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厨贵人助,南灶财不入”啥意思?古代建筑里隐藏着的众生希望
大家的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就是房子和钱了,或许有的人会说从前的人多么的有信仰,多么的单纯和善良,现在的人变得多么的视钱如命,再也看不到那些纯洁的信仰了,可是从古至今的人,生存和发展是永远的主题,爱钱一直存在于整个华夏民族的基因之中,只是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才是爱财的核心。
中国人曾经有句古话叫作“多难兴邦”,正是在如此多的磨难中才会磨炼出中国人那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代代的人让华夏文明重复伟大,而在这么久的传承中,民间的百姓,文化的普及率有时候很低,在注重私德的文化体系中,那些俗语是大家互相认同的文化基础,古人说“东厨贵人助,南灶财不入”,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
厨房自古在东方
谢灵运曾评价“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才高八斗的曹子建更是七步写出兄弟诗,而这“东厨”一词其实也是出自曹子建的口,曹植在《当来日大难》诗中说“日苦短,乐有馀,乃置玉樽办东厨”,这东厨就是厨房的意思,可见早在东汉时期这厨房在建房时就是建在院落东边的。
老百姓的生活一直都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日子,也是播种种粮的时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注重粮食生产的人,在修建自家房屋时,一定是会有所向往的,《说文解字》里说“从日在木中”,就是说太阳在“木”中,表示太阳刚刚升起,代表了万物的希望,因此和人生存有关的厨房代表着粮食,自然也就修在了东边。
《左传》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古人的祖先鬼神信仰,这一切的根源是期待来年能够粮食丰收,不至于流离失所,而粮食就是生活的希望,粮食就像太阳光一样能够带来光明,那做饭的厨房自然就修在了代表光明的东边,也就会有“东厨”的说法。
厨灶为何不在南边
《周易》里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古人说任何的改朝换代都是顺应天命,其实也是一种客观规律在无形中充当那个大手在指导着一切,古人就将这种周而复始的规律叫作顺天应人,而这一切规律的根基就在粮食,当粮食充足百姓就能丰衣足食生活美好,当粮食不充足就会有动荡和暴乱。
人们的内心肯定都是向往美好和光明的,自然就会把美好的事物都结合在一起,“灶神”的全称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灶神在秦汉之前就是主要供奉的“五祀”之一,古人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祭祀的部分,除了祭祀祖先以外,还希望得到神仙的保佑,而百姓主要祭祀的神就是主管吃饭的“灶神”。
古人的生活之中,也讲究五行的相生相克和阴阳协调,东方是木属性,古人钻木取火是自然之道,而南方是火属性,火自来却不能长久保存,没有木头终究会是昙花一现,因此古代的时候,灶神是不可能设在南方的,没有根基是无法长久保持光明的。
为何会有贵人助
生活之中缺少什么,就会对什么有特殊的执念,当你缺衣少粮的时候就会对富贵有着无比崇尚的眼神,“贵人”在古代却不是简单的有钱人而已,是那些身份尊贵的人,《吕氏春秋》里说“世之人主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古代的公卿大夫之类的人,在科举制度诞生之前,这些岗位的人基本上可以说是世代相传。
孟子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道德传家的君子不过是贵人之间的规矩约束罢了,而后来的耕读传家则说明粮食是经济基础,文化是精神支柱,有了经济基础的保障才能追求精神上的传承,想让自己的家族保持永远繁盛,粮食是重中之重,只要粮食足够多,才能在社会变动的时候保持生命力。
在古代的时候,普通人每天的日子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哪有机会去感受阳春白雪的精神愉悦,只有那些解决了温饱的人才能去“思淫欲”,才有机会去接触那些高大上的世界,所谓的“东厨贵人助”不过是对那些想要更上一步家族的真实写照罢了,而“南灶财不入”则是对贫苦大众的告诫,想要更幸福,是只有吃饱了之后才会有的事情。
结语
生活再怎么样高级,也不过是在柴米油盐酱醋茶基础上的延续,饥肠辘辘的人不会想着去做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情,内心只想能够在明天能有一顿饱饭,只有解决了温饱的人,才有机会是接触更好的教育,去创造更伟大的事业,古人在建筑里的所思所想,也预示着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是生生不息的开拓和周而复始的奋斗。
发布于 2025-03-22 00:46