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风水宝地论风水

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是福建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最早在秦汉时期名为“冶”,而后因为境内一座福山而更名“福州”。

据考古发掘,福州的新石器文化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平潭壳丘头文化与公元前3000年的闽侯昙石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籍开始出现“百越”、“闽越”的称谓。《汉书·地理志》记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这一时期,福州的居民乃是古闽人,或是闽越人。公元前306年越国灭亡后,南逃的部分越国贵族与福州当地居民融合。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朝灭闽越国,部分闽越人被强制迁徙到江淮一带,冶城衰落。直到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三国时期福州为东吴的造船中心之一。晋太康年间晋安郡首位太守严高修筑了福州子城,开凿东湖、西湖以及运河(即晋安河),奠定后世福州城的雏形。308年(永嘉二年),即“五胡乱华”之际,晋安郡成为八姓入闽的中原汉人移民重要定居地。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福州外围的山脉从西北向东南延伸。这四座大山的余脉环绕福州城,形成山环形势。闽江自西北向东南,从福州城南穿流而过,其支流环绕福州城,形成水绕之形势,风水气场极佳。从历史上看,福州没有发生大战事,确是吉祥福地。

单论水系,闽江水来天门,地户而去,也是经典的水法。在福州这一段的闽江上共有8座大桥,自西北向东南分别是洪山大桥、金山大桥、尤溪洲大桥、三县洲大桥、解放大桥、闽江大桥、鳌峰洲大桥及青洲大桥,层层关锁水气,非常吉利。(古谓“天门宜开地户宜闭”,以纳收财气(水主财),但是一般的江河都是越往下游水域越宽广,此时大桥变便可用作束气)。

福州城内细流众多,我看到的一张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福州城区图,几乎皆为河荡。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的城区改造建设,目前主要有两大内河:一条是城西侧的白马河(端于西湖),另一条是城东侧晋安河。二河大体由北向南注入闽江,其中白马河在西关水闸分出一支流,转而往东,即安泰河(西起白马路西关水闸,东至琼东河)。安泰河环绕三坊七巷沿吉庇巷、津泰路至得贵路处,转南连琼东河,直至入闽江。另外,更难得的是福州还是“中国温泉之都”,自古就有“闽中温泉甲天下”的美誉。福州丰富而优质的水源也是其风水文化的重要特色。

不过福州的自然条件也有缺陷。首先,从地理上看,福州城地势较低,加上降雨集中在6~9月,容易引发洪涝灾害。历史上福州古城多次被水淹没,造成水土流失,损失惨重。最近的一次是2005年的10月,由于“龙王”台风与天文大潮同时到来,水淹福州城,老人们称是“百年不遇的水灾”。所以在人为防治水患方面还要加强。

其次,同其它省会城市相比,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台海关系的紧张局势)令福州在解放后很长时间内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台海关系突破性进展,福州的变化日新月异。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城市规划不系统、不合理等问题。

另外,纯粹从风水的角度来看,福州城内细流众多。就有不少楼宇建筑在河道之上,水流经建筑物下穿心而过导致地气不稳,实在不是明智之举。据我观察市中心的力宝天马大厦就是如此,还有五一北路从得贵路至古田路东侧一段当有不少临跨河的建筑,同为一条道路,两边的差距即是明证。即使有偶尔得利者也难长久。

发布于 2024-05-01 08:39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