笑笑:“就给他一两银子吧,我们还有正事。”

乞讨很震惊,拿钱跑了。

狄春开始埋怨,而狄仁杰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吃饭。

在他眼里,办正事,才是最重要的。

正因他的包容之心,他的身边人才济济,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

其实,人,有多大的格局,就有多大包容之心。

古人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很多灾祸,都是片刻的拍案而起造成。

真正的包容,是不拘小节,能看到更高远的利益,趋利避害。

更无需在嘴上一较高低。

真正有本事的人,一定会包容一个没本事的人。

如同水一般,既能容万物,也能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做人如水,无色则纯,无欲则刚

《道德经》有云:“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德深厚的人,如同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坦诚纯洁,清澈干净。

其实,人生之初,本就纯洁无瑕,只不过有的人过多索求,欲壑难填,才导致了人生悲剧。

从前,有个淘金者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

首领说,这座山有挖不完的金子,你做一个标记,在太阳落山前回来,从这儿到你做的标记之间的金子,全是你的。

结果太阳落山,淘金者还没有回来,因为走的太远,他累死在山上。

沉迷在名利欲望中,只能一步步滑向深渊。

庄子曾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在欲望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少有人能做到精神上的满足,所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水之所以能净化万物,是因其单纯、坦诚,能一眼望到底,动有游鱼浮藻,静能倒映万物,做人就要像水一样,心静人静,心清目明,别被欲望迷失了自我,染得黑白不分。

幸福,本就是一杯白水,虽没有五颜六色的嘈杂,但它干干净净、足够解渴。

日子单纯一点,生活也就没有纷争,人生如水,便足够快乐。

像水一样去做人,日子单纯一点,生活也就没有纷争,人生如水,便足够快乐。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发布于 2022-09-19 15:07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