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种诗人李商隐的佛缘,改变了他的诗词

李商隐一生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

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

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往往需人接济,几十年都是在萎蘼不振、郁郁寡欢中度过。

他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

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

因缘和合皈依佛门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

又据《佛祖统纪》记载:“智玄大师俗姓陈,咸通四年总政救门事,号悟达国师。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宝座。

僖宗中和二年幸蜀,召师赴行在,后辞退九龙山。师三学洞真,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

”智玄大师是当时著名大德,法门龙象,很受唐皇器重,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佛教两衔僧禄,他不仅统领全国佛教僧众,也是释、道、儒三教共尊的大德。

李商隐正式皈依智玄大师不久,他偶患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大师授其《天眼偈》三章。

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日疾愈如初。从此,李商隐对佛法深信不疑,常追随大师住寺为“行者”。

他在《樊南乙集序》中写道:“三年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

并且“自出财俸,于长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化经》七卷。”

李商隐平时疲于奔命,生活拮据,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资养,他为佛法肯出巨资,实在难得。

爱妻病故,深感人生无常

大中五年冬,李商隐四十岁时,爱妻突然病故,擞下一对儿女无人照料,为了活计,他忍痛南下四川。

此时的李商隐深深感到了生命脆微,人生苦短,祸福难料,兴衰相伴,苦空无常。认识到欲求解脱,只有一心向道精进修学才是正途。

于是常常住寺为行者,青灯黄卷,扫地打钟,精进修行。很快对无上甚深的佛法妙理和因果缘起有了深刻的认知。

他的诗作风格与前迥然不同,完全畅游在佛法大海之中,吸吮着自救的法味,赞佛颂法自明心地的诗文,成了他诗作的主流。如五言律诗《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学佛影响了他的诗词创作

李商隐常在寺院与僧人相伴修行,看到“残阳”“落叶”“寒雪”的生来无常,同时感到这大千世界不过如微尘一样渺小和空幻,这世事人生还有什么爱与憎、苦和乐可执着和放不下呢?

如此洒脱、自在的诗句在过去没有的,读来耳目一新。

《题白石莲花寄楚公》李商隐

白石莲花谁所共,六时长捧佛首灯。

空庭苔藓饶霜露,时梦西山者病僧。

大海龙官无限地,诸天雁塔几多层。

漫夸鹙子真罗汉,不会牛车是上乘。

诗人因六时用石莲花供佛,时常想念同修楚公,劝其不可以执着於深山老林独处苦修,虽然可以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但它好比龙宫的广大和诸天雁塔的高崇,并非是真正的无限。

诗中最后—句说,修到大阿罗汉的鹙子(舌利弗),若不能回小向大,修大乘的菩萨道,他就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究竟佛果。

可见此时的李商隐对大、小、偏、圆的佛法理念,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和正确的把握。

再看他的一首《题僧壁》看出他舍生求道的决心和正知见的修行见地。曰:

《题僧壁》 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问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因果经》说:“菩萨昔以头目脑髓施於人,为求无上正真之道。”

诗人正是在追踪前贤“乞脑剜身”的大乘菩萨精神。

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大能现小、小能容大、圆融无碍的佛法见地和高远大气的思想境界,以及“舍生求道”实践他过去、现在、未来累世修行成佛的坚强决心。

所以,人们称此诗是李商隐对佛法最透彻认知的了义之作。

这是以佛教“八苦”中“爱别离”与“求不得”为主题的诗。

以句中的“别”字为通篇文眼,描写了人与人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渴求思念,具有浓郁的伤感色彩,极写凄怨之深、哀婉之痛,在娑婆世界的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借神话传说表达了对心中的深切思念。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写失意的爱情。

而这种失意的爱情中又常常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在相思成灰的爱情感慨中也可窥见他仕途失意的不幸遭际。

这正好衬托出了“有漏皆苦”的观念,对于人生无常也有着深刻的把握。

这首诗围绕“梦”来写“爱离别”之苦。

先从梦醒时情景写起,然后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来揉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思想境界,最后才点明蓬山万重的阻隔之恨,与首句遥相呼应。

这样的艺术构思,曲折宕荡,有力地突出人生恍如梦一场的思想体悟,彷如“梦幻泡影”的爱情阻隔的主题和梦幻式的心理氛围,使全诗充满迷离恍惚的情怀与佛教式的迷思。

这首诗抒写了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

这首七律,是李商隐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通过细腻的思念体现了佛教的空苦观。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对“诸法无我”的义理也有着别样的表达。

李商隐之所以能有如此高远的修学境界,并能写出那麽多富有深意的佛学诗文,首先是他深厚的慧根和累世精进的修为,但与他的恩师智玄国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当他老师圆寂之后,他常行香祭拜,不忘师恩。他的一首《送臻师》渗透着他对恩师无限眷恋之情和发愿追随共同往生成佛的决心。诗曰:

苦海迷途去未因,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一一莲花见佛身。

李商隐佛缘深厚,发心纯正,入佛之后心精进修行,至死不移,临终萌生出尘之志。大中十二年,在荥阳家中养病时,寄信给他的师兄、著名高僧僧彻大师:“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可惜此时他已病人膏盲,为时已晚,但他一心向佛之心天地可鉴。

诗人后期的大量诗作,反映了他在佛法深透义理薰修之下,了悟人生苦空无常的实相见地,同时彻底改变了他过去那种受伤、悲怨、颓废无奈的心境,而步人了—个开朗明快、自由自在的清净王国。

若回过头来再去翻看那些被历史毁誉参半的评述,还有什么意义呢?李商隐死后,陕西风翔府的佛门信众,在为智玄法师建庙塑像时,特地为李商隐也造了—尊手持拂尘的塑像,侍立在智玄法师的身旁,以示永远纪念他们师徒二人。

这也了却李商隐临终“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的心愿,同时也说明人们对李商隐修学佛法境界的肯定和人格的尊重。

忆住一师 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销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华师 李商隐

孤鹤不睡云无心,衲衣筇杖来西林。

院门昼锁回廊静,秋日当阶柿叶阴

“学佛快乐”已入驻三宝地佛学APP,文章将优先发布三宝地。感恩你的转发!

发布于 2025-04-06 19:34
分享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