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三字经讲记》随学人之初一

【正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总释文义】

这几句话是总纲,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方法是什么。

因为人一生下来,本性善良,情形都差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成长环境的熏染,养成的习惯就相差越来越远。如果不及时加以教导,与本性背道而驰,越走越远,那就趋向于恶了。所以教育很重要,应引起重视,教育方法最好要一门专注,不要左右顾盼,不要东一榔头西一镐,到最后什么也刨不着。

【注释】

①人,一撇一捺,一阴一阳,相辅相生。

②初,以刀裁衣,是为初。

③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说文》

性,质也。──《广雅》

天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自诚明谓之性。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篇》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篇》

③本者,草木之根,与末相对。

④善者,从羊从言,说像羊一样柔顺的话,是为善。善与恶对,恶者从心从亚,亚者第二,从心而起之第二念,是名为恶。那么第一念是什么?第一念是善么?不是,前面说了善是从口,不从心。第一念是无念,无念即无善恶。第二念一起即是恶,所以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者,随顺义,有开放与包容之意。善哉善哉,好好好,行行行,好啊行啊,这就是善之义。

恶者,拒绝义。有厌恶与排斥之意,不合作。

⑤习者,繁体字从羽从白,数飞也,是指小鸟屡次飞起来掉下来再飞起来,不断地练习飞,有屡败屡战的意思。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称为习气,所谓积习难改。

⑥苟,假使,如果。

⑦迁者变也,改变位置。

⑧教从孝从文,孝者上下相承,所以教必须是由师傅传授给弟子。凭借什么传授呢?凭借文来传授。

⑨专,不他顾不瞬目,一直是一个状态。

【三字经讲记】刘宏毅

【人之初,性本善。】

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在教育认识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性恶论”、“性不善不恶论”。

1、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非人也”,既然不是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2、另一位诸子百家的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两个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一降生就来捞世界。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些行为都不用教天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为通假,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所谓“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3、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在《孟子》七篇文章中就有“告子篇”。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

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三种结论:性善,性恶,性不善不恶。

【补释】

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行善有什么好处,为恶有什么坏处,为什么要行善去恶。《三字经》里也没细讲,儒家没有什么专著,只是散见于各种典籍。道家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讲的很细,有《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和《关圣帝君觉世宝训》等。佛家则提纲挈领地对善恶条缕分析的很明白,即使你记不得善恶的详细条款,也能很好地判明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佛说十善业道经》、《佛说海龙王经》等等。

发布于 2025-04-07 07:53
分享
目录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