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满:小得盈满,即是圆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春末夏初,小麦等农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

麦粒看似盈润饱满,其实不过 “半饱”,还未真正成熟。

这种半满未满的状态,古人称之为“小满”。

小满三候

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麥秋至。

1
一候苦菜秀
《埤雅》以荼為苦菜。鮑氏曰:“感火之氣而苦味成。”《爾雅》有:“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蔡邕《月令》以謂苦蕒菜。苦菜也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本草綱目》: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

2
2
二候靡草死
小滿為四月至中氣。方氏曰:“凡物感陽而生者,則強而立;感陰而生者,則柔而靡。”,靡草至陰所生,故不勝陽而死。

3
末候麥秋至
秋者,百谷成熟之時,雖已入夏,但於麥則秋。
小得盈满,是向着圆满过渡

小,喻物之微也;满,表示水多而盈溢也。

纵观二十四节气,小暑之后是大暑,小寒过去有大寒。

而小满之后,却没有“大满”的说法。

这恰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

《周易》讲:“满招损,谦受益。”

万事“过满”,容易招致损失;然而“不满”,又似乎留有缺憾。

唯有小满恰到好处:将满未满,满而不损,满而不盈,满而不溢。

万事万物都处在上升期当中,就像这骄阳似火的夏天,正逐步走向鼎盛。

正如欧阳修在诗中写道: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小满节气,是一年当中不可多得的好时光。
将满未满,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菜根谭》讲:“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

因为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月一旦全圆,次日就要缺损。

而未全开,未全圆,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如小满,一切都美得刚刚好。

万物至此小得盈满:枇杷黄,杨梅紫,樱桃红,随处可见甘甜鲜美的盛夏果实。

小满,就像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确幸”。

读懂了小满,你会发现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都存在着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尽管随处可见,尽管十分微小,却可以时时品尝,可以牢牢把握在手中。

因而,在这小小的满足里,包含着无尽的希望,隐藏着最踏实的幸福。

小满作为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珍惜。

珍惜漫长岁月里,那份细水长流的幸福。
天道忌满,小满即是圆满

天道忌满,太圆满的事物往往不会长久。

一旦达到鼎盛,就会开始走向反面。

俗话说得好: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

凡事过犹不及,行走世间,切莫贪多求全。

做事太满,容易断送他人退路;做人太满,容易生出骄纵之心。

最好是以一颗平常心,坦然接受生命的不圆满。

正如老子所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手握容器,不断地往里面倾倒东西,则容器必然有盈满的时候。

当容器盛满之后,再往里面倒进东西,势必会漫溢出去。

人生就好比这只容器,欲求的太多,容器很快就会被填满。

如果要防止溢出,就得在将满未满时及时收手。

这就叫做“持之有度”。

古人云:“过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舟。”

生命本身,是一个无限成长的过程。

而我们只需顺应这个过程,用心享受当下的圆满。

物质的富足,不过是获取幸福的一种工具。

真正的幸福,就在身边细微之处。

泡个枸杞水就叫养生?清晨跑几圈就叫养生?晚上吃半饱就叫养生?那可真是大大的误解了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养生延寿文化。

我们从《黄帝内经》说起,作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奠基之作,充分考虑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论述人体生理病理时,将天时气候、地域环境、个体差异作为选择养生方法的重要依据,形成了“三因制宜”的养生观。

一、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十分重视时间节律,认为医者必须通晓天文历法,并将其作为从医的门槛,故《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官针》都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素问·生气通天论》更说“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明确指出了人之所以能避外邪之犯,是顺应了时间规律养生的缘故。

《黄帝内经》顺时养生要做到以下三点。

1

顺年节律养生

周年节律指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周期的节律变化。一年之中可分四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认为四时阴阳变化是万物生命之本,人要想保持身体健康,必须顺应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规律。

因此该篇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因时养生”法则,强调要顺自然四时物候之变化而采取“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的养生方法,对养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素问·脏气法时论》《灵枢·五音五味》等篇还提出五脏应五季,五季食物各有所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除一周年之内的节律外,还有五运六气的超年节律变化,运气学说认为,自然气象存在着5年、6年、10年、12年、60年等周期 。

由于每一年岁运不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各不相同,人之患病情况不同,治未病所需之药食亦不相同,因此要“司岁备物”方可“无遗主”。

2

顺月节律养生

周月节律指以1个恒星月或朔望月为周期的节律变化,其产生的原因是月球绕地球周期公转。地球上,海水受日月引力而有潮汐,人体气血受其影响而有盛衰变化。

《灵枢·岁露论》指出“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月郭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虚,其卫气去,形独居。”

《素问·八正神明论》亦有类似的论述,并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

又说“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既说明了人体气血盛衰存在月节律变化,还指出了违反月节律而治的不良后果。

因此,无论是治疗疾病还是养生防病,都应当要注意“因月而调”,避免灾祸内生。

3

顺日节律养生

一日分为四时,则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一日之中的养生亦当同年节律,朝养生,日中养长,日入养收,夜半养肾。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将一日分为平旦、日中、日入三时而论,指出人的阳气平旦初生、日中阳气隆盛,日西阳气内收,因此在日西入夜之后,要减少劳作及户外活动,若违背此原则,则会形体困顿。

二、因地制宜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东方生风”“南方生火”“中央生湿”“北方生寒”“西方生燥”,指出五方的气候各不相同。

《素问·异法方宜论》进一步指出五方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的不同,导致人的生活习惯、饮食特点的差异。

实质上,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特定的生活习惯,造就了特定的人群。人类最原始的养生理念来源于生存过程中本能的趋利避害 。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北方人“乳食”,其原因在于自然之中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导致“风寒冰冽”,而北方又是“天地所闭藏之域”,作物产出相对较少,故乳食以充饥而御寒;又说“脏寒生满病”,其本义在于提示居于北方,应以避寒而就温为养生第一要务。

西方人由于“多风,水土刚强”,故“不衣而褐荐”,多以致密不透风之皮毛为衣以御风寒。就此而言,不同地域之人饮食习惯、生活起居要根据处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必须做到“节饮食”“适寒暑”,方能“安居处”而“长生久视”。

体质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

说明体质源于先天,人在出生之时已初步具备了体质特性。

《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多种多样,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此肥人也。……瘦人者,皮薄色少,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论述了肥人、瘦人、壮人、婴儿内在气血盛衰、皮肉坚脆情况各不相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则以五行分类,论述木形、火形、土形、金形、水形之人,又以宫、商、角、徵、羽五间对五行之人进一步分类论述,共计 25 种体质,指出各形人体格大小强弱、性格特点各不相同。

《灵枢·通天》则以阴阳五态分类,论述了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等五种体质。

此外还有从人格来对体质进行分类的,如《灵枢·论勇》的勇者、怯者,以及《素问·血气形质》的形志苦乐分类。体质不同,其内在脏腑气血之盛衰亦不相同,故养生必须以体质为依据,不同的体质选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2

辨年龄养生

出生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结构、机能、代谢也随之而变化,从而形成体质的差异。

《灵枢·营卫生会》说“老壮不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其脏腑气血盛衰存在差异,少儿至青少年时,人体气血渐充、脏腑功能逐渐强盛,在中年盛壮之后就逐步走向衰老;

在五脏六腑平定强盛之后,脏腑功能从肝开始按照相生次序逐渐衰退,至五脏皆虚、形神相离之时走向生命终点,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之变化受气血之盛衰、脏腑功能之强弱的影响。

由于年龄不同,体内气血盛衰情况不同,故养生法则必须因年龄而定。

3

别男女养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指出男女存在生理差异,男子为阳,以气为用;女子属阴,以血为本。故男子之养生重在养气,而女子养生重在和血。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以女七、男八为阶段详细论述了男女生、长、壮、老、已的规律。男子五八衰老始于肾,女子五七衰老始于阳明。除了说明人的生理状态随年龄而变以外,还与性别密切相关。

《灵枢·五音五味》对女性的体质特点概括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即认为女子受经产的影响而处于气有余而血不足的状态。

综上所述,女子的养生应当以血为根本,要重视阳明的调护;男子养生应以精为根本,要重视肾气的保护。

三因制宜作为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中极有特色的一部分,它要求在养生防病的过程中,必须将人所处的时空环境特异性结合在一起综合进行考虑,知常达变,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小得盈满的人生,恰到好处。

发布于 2022-05-21 11:09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