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伏:你不知道的养生秘诀!
作者:国学生活·樱桃
夏季养生三伏最佳,三伏养生中伏最佳。
夏季养生三伏最佳,三伏养生中伏最佳。
今年中伏时间是:7月26日至8月14日。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中伏到末伏的20天里,是一年中最高温潮热的日子。
这段时间,身体无病三分虚,容易乏力不适,抵抗力也会下降,需要多加防护。
但还有一句话:“冬练三九,夏养三伏”,所以,此时也是调理身体的最佳时机。
牢记下面的养生秘诀,为自己和家人收藏转发,过好这最热20天!
中伏三忌
1、空调直吹
《苦热行》中写三伏天:“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
到了中伏,更是烈日似火,稍微活动一下都会大汗淋漓。
于是,风扇、空调成了生活中降温避暑必不可少的利器。
很多人会贪图一时凉快,站在风口对着吹,但这很容易得“空调病”。
轻则会受凉感冒、颈椎不适,重则还会诱发头部神经和血管的病变,祸害无穷。
所以,一定要避免空调直吹,温度不能低于26度,还要注意头部、颈椎和腹部的保暖。
2、熬夜通宵
《素问》中说:“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这世上最好的养生保健,就是顺其自然,起居有常。
尤其是中伏天,我们要顺应夏季昼夜变化,提倡晚睡早起。
但千万不能熬夜通宵,否则会导致体内阴阳失调,让气血消耗加倍。
子觉养阴,我们应在晚上11点前入睡,既能缓解阴虚,养护气血,还能蕴养脏腑,预防早衰。
午觉养阳,中午11点到13点时,适当休息20分钟左右,可以舒缓疲劳,恢复精神,还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
3、情绪失控
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
夏主心,保持愉快稳定的情绪,才能养心护心。
如果大悲大喜,情绪失控,就会加大心血管的压力,损伤心脏。
但气温超过35度,湿度大于80%时,人们很容易烦躁焦虑,情绪失控。
我们需要调摄精神、控制情绪,最大限度减少外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静为躁君,可以尝试写字画画、听歌下棋和独处静坐来清心静心,让自己保持情绪的平稳,健康才能有所保障。
1、吃面养身
老话说得好:“头伏饺子二伏面。”
在中伏天吃面补身,是流传千年的传统习俗。
因为伏天炎热,人体新陈代谢加快,体力和精力会大量流失。
面食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营养物质,也易消化吸收,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
而新小麦做成的面条,新鲜爽口,还能达到增进食欲、保养肠胃、发汗败火的效果。
2、蛰伏养神
《史记正义》中说:“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意思是,三伏天里天气酷热,人宜蛰伏不宜动。
毕竟伏天里容易心烦体闷,心神总在不断的耗散之中。
养神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应天时,蛰伏己身:每天最热时,非必要不外出。
如果需要外出,也务必做好防晒的措施,避免长时间的暴晒。
因为暑湿交蒸会让人腠理疏松,耗气伤神,严重时还会出现休克昏迷,危机生命。
所以,最好以清养和静养为宜,注意劳逸结合,静心宁神,运动以不感疲劳体虚为度。
3、艾灸养阳
常言道:“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
中伏最热,但这20天也是护阳养阳、祛除病根的最佳时机。
我们可以艾灸温阳补元,清除致病之寒邪,让冬天少生许多病
人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此时阳气最为旺盛,艾灸能最好地以热治寒,祛除体内的寒湿淤堵。
同时,还能温养五脏,刺激穴位,帮助疏通经络,让身体重新焕发活力。
中伏三宝
1、一碗豆汤——解暑
俗话说:“夏吃豆,胜吃肉。”
三伏天里,暑湿较重,很多人都会感到胃口欠佳。
而大多数豆类食物都具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祛暑止渴的作用。
推荐食用由绿豆、赤小豆、黑豆三种豆子熬煮而成的古方三豆汤。
豆子洗净后提前浸泡一夜,再加些冰糖小火熬到微烂,放至温热后即可食用。
2、一次泡脚——保健
古语有云:“睡前一盆汤,赛过人参汤。”
汤就是热水,用热水泡脚从古至今都是养生保健的好方法。
足是三阴之始,三阳之终,睡前热水泡脚,可以调补和阳,疏通经络。
除此之外,还有着升清降浊、安神养心,健脾和胃的多重效用,有利于减轻和缓解苦夏的各种症状。
但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微微出汗即可,泡脚后要立刻擦干,避免汗孔打开后风邪侵入。
3、 一杯热茶——补钾
常言道:“喝好一杯茶,过好三伏天。”
三伏天,给身体补足水分是最基本的,还得适当补钾提神。
因为持续高温天气,身体容易大量出汗,会导致体内缺钾。
这会让人容易倦怠无力,体力和精力下降,耐热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而茶叶中富含钾离子,不仅能降燥生津,还可以降低体内炎症水平,减轻疲劳。
而且热茶的温度,还能够促进排汗,舒畅气机,真正带走身体的暑气。
▼
常言道:“夏季养生三伏最佳,三伏养生中伏最佳。”
中伏,是一年最热的20天,但也是祛病保健的黄金时间。
我们当顺应天时,在这20天里调养自己,改善身心,让自己重新焕发生机活力。
同时,也衷心地祝愿大家:安然度过酷热难当的夏,迎来硕果累累的秋,带着健康和快乐,过好人生下半段的旅程!
发布于 2022-07-26 06:36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